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赵忠贤的科学成果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1)
赵忠贤于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 ;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院物理研究所 ,跟随洪朝生做超导研究。
1967年至1972年,参加多项国防任务建设。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至1975年,在剑桥大学进修深造 。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6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
1987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9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任 ;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2008年2月,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并创造了55K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同时在物理上认识到高的超导临界温度与磁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赵忠贤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领军人、奠基人之一。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2)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出生于辽宁新民,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科研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专家。
赵忠贤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相对艰苦,资源匮乏,科研条件有限。然而,赵忠贤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的热爱,始终坚持在高温超导的研究上探索。他深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将对电力传输、磁悬浮列车、医学成像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
在1986年,赵忠贤与他的团队首次成功合成了高温超导材料YBa2Cu3O7-x,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材料的临界温度高达93K,打破了当时的高温超导记录,标志着高温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赵忠贤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赢得了声誉,也为世界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忠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他还积极推动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将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他的努力使得高温超导技术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3)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这两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60年科研生涯中,赵忠贤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浓厚科学氛围熏陶下,他立志科学报国。
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被派往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值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种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在众多高技术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是科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4)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很难,但他做到了!从1976年起,他带领团队加入全球科学界数十年的“超导竞赛”,瞄准科学前沿潜心攻关,两次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超导,全称超导电性,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
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环境。寻找较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一直是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研究热点。赵忠贤从1976年开始在这条路上探索。
那时,我国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以前的经费和设备是现在条件的1%,实验条件更是落后发达国家30年。”赵忠贤回忆说。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5)
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麦克米兰极限”,即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但赵忠贤经过调研、交流和缜密思考,赞同国际上关于“这一理论可以突破”的观点。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1986年底,在瑞士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可能存在35K(约零下238摄氏度)的超导体后,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传统理论的崩塌,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那时国内实验条件落后,与国外差距巨大,但这阻挡不了赵忠贤和同事们的科研热情。缺少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现造;为了赶实验进度,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困得不行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醒来继续工作。
1987年2月,赵忠贤团队再次取得突破,他们独立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即钇-钡-铜-氧。从此,科学家可以用相对便宜且好用的液氮取代昂贵的液氦来构建低温环境,更利于超导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