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

| 徐球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都是什么样的呢?赵忠贤的科学研究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1)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这两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60年科研生涯中,赵忠贤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浓厚科学氛围熏陶下,他立志科学报国。

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值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种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在众多高技术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是科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2)

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赵忠贤的红色情缘在儿时就已种下。1941年,赵忠贤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是听着老红军的故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他说。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上中学的赵忠贤为此心潮澎湃。1959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攻低温物理。钱三强、张宗燧、洪朝生……他得到了诸多物理先贤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听罢钱三强先生讲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艰难研发历程,他感到,上大学不仅是对科学的喜欢,“更有了责任和使命感”。

在苦干和巧干的加持下,他们从钡镧铜氧系统中观察到 70K 的超导迹象,并意识到稀土掺杂对超导迹象的影响,最终发现临界温度为 92.8K 的钡钇铜氧(Ba-Y-Cu-O)超导体,成功地将临界温度提高至液氮温区。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3)

“读书时,我们讨论最多的是‘红专’问题。”赵忠贤回忆,“红”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专”则要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把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完成好。克服条件艰苦极端落后的工作环境,用自制的二手“土炮”实现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赵忠贤甘坐“冷板凳”几十载的坚守,正是中国科大“红专并进”校训的内涵在他人生实践中的深刻体现。

赵忠贤始终心系母校发展,关心后辈成长。他认为,科教融合作为中国科大的特质,是使学校能够迅速发展并形成自己传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大一直坚持基于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办学,坚持名师授课,不仅传播知识,更有助学生开阔思路、开拓视野,传递求真、质疑和创新的科学精神。1991年,赵忠贤曾回校,为青年大学生作题为《超导技术研究和我们的使命》的学术报告,激励青年科研人才用科技报效祖国。

百忙之中,赵忠贤还抽空活跃在地方校友活动中,同后辈学子热切交流,分享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建议,鼓舞着许多科大人。2019年4月,5902校友举行入学60周年纪念活动,赵忠贤回到母校,与老同学们再聚首,共忆芳华。时光染白了昔日意气风发少年郎们的两鬓,但历久弥新的同窗情却闪耀如金辉。当年因为同一个科学梦而走到一起的心,在人海中惺惺相惜,永远年轻。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4)

高中时代,受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影响,少年赵忠贤心潮澎湃,年轻的科学梦为命运埋下伏笔。高考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忠贤被中国科大的招生简章所吸引,了解到钱学森、华罗庚等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此执教,便毅然决定报考中国科大。

1959年,赵忠贤如愿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录取。钱三强、张宗燧、严济慈等诸多物理界巨擘悉心的传道授业不仅为他打下坚牢的科研知识基础,更是以身作则以胸怀祖国、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滋养着他的品格。“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治学、修身,永远值得我去学习”,他曾说,科大的教育,使他从对科学单纯的喜爱升华为把科学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影响了自己一生。

在中国科大求学期间,师生们对学问的朴素追求和高涨热情很是令赵忠贤难忘。他回忆到,当年学校老校区的主楼刚建好,没有暖气,寒冷的冬天几百人挤在一个大教室,老师在台上讲得热烈,学生在台下听得更是激动,大家火热的气氛让棉外套都显得多余,纷纷脱了去,以薄汗对寒窗。

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4年至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时接触到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次年回国后,他确定了此后半生的研究方向:“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满怀着对祖国科学未来的美好憧憬,赵忠贤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5)

从 1911 年荷兰物理学家首次发现超导现象,到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以铌钛(NbTi)超导合金为代表的实用超导体材料被人们找到,自此,科学家们开启对低温超导技术的研究热潮。

以 40 开尔文(Kelvins,K)为界,超导材料可以被划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前者的临界温度小于 40K,后者则大于等于 40K。

找到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体材料,特别是在液氮温度范围内实现超导的材料,是该领域科学家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1964 年,赵忠贤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以后,就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始研究超导材料。经过十年研究积累,他和研究团队认识到结构不稳定性和高温超导及超导临界温度之间存在关联。

1986 年,德国和瑞士两位科学家,即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兹(Johannes Georg Bednorz)和卡尔·亚历山大·穆勒(Karl Alexander Müller),在其制备的样品钡镧铜氧(Ba-La-Cu-O)中,发现 35K 的高温超导电性,并把相关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

“我们一看到他们的论文,立刻就产生了共鸣,于是便开始抓紧重复他们的结果,希望找到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赵忠贤表示。

除此之外,在探索高温超导体方面,赵忠贤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和团队先后合成了一系列 50K 以上铁基超导体,包括氟掺杂镨氧铁砷化合物、氟掺杂钕氧铁砷化合物等,最终创下 55K 的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

25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