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

| 徐球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新鲜出炉,路生梅医生是怎样的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推荐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精选篇1)

不久,路生梅发现,当地还有一种常见病,民间称为“四六风”。因为孩子得了这种病,只能活4至6天。但是,她很快意识到,得这种病的孩子其实是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因为当时产妇都是在家生孩子,接生婆用削尖的高粱秆或者未经消毒的剪刀割孩子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新生儿体内,导致婴儿死亡。

一天夜里,路生梅赶了一个多小时夜路,救助了一位难产的孕妇。等她赶到时,孕妇已经分娩了。刚一进门,路生梅就看见惊心动魄的一幕——昏暗的油灯下,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准备剪脐带!她立即冲上去抢过剪刀,大喊道:“剪刀没消毒,千万别剪!”她用随身携带的消毒器械、敷料给孩子断脐、包裹,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

还有一个生产风俗是把产妇的房间门窗紧闭,因为大家认为产妇的房间“不吉利”。但是,这样房间光线昏暗,父母根本看不清孩子的脸色,无法及时发现黄疸。

当年,路生梅一位同事的女儿出生3个月后发烧,抱到她的门诊医治。路生梅一看,孩子有病理性黄疸的典型症状。因为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已经继发胆红素脑瘫,只能一辈子躺在炕上。这件事,让她一生难忘。在她的门诊里,还有很多婴幼儿因为病理性黄疸而引发脑病。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精选篇2)

比起县城,乡村的医疗条件更差。为了能让孩子们得到及时救治,避免无谓死亡,路生梅坚持定期到乡村巡回医疗,向老百姓普及新法接生和婴幼儿养育知识,足迹遍布佳县所有乡镇、村庄。

一个冬日,路生梅到距离县城十几里远的崔家畔村,给一个患麻疹合并肺炎的孩子看病。因为孩子病得很重,她便住下来继续给他医治。连续治疗几天后,孩子才转危为安。

这个孩子康复后,路生梅顾不上休息,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挨户排查。麻疹传染性极强,如果不及时医治,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烧不退、惊厥、呼吸困难等症状,还会传染更多人。在缺医少药的贫困乡村,孩子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经过彻底排查,路生梅发现这个小小的村子竟有10多个麻疹患儿!她立即找村干部帮忙把所有麻疹患儿进行集中隔离治疗。一周后,患儿们逐步康复。成功控制住疫情后,路生梅才松了口气,这是她第一次诊治集体性传染病患儿,深感责任重大。

除了麻疹以外,新生儿百日咳也是佳县的小儿常见病。一次,路生梅出诊时遇见一个患百日咳的女婴。父母抱着孩子,正焦急地等待搭乘过路车去县城看病。突然,女婴在咳嗽时发生痉挛反复窒息,路生梅马上抱过孩子,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孩子终于被救活了。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精选篇3)

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陕西省榆林市资深红十字志愿者、杰出医务工作者路生梅光荣在列,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

只身从北京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从一名儿科医生自学成为“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为了妇女儿童的健康,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的儿科……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北京姑娘”路生梅从芳华到白发,从“小路大夫”到“路奶奶”,她的承诺也从“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延续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退休至今,路生梅仍坚持义务接诊,守护一方百姓健康。她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临近村子的下坡路,她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就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

“孩子的妈妈熬了一宿,给我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路生梅告诉记者,“我那时候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精选篇4)

“1968年12月8日,我一路乘火车、搭卡车,颠簸着朝佳县走……”9月14日,在榆林市委党校,路生梅分享她的“陕漂”故事。

路生梅讲得动情,同学们听得入神。时间穿越到196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在一声声鸣笛中,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梳着精致的小辫子,身着姑姑给她新买的藏蓝色棉猴,脚踩塑料底条绒棉鞋,自信地登上西行的火车。

这趟西行,是路生梅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敞篷卡车在山路上蜿蜒前行,经过关中平原,驶上黄土高原,个头矮小的路生梅蹲在一群老乡中间冻得瑟瑟发抖。这样艰苦的场景,她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

“拗口的陕北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为了鼓劲儿,我背诵起喜欢的诗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瞧着窗外越来越荒凉的景象,路生梅心里越来越没底。

辗转700多公里后,佳县到了。

即使作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一下车,眼前的环境还是让路生梅吃了一惊:自己要入职的佳县人民医院,竟然是墙皮脱落的几孔破旧窑洞。

当时的陕北,群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远比她想象得还艰苦。

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她靠驴拉黄河水,用纱布过滤沉淀后喝,“讲卫生”的她只好改变生活习惯。

没有舒适的床,不会烧炕的她便蜷缩在冰冷的硬土炕上,直到老乡发现后,才帮忙给她烧了炕。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事迹范文(精选篇5)

抱着“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坚定信念,路生梅在佳县结了婚,把家安在一孔窑洞里。“我丈夫是陕北农村的,他对人真诚、对党的事业忠诚,吃苦不诉苦、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婚后,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丈夫高正胜,特别支持路生梅的工作。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被医院派去北京和西安进修。当时,两个孩子都还小。有一次,两个孩子同时生病,高正胜手忙脚乱、分身乏术。他请护士来家里给孩子们输液。

两个孩子睡在两边,他在中间坐了一夜。孩子们生病难受,哭着说“想妈妈”,要给路生梅打电话,高正胜却劝阻了:“不要打,妈妈又回不来。她知道你们生病着急担心,还会影响学习和心情。爸爸会代替妈妈,一直陪着你们的!”

后来,高正胜调到佳县防疫站当站长,工作也开始忙碌起来。只要他下乡和开会,路生梅哪怕忙到深夜也要把家务做好、带好孩子,“我们互相支持理解,是生活中的好伴侣,工作中的好搭档”。

2007年5月14日,高正胜因心脏病去世。从悲痛中走出来后,路生梅继续为佳县群众义诊:“老高一生诚实厚道、乐于助人,我钦佩他,他的言行也深刻影响着我。所以,爱一个人就要在他离开后,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25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