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

| 徐球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有哪些呢?张晋藩的教育研究成果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篇1】

“铸就厚德品格,淬砺明法锋芒”“行致公以追求社会和谐,勤格物以探索真理之光”……每当重大庆典,校歌《情怀法大》深沉的旋律便会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中响起,学子们起身直立,深情高歌,唱响内心的情怀和追求。

校歌字里行间诉说着词作者、我校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对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沉淀与解读,饱含着先生对法大学子“明朝国之栋梁”的殷殷期待,对矗立在军都山下小月河边的“政法教育殿堂”的深厚情感。

今年9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晋藩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为“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颁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我校教师所荣获的最高国家荣誉。

现场响起对张晋藩先生的隆重表彰辞: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为我国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作出重大贡献。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篇2】

他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出版60余部专著、主编20余部中国法制史教材,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法制史专业博士生,培育出百余名博士毕业生。他就是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

1983年被评为中国法制史学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带头人,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法制史研究所所长,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特约法学评议组成员,1983年第二届法学评议组正式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等。

张晋藩教授现仍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专业顾问、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成员。

1986年应邀为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律课。1996年、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讲授法学课。1982年以来,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德国、以色列、日本、韩国进行讲学活动。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篇3】

1954年8月6日的《光明日报》,竖版繁体,本报记者也是第一次看见。《中国旧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的破产》一文是头条,显眼。

这是张晋藩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那时他24岁,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那一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宪政研究成为他进入学术领域的门径。“当年研究宪政是热点,但后来这成了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从他的著作年表中勾出和宪法史相关的成果,是一条纵贯60年的直线:1955年《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宪丑史》,1979年《中国宪法史略》,2004年《中国宪法史》。这是指著作,相关的几十篇论文不包含在内。

与这条线平行的,是民法史、刑法史、行政法史、监察法史等其他专门法史的研究脉络。当年国家法制草创,每一项努力都是在填补空白。而现在,这些勾画在28页A4纸上纵横交错的目录,构成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构架。

最难的是法制通史的撰写,时间上要上溯到上古的氏族战争,门类上要包含刑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等等诸多项目,每一项都涉及到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集纳提炼。这是学术上的“难”,更难的是组织工作,一项大事,人力、物力、财力一时难备,都是问题。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篇4】

已经94岁高龄的张晋藩教授即便步入鲐背之年,仍然坚持每天四五个小时,举着12倍的放大镜潜心治学。老先生和我们分享了他最近的读书笔记。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张晋藩: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国家设教是最根本的,教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只有好教师才能出好学生。

张晋藩说,建设疆域辽阔的新中国,人才是最为核心的力量。有法可依,就需要立法人才;有法必依,需要司法人才;发展法律科学,需要法学研究人才。

张晋藩:世界竞争的焦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争夺人才。我们全国的教师,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责任,就是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应对新时代的各方面的专业需要,我们才国泰民安。

张晋藩先生说“为天下育英才”,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博士论文那么厚一本,至少10万字。先生是要把学生叫到家里去,一段一段读给他听的,因为先生眼睛不好,对先生来说,他指导博士论文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指导的。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称号事迹【篇5】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悠久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在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王朝都有着兴衰的经历。其何以兴,又何以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客观的和主观的原因。因此,张晋藩对历史进行研究,首先可以认识兴衰之由。认真地加以总结,就是发挥史鉴的作用,对于当前的国家治理,是很有裨益的。所以,提倡研究历史,提倡研究古代的法文化。5000年的中国历史,是一个宏大的智库,有取之不尽的经验,是惠于我们中华民族子孙最大的财富。

其次,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便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命题。夏禹建国以后励精图治,重视民间疾苦,倾听民众呼声,终于稳定了刚刚建立的国家统治。然而,他的孙子荒淫无度,招致亡国。古圣先贤从中总结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历史经验。这可以说是适用于古今中外的理性总结。历代为了巩固民本,以求邦宁,都致力于施政上如何得民心、利民生、富民用、教民知。这在法律上也有很多表现。

张晋藩认为历史可以使民族增强自信心、自豪感。比如,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从未中断的历史,这是世界文明古国,比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所不曾有的。不仅如此,汉唐明清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经济富庶、国力强盛的王朝。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给予它的子孙以自信心、自豪感,鼓舞他们奋发图强地建设国家,奔赴小康。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还可从另一面来理解,那就是侵略者“欲亡其国者先灭其史”。这方面,我有切身的感受。我1930年出生,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小时候在日本统治下度过了十几年,日本侵略东北的时候就篡改了历史,不许你讲中国的历史,只讲所谓“满洲国”的历史。直到今天,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仍然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企图掩饰侵略的罪行。

25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