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

| 徐球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大珩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精选篇1)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原子弹、导弹技术。在靶场上建立大型光学弹道测量系统是其中重要课题之一。要完成这样重大的工程项目困难极大,但王大珩毅然承担起这一任务。

他亲自担任项目的总工程师,提出的工程总体方案和一些技术路线,对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和缩短研制周期起了关键作用。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项目获得了成功,使我国的光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王大珩带领的团队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以及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直到今天,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界一面高扬的旗帜,是新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推动中国光学前进的人,中国光学界幸有他把舵领航,才有欣欣向荣的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说。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精选篇2)

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里,王大珩时刻胸怀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科技事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

他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光学,多年来,他以敏锐的科学预见性,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对国家科技发展方向提出了很多重大建议。

1986年,王大珩和另外几位科学家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项建议受到中央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组织了200多位专家,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最终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发展高科技从此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谈及自己对“863”计划起的作用,王大珩曾这样说。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精选篇3)

王大珩在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光学、激光、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科技、计量科学、标准化技术、国防科技、信息技术、空间遥感技术、高科技产业化、教育、科普领域等。1952到1983年,王大珩在长春光机所的30多年,在发展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基础上,又着手分别组建了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安徽光机所、四川大邑光电技术所,并倡导和亲手创建了一所专门培养光机人才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使长春光机所成为中国光学事业的“老母鸡”。

30多年,王大珩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也培育出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光机所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1953年12月,炼出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1958年,光机所研制出高精光学仪器“八大件、一个汤”新技术产品: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红外夜视仪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为攻坚国防精密仪器技术打下基础。1959年,研制成功第一批滤光玻璃。1960年起,根据军工任务需要,开展大尺寸、优质玻璃的熔制工作,及红外玻璃、激光玻璃的研制,研制出显微物镜波面像差测定仪、显微物镜几何差测定仪和数值孔径仪等。1961年9月,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机光所诞生。1966年4月,完成任务国发科研任务“150工程”,研制出形如大炮的跟踪电影经纬仪。

参与中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最早在国内领导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的研究;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照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研制“718”测量船、核潜艇光学设备,研制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照相机。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精选篇4)

王大珩191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以后发展成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领导该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并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精尖技术的进步。

在“中国光学英才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园内,静静地坐落着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王大珩展览馆。

王大珩,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第17693号小行星为“王大珩星”。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奖章。

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事迹(精选篇5)

王大珩(1915年2月—2011年7月),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15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母亲给他起名为小膺东。幼儿时期,母亲周秀清有意识地教小膺东识字,到4岁时,小膺东已能识得1000多个汉字,父亲觉得儿子是个可造之才,便在小膺东5岁那年送他去学校接受教育,并给他起了一个新名字——王大珩。

从小学到中学王大珩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生,在父亲的指导下王大珩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2年高考时,王大珩以南开大学理学院第一名,青岛大学第一名,和清华大学第十五名的优异成绩被这三所大学同时录取。王大珩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名额,1938年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成了一名光学研究生。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王大珩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25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