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许振超事迹大家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1)
身高1米75,体重是118斤,这是1974年,24岁的许振超刚刚进入青岛港时的样子。当时,我国港口码头的机械化刚刚起步,很多时候还得靠人拉肩扛。
许振超:我记得我曾经卸过糖包,当时一袋就是180斤,因为装的时候是散的,很软,但是从古巴运到中国在海上漂泊一两个月,海上的潮气进了船舱,麻包板结了以后就是个大石板。装的时候两个师傅抬着,一下子放到你的肩上,我挪出一步就想,我的下一步怎么走,这个活看着就想哭。
卸下大包,抬起头,回过身,望向大洋远方,许振超还在想,“下一步怎么走”。
许振超:1984年改革开放刚到码头上,从电视上看到天津港建起来了,上海港建起来了,厦门港建起来了,广州港也建起来了,当时就特别向往这种现代化的作业方式,后来建起了集装箱码头,我是拼命地申请,最后是如愿以偿。
1984年,34岁的许振超成了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眼看着“让机器多干活,让码头工人少流汗”的愿望就要实现,但从国外进口的动辄数千万元的进口桥吊却三天两头不听使唤。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2)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集装箱运输发展势头之强劲,令许振超惊讶不已。“原来堆一层、两层的集装箱可以堆到六层、八层,突然感觉青岛港变小了。”他说,原有的码头已满足不了集装箱运输需求。
2000年,他又一次参加了前湾集装箱码头的创业。“当时我们装卸速度已经超过日本了,日本每小时装200个集装箱,我们已经能装300个。”许振超回忆,“我们要赶超的,是当时的世界最快纪录。”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许振超和工友齐心协力,果真让新码头精彩亮相。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率领团队创造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振超效率”由此诞生。
执着追求,不断自我突破,此后振超团队又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2006年,许振超和团队进行了2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国内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3)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同时注意集装箱边角和船上装箱位置,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许振超只需要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许振超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对桥吊的结构烂熟于心。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面对众人的赞叹,许振超只是笑笑说:“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4)
2003年4月27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许振超带领团队,创造了每小时339箱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这一成绩震惊了国内外同行,也标志着“振超效率”的诞生。
许振超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带领团队共同进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他不仅自己刻苦钻研,还积极传授技艺,带动全队提升技能水平。
为了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许振超创新训练方法,如在集装箱吊具上挂一根电焊条,让大家在50米的高空练习高空穿靶的绝活。这种训练方法既考验了工人的技术,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作业效率也随之提高。
此后,许振超团队又先后九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每一次都让世界对中国港口工人的技术水平刮目相看。
许振超和团队的卓越表现,不仅提升了青岛港的装卸效率,更推动了整个港口的发展。青岛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口,一跃成为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居全球第四位的世界级大港。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着许振超和无数港口工人的智慧和汗水。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5)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深入,对新时期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那么,您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
有时候想想,这些年我从一个码头工人、吊车司机干起,一直干到队长,乃至现在,一路都在创新。面对问题和难题,必须创新,不创新就做不出成绩来。正因如此,我独创了很多操作办法。
独创的根源在哪里?是我从师傅、同事身上汲取后,再把它总结归纳起来,形成我的操作风格。其次,就是要“钻”,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钻”,要敬畏这项工作,然后尽自己的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需要更多的定力、耐力和一点点悟性。
这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您看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尤其是00后的产业工人,在日常工作中要如何做才能快速成长?
正如我在工作室墙上写的那句寄语:国家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离不开科学家,也离不开工人。既然当了工人,就得干绝活,当个能工巧匠,同样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定力、耐力和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