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个人事迹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新鲜出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是什么样的人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个人事迹(篇1)
根据主席令,授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近日,央视网记者跟随并记录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从家乡出发跨越4270公里赴京全过程。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家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在帕米尔高原,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年接力护边,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成立不久,边防巡逻点位之一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这条路因险峻而出名,平时马匹都很难通行,只能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一路上还经常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连队官兵犯难之际,巴依卡的父亲,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成为连队的义务向导。这之后的23年里,他带领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
1972年,巴依卡从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边境线上的义务向导,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边境上度过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成为护边员的37年间,巴依卡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一次次帮助戍边战士化险为夷,他也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个人事迹(篇2)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守卫边境。作为家中的第二代护边员,巴依卡在近40年的戍边生涯里,为边防官兵指向带路、巡边护边,行程超过3万公里。近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中陈列的照片、奖状、证书,记录着一家三代70多年的戍边故事,他对每张照片都印象深刻。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在边关建立哨所,但山路崎岖复杂,从祖国各地来的官兵不熟悉路,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主动为巡边的解放军带路,并且坚持了20多年。
1972年,20岁的巴依卡接了父亲的班。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巡边路上要翻雪山、过冰河,往返一趟少则半月,多则一个多月。一开始巴依卡不太理解这样的做法,但父亲一再向他嘱咐巡边的重要性,嘱托他一定要守好祖国的边防线。在随后的近40年里,巴依卡敬业护边,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个人事迹(篇3)
1972年,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把向导接力棒交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义务护边这些年,巴依卡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妻子三位亲人,每一位亲人离世时,他都在给边防官兵当向导,没能见亲人最后一面 。
1998年“八一”前,巴依卡病倒了,部队和县领导去医院探望他,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巴依卡说:唯一的愿望是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向导这些年,家里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可巴依卡不要任何补偿,当连队提出为他赔钱时,巴依卡坚定地说: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但是其他老乡的牦牛累死了,他却用自家的牦牛瞒着连队给老乡当作补偿 。2004年,巴依卡把护边的使命传给了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决心要让子孙们继续自己的义务向导事业 。
在帕米尔高原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余年守卫边境,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 。自1972年跟随父亲为边防官兵当向导开始,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官兵眼中的“活地图” ,被边防官兵称为“帕米尔的雄鹰” 。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个人事迹(篇4)
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获“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2024年9月13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通过手机,看到自己获得“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消息。
2024年9月13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再度紧握起那根陪伴他多年巡边岁月的马鞭,这根马鞭上,镌刻着他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因英勇跳入冰湖抢救儿童而不幸牺牲的日期——2021年1月4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说:“那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我永远也忘不了。”
年逾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曾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的一名护边员。在巍峨的帕米尔高原上,巴依卡一家三代人,用长达70年的坚守,捍卫着国家的边境,在“生命禁区”中为官兵指引方向,铺就了一条忠诚之路。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个人事迹(篇5)
1972年,巴依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了他的护边生涯。37年间,他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绕赤道走了将近一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巴依卡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成为了官兵眼中的"活地图"。有一次,原喀什公安边防支队干部吐尔地玉苏甫·玉苏在边境踏查时遇到了危险。
当时,他们正行走在一段极其险峻的地段,碎石路下就是湍急的河流。吐尔地玉苏甫·玉苏所骑乘的牦牛踩到碎石,险些翻倒。千钧一发之际,巴依卡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缰绳,自己却差点翻下悬崖。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让人不禁为巴依卡的勇敢和机智点赞。巴依卡不仅自己坚守岗位,还决心让子孙们继续这份事业。
2004年,因为身体原因,巴依卡将这根海拔最高的"接力棒"交到了刚刚服役归来的儿子——25岁的拉齐尼·巴依卡手中。说起拉齐尼·巴依卡,不得不提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2001年,当拉齐尼决定穿上军装,成为原喀什公安边防支队塔县大队机动中队的一名武警边防战士时,部队领导曾问巴依卡:"你就这一个儿子,舍得吗?"巴依卡的回答掷地有声:"保家卫国是大事,我舍得!"这番话,道出了巴依卡家族几代人的赤子之心。拉齐尼·巴依卡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在边境线上默默奉献。然而,天妒英才。2021年1月4日,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儿童,41岁的拉齐尼英勇牺牲了。这位年轻的生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定格在了帕米尔高原的夜空中。同年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