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大家了解过吗?朱光亚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篇1】

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朱光亚于1924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他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大二时,朱光亚转学西南联大,并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的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篇2】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摘自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辞。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今天是“两弹元勋”朱光亚院士逝世13周年纪念日。

朱光亚院士是湖北人,从小在武汉长大。春秋时,武汉地处楚地。今日,我们就以“楚辞体”起兴,追忆和怀念朱光亚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篇3】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6月入伍。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朱光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参与了“863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享有崇高威望。五十春秋呕心沥血,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归国抉择的“无悔”、铸造核盾的“无畏”、战略决策的“无惑”、科学精神的“无瑕”、人生境界的“无我”,这“五无”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篇4】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核物理学家。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汉阳。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____副主席等。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朱光亚事迹【篇5】

早在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一边作为吴大猷的助手做理论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的是与“原子弹之梦”最接近的研究领域之一,实验核物理。

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朱光亚已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光学和普通物理。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25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