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

| 徐球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大家了解多少情况呢?王振义有哪些从医故事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最佳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精选篇1)

王振义192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兄弟姐妹八人,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长大后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做出贡献。所以王振义兄弟姐妹都被送到了当时法租界的名校,他在读萨坡赛小学(现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时候,祖母因为伤寒去世,使得小王振义萌生了学医后治病救人的念头。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向明中学)毕业,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留在了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工作。

王振义毕业后不久就迎来了上海的解放,当看到解放军进入上海城,通宵冒雨睡在马路上而没有打扰市民的时候,他感叹到,这真是一支礼仪之师!他从此燃起了爱国奋斗的热情。1950年他参加为军服务医疗队,因为出色的完成防治血吸虫病任务而荣立三等功。1953年第二次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因为在后方医院诊断出大量志愿军战士的咯血是因为肺吸虫病,被授予二等功。而此前,当1952年院系大调整时,广慈医院分进来很多来自圣约翰大学和同德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广慈大内科开始了亚专业分科。

“我当时是住院总,所以选科时就让其他人先选,大家好像不太喜欢血液科,大概是觉得血液病人不多,”王振义说,“当时我想血液病应该不难吧,只要一台显微镜就能解决诊断问题,所以觉得自己很能胜任,真没想到血液病这么复杂,这么难治。”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精选篇2)

他安坐在沙发上,黑色的皮面磨得很旧了。背后是那幅他最爱的油画《清贫的牡丹》。他喊阿姨给我泡杯咖啡,说他也要。阿姨咕哝,今天喝的第二杯了。我一看是速溶的,说,年轻人都喝手冲,至少是胶囊的,您喝一辈子咖啡,这么不讲究?他笑:有得喝,不错了。茶几上,放着一张明信片,就是那帧画。我读出上面的话:我愿做一株清贫的牡丹——王振义。他淡淡地说:我想我做到了。画家曾问他,您的牡丹想要什么颜色?粉红、朱紫?他毫不犹豫: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配得上一个有香气的灵魂。

一场秋雨一阵凉,热浪从申城退场了。2024年9月25日,一年中第12次去拜望王振义院士。拿了一束花送他:王老师,再过两个月,您一百周岁了。他笑,现在,我是99.9岁。我说,您“封神”了!他笑,哪里神了?倒是国家把这样重要的奖,给我这个普通医生,很神。这个月,王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根据主席令,全国仅四人获此殊荣。他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但放弃了大部分奖金——那足够买几套上海的好房子,他也放弃了血液学著作稿费,放弃了“神药”专利,只为了奖励后学,为了让同行买得起书,为了让白血病人吃得起药。所以,在生活了100年的上海,他上无片瓦——这间房,不是他的:“瑞金医院为我租的,以后要还。”家里的一切,都朴素得像停留在上世纪____十年代。但从不缺鲜花,花影浮动,花香氤氲。他爱花出了名儿。小男孩时,他就蹲在花园凝视:它们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他捞起手机,挪动手指,从“收藏”里找出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他酷爱的第三乐章,辉煌而又轻松,那淳朴的色彩和充沛的活力,让窗外的雨丝都沾染上欢乐和热情。他陶醉地笑,我是学过小提琴的哟!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精选篇3)

有这样一位医者,历经艰辛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为让患者都吃得起这种药,主动放弃了专利申请,被患者誉为“药神”。

他悉心为国育才,数十年传道授业、擎灯引航、言传身教,造就了一批医学研究学的俊才;他作为内科血液学专家,是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共和国勋章”称号获得者王振义。

再过两个多月,王振义院士将迎来100岁的生日,记者来到王院士家中,他精神矍铄,依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医学的进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王振义:不钻研,不学习,就不知道新的东西。陈竺、陈赛娟,他们得到的转化医学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就是一个进步。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精选篇4)

资料显示,王振义,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4年11月生,江苏兴化人,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他多年来奋战在医学教育一线,培育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受外祖母影响,王振义选择了从医,他辛勤苦读,从震旦大学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便被分派到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

从事血液学专业的每一个阶段王振义都潜心钻研,还让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将自己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编撰成书籍。

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1994年,王振义先生获得世界肿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凯特林癌症医学奖”,他在1999年写下了《肿瘤的诱导与凋亡疗法》,这本书后来被美国一位权威教授评为全球百年内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著之一。

共和国勋章王振义的先进事迹(精选篇5)

今天看到王振义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荣誉,还是有点感慨的,转发了自己7年前整理医学院传奇老师的材料中了解到的王院士的点滴,被娘亲看到后就让我讲讲我眼中的王院士。其实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交医学子,上一次见到王院士,或者说他很喜欢被称呼的王老师已经是五年前在瑞金实习的血液科病房了。想来他肯定不认识我,不过我对他的印象依旧是很深。

最早知道王振义老师的名字,是高考自主招生前的材料准备。彼时的我翻到了一套医学院宣传处老师编的《医源大家》,里面开篇重头戏就是介绍王老师。

从他接受法语教育的背景,到在瑞金并不平坦的职业生涯,再到从以色列一篇讲述维甲酸的简单文章中抽丝剥茧最后找到了全反式维甲酸+砒霜的精彩挖掘,将“劝癌向善”这个概念非常成功应用到了治疗M3型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从难以治愈到超过九成的临床治愈的突破性进展。

到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王老师给我们讲了第一课。说实话那时候主要还沉浸在刚入新环境的兴奋中,加上王老师讲的一些学术经历的背后故事当时我并没有足够专业知识支撑我去理解,所以很多地方我现在都记不得了。但是当后面看完根据王老师真实经历编排的话剧《清贫的牡丹》后,王老师讲的开学第一课里的一个细节我应该忘不掉了。

清贫的牡丹里有个细节,王老师的爱侣谢竞雄教授老年时深受阿尔兹海默症的困扰,已经遗忘了很多,但是唯独对于她和王老师结缘起因之一的乐曲《月光》仍留存着记忆。

25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