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

| 徐球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是怎样的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1)

在红其拉甫边防连营区,一个个荣誉灯箱矗立道路两旁。拉齐尼和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大幅照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拉齐尼不仅对家乡有感情,对边防有感情,对连队也很有感情。”巴依卡说。2022年,巴依卡来到红其拉甫边防连,将一套特制的马鞍送给连队,完成拉齐尼的遗愿。

这套马鞍是拉齐尼生前为方便边防官兵学骑牦牛专门定制的。牦牛和军马体型不同、性情有别,用普通马鞍套在牦牛背上骑行,不舒适也不安全。新战士下连后,有一套舒适的马鞍,骑牦牛就稳当多了。

一套定制马鞍,几多鱼水深情。这几年,连队官兵休假探亲途中都会自发去探望巴依卡老人,陪老人聊聊天,说说连队的变化,关心老人的生活,如同亲人一般。

“他总是很细心地给我们讲解巡逻路线、分析路况,还教我们分辨天气情况。”经常和拉齐尼一起巡边的护边员都巴斯·库尔布尼克介绍,拉齐尼经常提醒年轻的护边员们,要和边防部队保持联系,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告诉连队。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2)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家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在帕米尔高原,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年接力护边,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成立不久,边防巡逻点位之一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这条路因险峻而出名,平时马匹都很难通行,只能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一路上还经常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连队官兵犯难之际,巴依卡的父亲,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成为连队的义务向导。这之后的23年里,他带领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

1972年,巴依卡从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边境线上的义务向导,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边境上度过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成为护边员的37年间,巴依卡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一次次帮助戍边战士化险为夷,他也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3)

1986年,父亲凯力迪别克病重,可巡逻任务就在眼前,巴依卡十分纠结。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事,让巴依卡放宽心,嘱咐他将精力放在巡边上。

巴依卡忧心忡忡地踏上了巡逻征程。他走后没几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被埋在了红其拉甫的山谷间,那是父亲特意要求埋葬的地方,因为那里可以眺望到国门。

1998年6月,巴依卡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时常告诉人们:“巡逻护边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37年,700余次巡逻,行程超过3万公里……巴依卡遇到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来没有退缩,从来没有停止守边护边的脚步。

2009年,巴依卡像父亲一样,将这份责任和爱国守边精神传承给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拉齐尼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巡逻,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等技巧。

巡逻路上,拉齐尼也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一次又一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一直以来,他都是父亲的骄傲。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与巴依卡一家三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4)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亲告诉他,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为国戍边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父亲的这句话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为国戍边40年。我们戍边不是因为发工资,不是为了钱,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另外,从我戍边开始到现在,已经损失了14只牦牛了,牦牛损失了可以再买回来,战士牺牲了大家就都挽救不回来了,因此我要坚持戍边。

现在的巡逻和过去的巡逻有天地之别。当时我们都是走路、骑牦牛巡逻,现在有路了,可以骑着摩托车巡逻。以前我们都住毡房,现在上面有了自建房,有网络、有浴室,变化很大。我相信,再过3年或者4年,相信就更完美了。之前我上学的时候,从这里到县城,衣服破破烂烂,到县城后衣服上全是泥巴,感谢祖国可以将生活条件帮我们改良到这个程度。

当时在部队中,入党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一个很大的愿望,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就跟随着部队入了党。而且近些年来,入党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人都在申请入党,这足以见证党的好。当时河南水灾,我也捐款了20万,因为河南也是我的祖国的一部分。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篇5)

从县城启程,驱车沿314国道行驶两个多小时,便可抵达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这里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长期坚守的地方,是红其拉甫达坂下重要的国门要塞,她宛如一盏高原灯塔,照亮了周边1.5万平方公里放牧守边群众的心灵同时也是过往游客与出入境人员的温馨爱心驿站,更是国门区域内党政军警民携手共守边疆的联合营地。

走进执勤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拉齐尼·巴依卡目光坚毅地牵着牦牛前行,牦牛上驮着边防战士。而在雕像后面的墙上,“人人争做拉齐尼 人人都是拉齐尼”的鲜红大字夺人眼球。

“这双手套陪伴着拉齐尼·巴依卡抵御边境线上的刺骨寒风;这是边防连队送给拉齐尼的巡逻挎包,里面通常装着馕和工具……”在执勤站特别设立的爱国守边传承馆里,护边员们如数家珍介绍起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的执勤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拉齐尼·巴依卡的坚守与奉献。

今年42岁的巡边员夏克尔·吾斯曼江回忆道,“无论是巡逻路上的艰难险阻,还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拉齐尼·巴依卡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他的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他的笑容,他的坚韧,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25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