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

| 徐球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大家了解多少情况呢?王永志有哪些研发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篇1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起源于“863高新技术发展研究规划”。

1986年年初,航天专家王大珩、陈芳允等四人联名向邓小平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中国制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邓小平阅后,当即批示,马上组织,不要延误。1986年3月,国务院组织全国二百多个专家,分十个组开会研究制定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已届“天命之年”的王永志第二次被批准参军,担任“载人航天工程”研究组组长。这个会议制定了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研究规划,总称“863计划”。

“863计划”分七个重点领域展开,其中之一就是载人航天,简称“863-2”。包括王永志在内的七人专家委员会成立了,负责研究载人航天发展规划,即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蓝图。从1987年开始,这个委员会工作了五年,绘制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航天蓝图。1992年1月17日,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主持拟制了该工程七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和主要技术方案。1992年8月、9月,王永志代表论证组先后向中央汇报工程主要技术方案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均被中央肯定。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听取王永志等对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汇报后,整整讨论了一个上午。大家一致认为,搞载人航天意义重大。最后,会议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载人航天搞上去。于是,当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中央还任命了四位工程负责人:总指挥丁衡高,副总指挥沈荣骏、刘纪元,王永志任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篇2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有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出任院长。第二年11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火箭院前身)成立。

回国后,王永志被分配到一分院工作,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东风二号”是他正式参与的第一个项目。

敲开钱学森的门,是王永志在科研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1964年的酒泉戈壁滩热浪滚滚,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待命发射,但因推进剂在高温下出现膨胀,不能加注到所需剂量。

一筹莫展之际,时任一分院总体室总体组组长的王永志提出泄出部分推进剂以增加射程的逆向思维建议。钱学森听到这个方案后两眼放光,宣布按王永志说的办。最终导弹如期进入目标区,庆功宴上,钱学森满面笑容地和“初次亮相”的王永志说:“年轻人,很有希望呀!”

在第一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中,王永志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后期,按照钱学森的提议,已至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我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篇3

“一是突破火箭‘捆绑’技术,二是突破3.35米直径,三是推进剂换代,四是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1987年,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工程实践经验,王永志概括了“长二捆”火箭的4个突破性目标。

拿到合同才能贷款。1988年11月,长城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休斯公司提出极为严苛的条件——中方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对“长二捆”火箭进行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如若不成,除了搭上研究经费,还要掏100万美元的赔偿金。

很多人认为,这次搞捆绑式火箭“风险极大”,如若不成,便是砸了自己的招牌。王永志说:“抓住机遇,我们就能冲出困境,走向世界。一个机遇就是一个胜利的台阶,丧失了这个机遇,中国航天又将在低迷中不知要徘徊多少年。”

在航空航天工业部组织召开的决策性讨论会上,王永志铿锵有力地立下军令状,保证在1990年6月30日前将“长二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择机发射。

1988年12月底,研制工作终于正式启动,王永志任总指挥。根据他制定的全新研制方法和管理程序,火箭院开始了一场不分昼夜、没有硝烟的战役。

1990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长二捆”火箭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用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国际航天新纪录。7月16日,“长二捆”火箭一举成功,火箭实际运载能力超越预期,达到9.2吨。从此,中国不仅可以送更重的卫星进入太空,载人航天事业也向前迈出一步。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篇4

王永志对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说:“飞船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难度最大,又没有基础和经验,你们的担子最重。”最终,飞船团队设计出一艘世界顶尖的“中国飞船”。

王永志被认为是“战略科学家”。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他主持的三舱飞船方案、“三垂”发射模式、飞船选点再入、主着陆场选择、不做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技术决策,都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胆识与过人的前瞻性。

王永志总是说:“不带问题出厂,不留隐患上天。”他将“安全可靠”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头等大事,凡是涉及航天员安全性的原则问题,他必定“铁面无私”。

2001年10月,神舟三号飞船在发射场测试时,大家意外发现贯穿飞船两舱的穿舱插座中有一个点没导通,在检查后发现插座本身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为彻底除去隐患,王永志坚持更换全部穿舱插座,最终400多名发射人员撤离发射场,发射时间推迟3个月。

这次“震动”让大家真切明白了什么是“质量标准”。

王永志相信,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实质是实事求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说假话、跟随别人往错误的路上走,是违背科学良心的。

中国工程院王永志院士事迹篇5

6月29日7时,“东风二号”带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巨幅标语,腾空而起,顺利飞抵预定区域。戈壁滩上欢呼声雷动。王永志也由此崭露头角,被提升为总体设计室副主任。

1965年,中央批准了“八年四弹”(即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规划。1969年,北部边境形势骤然紧张,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洲际导弹研发。在“没有洲际导弹,____睡不好觉”的指示激励下,洲际导弹研制进展迅速。

王永志从中程导弹研制队伍中被抽调出来,主持洲际导弹总体设计室工作,后来又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

洲际导弹总装完成后要全弹试车,但是试车台只有一个,被另一型号导弹所占用。王永志急中生智,提出不试验全弹,只试验安装了多种精密仪器的二级导弹。这种做法没有先例,一些人认为太冒险,又是钱学森支持了他。

第一枚洲际导弹预定于1971年9月10日发射。就在前一天,一股强冷空气突然东移,气象部门预报发射当天将低云密布。推进剂加注停止了,有人主张推迟发射。王永志却认为,这枚导弹“已经老了”,再加上推进剂的腐蚀,如不发射极有可能报废,造成巨大浪费,而发射的话影响的只是光测数据,这可以用遥测来弥补,因此按时发射利大于弊。在座的钱学森等都同意他的意见。

25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