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

| 徐球

2024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永志事迹大家想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

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篇1】

近日,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的事迹,看到这样一个细节: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现场专家绞尽脑汁,考虑用什么方法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了减少燃料的方案。不少人认为这个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却当即拍板:“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结果,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后来,钱学森又提议王永志担任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自此,王永志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钱学森力排众议采纳王永志的建议,并大胆任用王永志,不仅体现了他对科学的尊重、对年轻科学家的信任,而且展现出他的深谋远虑、知人善任,具有立身为梯、躬身为桥的胸怀,为有能力的年轻科学家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担重任、挑大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率先垂范下,王永志后来也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航天英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无限活力。

有人说,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但事实上,年轻人也能担大任、成大事: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发表《共产党宣言》,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其实,不止这些杰出人物,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年轻人担大任、成大事的实例:“90后”轰-6K机长魏星,曾在任务中驾驶战机跨雪山、越荒漠、闯远海,凭借全面过硬的素质3次夺得“金飞镖”;“00后”中士党员向双晨,多次参加比武竞赛,获得诸多荣誉,特别是去年参加某训练任务,在限定时间内精准摧毁目标,取得“10发10中”佳绩,年底荣立个人二等功……事实一再证明,只要有干事平台、实践机会,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干出一番事业。

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篇2】

儿时家贫,直到家乡解放、分上田地,王永志的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1月,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开始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紧相连。

上中学时,他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扰辽东,改变了这个东北少年的人生梦想。他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

退休后,王永志并没有离开载人航天事业,仍在为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等出谋划策。他的妻子王丹阳介绍说:“今年上半年,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自由行动,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他仍不停地念叨着天上的事、登月的事。”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上百本工作笔记本和十几份口述历史。他的秘书王朋感慨道:“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科技财富。”

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篇3】

1978年,中国开展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时,钱学森认为王永志有足够的能力担任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于是建议让王永志挂帅。自此,王永志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在深入、系统地总结第一代火箭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王永志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体远程火箭总体技术方案,首创了许多管理制度,如按研制阶段实行设计评审、不得带着问题转入下一阶段等。

他从全局出发,将可靠性量化指标列入了火箭的研制技术指标。首先从设计抓起,他亲自撰写了24条《设计守则》,并从全国请来了40多个厂家的代表,筛选高性能、高质量的各款电子元器件,编制了《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规范了选用范围;随后他又编制了《原材料选用手册》和《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管理要求》,明确“谁外协谁负责,谁采购谁负责”的职责划分。王永志确立的这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

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篇4】

1965年,中央批准了“八年四弹”(即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规划。1969年,北部边境形势骤然紧张,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洲际导弹研发。在“没有洲际导弹,____睡不好觉”的指示激励下,洲际导弹研制进展迅速。

王永志从中程导弹研制队伍中被抽调出来,主持洲际导弹总体设计室工作,后来又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

洲际导弹总装完成后要全弹试车,但是试车台只有一个,被另一型号导弹所占用。王永志急中生智,提出不试验全弹,只试验安装了多种精密仪器的二级导弹。这种做法没有先例,一些人认为太冒险,又是钱学森支持了他。

第一枚洲际导弹预定于1971年9月10日发射。就在前一天,一股强冷空气突然东移,气象部门预报发射当天将低云密布。推进剂加注停止了,有人主张推迟发射。王永志却认为,这枚导弹“已经老了”,再加上推进剂的腐蚀,如不发射极有可能报废,造成巨大浪费,而发射的话影响的只是光测数据,这可以用遥测来弥补,因此按时发射利大于弊。在座的钱学森等都同意他的意见。

王永志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事迹【篇5】

1986 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他大胆提出放弃串联方式,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创新思路,使运载能力从 2.5 吨大幅提升至 9.2 吨。这一开创性的思路成功应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研发。次年,他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宏伟发展蓝图。

1988 年 11 月 1 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美方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中方需在 1990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一次成功发射试验,且美方有权随时终止合同并罚款 100 万美元。面对这一巨大挑战,王永志毅然选择上马“长二捆”。

他带领团队日夜拼搏,精心计算工期,制定出一套详尽且可靠的研制时间表。在 500 多个日夜、18 个月、24 小时不停工的艰苦奋战中,他们攻克了全箭 24 套 44 万多张设计图样、120 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 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 多项大型地面试验以及 20 项技术难题。他们将过去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从原本的五六年大幅压缩至一年半,首次试验便取得了巨大成功。“长二捆”的成功研制,无疑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25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