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新鲜出炉,赵忠贤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最佳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1
赵忠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十、十一届全国____委员。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超导是当今世界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超导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超导体所具备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两大特性,这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现象。
这些特性使得超导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电力电工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但此前发现的超导材料,往往需要极低的临界温度才可以转变为超导态。假如能找到一种在常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产生的技术革新效应将不可估量。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2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这两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60年科研生涯中,赵忠贤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浓厚科学氛围熏陶下,他立志科学报国。
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被派往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值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种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在众多高技术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是科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此后,他在高温超导领域耕耘至今。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3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高温超导探索。彼时,超导研究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但他深知,这项探索不仅有着重大的科学前沿意义,一旦成功,更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应用价值。
超导是当今世界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超导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超导体所具备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两大特性,这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现象。这些特性使得超导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电力电工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但此前发现的超导材料,往往需要极低的临界温度才可以转变为超导态。假如能找到一种在常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产生的技术革新效应将不可估量。
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Ba-La-Cu-O材料在35K时开始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这些论文后,马上与团队一道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在实验室煮个白面条,累了就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废寝忘食工作最终换来了他科研人生的第一次突破。1987年2月,赵忠贤带领团队在钇钡铜氧化合物中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约-180℃)的高温超导体,一举突破麦克米兰极限,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变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4
赵忠贤于1941年1月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上小学时,他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次自然课上,老师做了一个老鼠生理活动与氧气浓度关系的实验。当增加氧气时,老鼠表现得很活跃,当减少氧气时,老鼠则变得越来越怠惰。这个现象触动了他,“使我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中学后,赵忠贤更好学了。
例如,在学____面几何课程时,他常常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几何习题,“结果搞得床上、地上到处画得都是各种几何题的证明”。他回忆道,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激情以及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科研生涯。1959年的一天,赵忠贤在高中班主任的桌子上发现一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招生简章。当了解到赵忠尧、钱学森和华罗庚等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此校执教时,他便决定报考中科大。
同年9月,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科大。中科大创办于1958年。为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该校采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各个研究所的一线科学家亲自登台讲授基础课。例如,吴有训、严济慈等人讲授普通物理,华罗庚、吴文俊等人讲授高等数学。大学期间,赵忠贤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同时,中科大还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在学生掌握深厚数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大学一年级,赵忠贤就曾与同学到实验室开展实验设计。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5
超导,全称超导电性,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超导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超导体所具备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两大特性,这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现象。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一直是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研究热点。
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真正快速发展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后。赵忠贤从1976年初即开始在国内推动和开展高温超导研究。那时,我国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以前的经费和设备是现在条件的1%,实验条件更是落后发达国家30年。”赵忠贤回忆说。
但这并没有阻碍赵忠贤和团队前进的步伐,而是迎难而上,无惧风雨。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麦克米兰极限”,即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但赵忠贤经过调研、交流和缜密思考,赞同国际上关于“这一理论可以突破”的观点。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1986年9月,在瑞士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可能存在35K(约零下238摄氏度)的超导体后,赵忠贤马上与团队一道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在实验室煮个白面条,累了就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废寝忘食工作最终换来了他科研人生的第一次突破。最终,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传统理论的崩塌,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