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

| 徐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新鲜出炉,王振义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篇1】

到了医学院学习的时候,王老师多次请来了包括陈竺院士的导师在内的法国顶尖教授来医学院讲座。并且如果有机会,他没有任何架子,就会和我们亲切合照。说实话当时刚刚饱受一周十七节法语课摧残的我,对于王老师对我们这个法语特色医学专业的影响力并没有真切体会。

但是当随着八年制学习的过程中,我参加了包括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材料学实验室交流、里尔医学院耳鼻咽喉科的见习、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合作硕士学位攻读,以及之后相当感兴趣的法国外籍住院医师培训项目,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专业得到了来自学院的很大的资源投入。

这一切的开端都是王老师在八十年代投入巨大精力重新主导恢复了与法国的学术与人才交流,并在98年正式常态化设立了带有法语特色的医学院培养体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没跟着王老师学习过,但是我和所有临床医学法语特色班的同学都确确实实在大学培养中得到了王老师间接的照拂。

最后要说的就是五年前在瑞金血液科病房和我的实习小组一起,被王老师带着一起教学查房体会到的细节。王老师一直说每周带着大家教学查房是由病人出题,自己和大家答题的开卷考试。在查房前,当时我实习病区的主任赵维莅老师和我们说,王老师72岁的时候开始学用电脑,每次还坚持自己查文献,读文献并最终完成针对查房病人的小讲课PPT。

查房时候,他还是坚持着自己一定要亲手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确实完成后口头给我们讲述结果,并让我们和之前病史手术记录的进行比对。有着这样的学习精神和教学精神,也难怪王老师能够从自己一个院士带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以及陈国强院士三位院士,构建起坚实的学术体系,造福更多患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篇2】

抗美援朝的经历给了王振义莫大的鼓舞,回到瑞金医院,他立刻开始向血液病冲刺。有一次,口腔科医生来找王振义会诊,原来他发现有的病人拔牙后流血不止,用一般的止血疗法怎么都没有效果,而且查血液指标都是正常的。王振义反复追问病人病史也没有问出所以然,他就一头扎进文献中,终于查到英国已经有报道,这种被诊断为轻型血友病A的病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只有正常人的5%-25%,平时虽然并不出血,但小手术后却往往出血不止,而且一般的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特殊的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这个实验国外1953年刚刚发明,其特殊之处在于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硅胶在那个时候是新型材料,国内根本没有。王振义苦思冥想,最终决定用国内常见的石蜡代替硅胶,最后大获成功,1954年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凝血活酶检测的国产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

同时,王振义还找到了这种病的治疗方法,那就是输新鲜血,因为新鲜血里还有凝血因子,所以输新鲜血就相当于为该类病人补充凝血因子,而库存血经过冷藏、解冻等程序,原本含有的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已经失活,对此类病人无法起到治疗作用。王振义撰写了相关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杂志》等。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的建立,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的成果也是血友病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篇3】

蜿蜒万里的扬子江,浩荡冲向大洋,吞吐出襟江带海、勾连全球的上海。一百多年来,这座城市给了很多人蔚然成家的机缘。比如王振义。他的童年,在那些恢宏错落的记忆碎浪里,沉沉浮浮,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小时候,在鸭蛋形的餐桌旁,我爸爸每周都要考校8个孩子的功课,好的表扬,不好就要惩诫——我是唯一没有被罚过的!”王家5个儿子,凑成“仁义礼智信”。100岁的次子振义,像少年时一样聪明且谦和的细眉细眼里,泛起了“难般”的得色。

他的家族,是上海近现代发展的缩影。爷爷王西星从事外贸,有“巨商”之名,曾在上世纪初,组织行商抵制美货,其振臂一呼登上了《申报》,“各具天良,莫徒贻外人之窃笑”;更与知交沈敦和,联手抵御时疫,捐建了红十字会。父亲王文龙供职保险公司,笃信教育救国,子女个个出色。王振义是一代名医,其余兄弟姐妹亦在电力、交通、金融等领域头角峥嵘,而今也在上海的五弟王振信,曾是上海隧道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院长,对上海地铁有开创之功……

他自己,从萨坡赛小学(今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淘气包、震旦大学附中(向明中学前身)的跳级生到震旦医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前身)的年级第一名,毕业时领誓“希波克拉底誓言”,从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管40多张床的住院医师,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从上海卢湾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到全国人大代表;从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到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法语几乎也是母语的他,活动半径基本都在卢家湾——上海市中心最优雅的区域之一。在这里,他惊惧过革命义士在眼前遭遇冷枪、愤怒过日占时期在租界铁门外的难民哀号、感动于解放军进城的露宿街头,也在新中国喜滋滋娶回同住高安路的芳邻、校友,美丽的谢医生;更无数次穿梭于高安路老宅、瑞金二路的医院、重庆南路的医学院,从那个风一般的少年,到满腹问号的医者、循循善诱的师者、活人无数的白血病“神药”发明人……他没有辜负在卢家湾生命里的每一天。没有人比他更懂,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最盼望国家富强,百姓安稳,我能做一个好医生”。他的告白,终生不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篇4】

1986年,上海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五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高烧不退,口鼻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王振义提议实施他们团队历经8年探索、经历无数遍失败的尝试后才找到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最终达到完全缓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陈竺:王振义老师,他还是很有远见的,因为当年他就去找药厂,他不是坐在医院里等,去找这个药厂的这些工程师,这些药物的专家。

在瑞金医院的院史馆,我们找到了这位001号患者的出院卡。从这张卡片开始,那一年王振义和医疗团队一共收治了24例病人,其中23例得到了完全的缓解,剩下的一例加上化疗也得到了完全缓解。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王振义:所以当我第一年治疗23个病人完全好了,我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医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科学进步就是这样进步的。

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也因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个人事迹【篇5】

王振义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变坏了,那我到底是打他好呢,还是教导他好呢?”

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一定得杀死肿瘤细胞。这样做,虽然除掉了肿瘤细胞,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而王振义使用“诱导方法”,相当于在“劝导肿瘤细胞不要做‘坏人’,要做‘好人’,‘迷途知返’‘弃邪归正’”。正是因为王振义的另辟蹊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人类肿瘤治疗历史上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肿瘤,他的方案在国际上被誉为“上海方案”。

王振义和助手发现,全反式维A酸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986年,他首次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使用了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疗法,这也催生了“维A酸胶丸”的面世。

王振义研发的“维A酸胶丸”,主要的治疗机理是,患者在服药之后,药物可以将在患者体内蔓延的肿瘤诱导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阻止肿瘤细胞继续损害人体。这样,当所有的肿瘤细胞都被分化成正常的细胞后,患者也就可以痊愈了。

25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