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

| 徐球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是什么呢?李振声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篇1

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我校工作和生活了31年的校友李振声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李振声,1931年2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陕西杨陵,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后来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陕西省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前身,我校合并组建中的两所科教单位)工作,开始了在学校长达31年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涯,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80年代,通过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育成的“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首次创制了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提供了新途径。2011年向科技部建议并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实施。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篇2

1951年,李振声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任研究实习员。1956年,在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现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小麦育种的研究 。1956年到1965年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 [20]。1965年到1987年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3年到1987年间,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1987年,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2年到1997年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任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小偃”系列品种,育成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入选“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2016年,获国际作物学会“杰出作物学家奖” 。2024年9月13日,获“共和国勋章”。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篇3

1956年,为响应政府发出的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李振声与课题组13位同志一起,离开北京到达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杨凌镇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为解决当时关中小麦生产上的疑难杂症——小麦条锈病,育成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李振声提出了使用对病菌免疫的草种,与小麦进行远缘杂交的设想。1956年至1964年,李振声课题组用9年时间完成了小麦远缘杂交第一阶段的工作——种质创新任务。但李振声心里明白,品种间杂交“过关”,不等于远缘杂交“成功”。

发挥出品种间杂交不可替代的作用,才是他追寻的最终目标。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1964年,气候条件特殊,在麦收前连续40天阴雨,然后天气突然暴晴。在强烈的阳光和高温下,试验田种植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部“青干”了,李振声感到很失望。这时,在田间偶然发现一份种质,植株高、穗子小、茎秆细,但长势良好,颜色正常无病斑。

他惊喜万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长穗偃麦草的抗病抗逆特性吗?农艺性状不理想是可以改造的!”于是,第二年李振声把它与其他小麦进行了大量杂交,得到了“小偃6号”的“祖父”。1964年至1979年间,历时15年,经历了两轮杂交改良后,“小偃6号”最终被选育而成。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篇4

李振声在山东农学院就读时,就把学校农场繁育的几个优良品种带回家乡,种植后发现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附近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他萌发了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1951年大学毕业,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他被调至陕西杨陵。那年,正赶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两到三成。

“得了条锈病的小麦叶子会变黄,我们到田里转一圈,蓝裤子就变成黄裤子了。”李振声回忆说,“小麦也是三种野生植物杂交后,经过9000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那我们能不能让小麦同抗病、抗旱的野生草种再次杂交呢?”望着颗粒无收的麦田,李振声将目光聚集在远缘杂交育种上。

让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谈何容易?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是三大难题。“从外观上看,杂种分离的类型很多,而且很不稳定,有时一个杂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就面目全非了。”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振声院士共和国勋章事迹篇5

除了亲力亲为选育小麦新品种,李振声还“运筹帷幄”,不断谋划粮食增产新方案。

他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为我国增粮504.8亿斤。2011年,李振声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面对国际上一度出现的“谁来养活中国”的声音,李振声的话掷地有声,他也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回应。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边学习边实践的科研生活中,思维、心态、选择对我们处理自己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能让擅长者防患于未然,也会让懈怠者陷入焦虑和重复。前辈事迹中的哲思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的探索之程。祝愿大家在不断修正中取得新的进步!

255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