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大家了解过吗?于敏的科研成就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1)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生于河北宁河。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该院副院长。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2)

1961年1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于敏谈话。钱三强告诉他,我国在突破原子弹之后,将要开展氢弹研究,氢弹虽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等必定比原子弹复杂得多,“现在调你参加,增强力量”。

时年34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转行”,担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开展氢弹理论预先研究。于敏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这次变化,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30年中,我一直深入实际,昼夜思虑,全力以赴。”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从复杂的计算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内容,使认识有所前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至今都记得与于敏一起合作的点点滴滴。“研究氢弹机制的时候存在一个链式反应,如果把它编成计算机程序计算,工作量极大,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敏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先构造一个静态无限大的中子增殖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出了升温速度。”何祚庥对《中国科学报》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3)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________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4)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5)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宁河县芦台镇,在少年时代,于敏目睹了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产生了强烈的自强意识。他从小就天赋异禀,成绩非常出众,还喜爱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成年后的他不负众望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举动震惊世界,经过慎重考虑后,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1951年,毕业后的于敏来到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领域躬耕10年之久。即将取得成就之际,1961年,所长钱三强向于敏传达了上级决定:请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热爱的领域和唾手可得的成果,开始了28年隐姓埋名、四处奔波的氢弹和核武器研制生活。罗布泊的大漠荒烟里,老算尺、小黑板、旧桌椅和演算纸,是于敏团队开展研究的简陋“标配”废寝忘食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投试爆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也是用时最短的国家。不久,于敏又转身投入“氢弹武器化”的新征程。由于核辐射和长期超负荷工作,于敏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抢救过来后依然争分夺秒地开展研究,十年如一日,以一力挑起国之重担,将我国核事业的蓝图一一实现。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6)

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________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谢________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事迹(篇7)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2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