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

| 徐球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小谟的杰出贡献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篇1)

1961年,王小谟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地走上研制雷达的道路。在那个年代,研制雷达是年轻人心中神圣又时髦的行当。由于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技术人才紧缺,王小谟在工作两三年后就负责起新型雷达研制工作。1961年,王小谟参军留影(来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小谟说:“当时我们研制的是583雷达,全国有很多单位给我们做配套工作,我的心情可以说是既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无线电水平并不是十分落后,所以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抱着这样的决心,他们一群年轻人想出了很多点子。比如他们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脉内扫频方案,比英国提出这一方案早一年。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583雷达研制中断,王小谟被迫离开科研岗位,负责管理机房计算机。借此机会,他开始自学计算机知识。两年下来,王小谟不仅把机房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成了个计算机专家。

让王小谟没有想到的是,他学的计算机知识在此后研制383雷达时派上了大用场。上世纪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在偏远的贵州山区研制383雷达,并担任主持设计师。383雷达是一个三坐标雷达,相比过去的雷达只能看到距离和方位,三坐标雷还能看到高度。艰苦条件下,王小谟等人夜以继日地攻关,13年磨一剑,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由于在研制383雷达中作出重大贡献,1985年,王小谟作为项目排名第一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篇2)

预警机被称为“空中帅府”,战争中拥有了预警机,就如同“深夜用肉眼看见20公里外有人划了根火柴”。上世纪90年代时,预警机已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992年2月,王小谟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开启我国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当时,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一部分人认为需求紧迫,“造不如买”;王小谟等人则主张自主研制。

“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一旦战争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最终,国家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引进国外产品以应急需,一边与外方合作研制国产预警机。

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深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决主张并部署安排国内同步研制。其间,他在国际上首创了背负式、大圆盘、三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新型预警机方案。

2000年,外方迫于压力终止了与中国的合作,王小谟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主动请缨主持研制。“一定要争口气!”夏天40多摄氏度的高温,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90分贝以上的噪声,都没有让王小谟退缩。他在条件简陋的试验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早日实现心中蓝图。历尽艰难成伟业。多年攻关,研制团队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篇3)

王小谟的一生,是与雷达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1961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从此,他就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王小谟没有退缩。他选择迎难而上,挑起了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的重担!

为了使年轻人得到锻炼,他经常组织专题讨论,听取大家的意见;他把重要的方案设计交给年轻人,同时又给予具体指导;他牵头编写的《雷达技术丛书》,影响了几代雷达人的成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年轻人陆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积蓄了发展后劲。这是殚精竭虑的赤子深情——直至耄耋之年,王小谟仍坚持上班,与年轻人一起讨论技术问题。2022年,他领衔成立空基技术实验室,谋划推动预警机事业转型升级。“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他说。王小谟离开了,他开辟的道路,后辈们还将坚定地走下去。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篇4)

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王小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一穷二白开始,王小谟带队组织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空警-2000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见过预警机的人就会知道,那是一种机身上装着巨大圆盘状雷达天线的大型飞机。预警机就像空军的眼睛,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看到了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的研制进而提上了日程。但在当时放眼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预警机,王小谟感到使命在召唤,便以坚定的自信心发出誓言:“根据我们掌握的技术,一定能自行研制预警机!”

其实早在80年代末,王小谟就积极搜集资料,组织开展预警机关键技术研究,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着力自主研制预警机。他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但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一些质疑: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技术行不行?能力行不行?“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王小谟说。

“人民科学家”获奖者王小谟事迹(篇5)

1956年王小谟进入我校无线电专业学习。对于从小喜爱摆弄矿石收音机的王小谟来说,这个选择显得顺其自然,来到这里之后,王小谟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无线电、雷达知识的海洋。大学期间,王小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光是学到了科学和技术知识”。

“人生离开父母监控的第一站就是大学,这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校有延安的传统,教育我们献身国防科技。我们树立了这样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去想将来拿什么大奖。我们的学校各种活动多,比较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当时我们无线电系是重点专业,配的教室是一流的。我在一二年级时成绩不好,到了三年级后优秀就多了。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给了我好的身体,好的心境,为我未来50年的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13年4月2日,王小谟院士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重回母校举办报告会时深情回忆。

报告会上,王小谟院士在回答“大学生活带来最大的影响”,不由得回忆起入校时的情景,学校发的录取通知书让他终生难忘,上面赫然写着: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短短几个字,定格了小谟院士一生高远的理想和追求,为之奋斗一生不弃不悔。离开父母,大学是独立生活的第一站,小谟院士回忆,学校学风严谨,要求上晚自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人很有紧迫感。除了抓学习,学校课外社团活动很多,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这样既教育我们知识,又给我们好的身体,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5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