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

| 徐球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振义的贡献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篇1)

“我只不过看了一个病而已,怎么好意思做功勋呢?”王振义问。“那我们帮您算个帐,从您攻克的这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人群发病率来算,三十多年下来,全世界至少有数十万的病人因为您完全康复,回归社会,这难道不是功勋吗?”王振义的学生笑着说。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创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攻克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且放弃申请专利,只为让更多的病人“吃得起药”,被誉为“中国药神”;他潜心研究血栓和止血,建设了血友病中国诊疗体系,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二十年每周“开卷考试”,深入思考和诊治疑难病例,言传身教,培养出一片血液学“人才森林”,还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王振义192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兄弟姐妹八人,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长大后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做出贡献。所以王振义兄弟姐妹都被送到了当时法租界的名校,他在读萨坡赛小学(现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时候,祖母因为伤寒去世,使得小王振义萌生了学医后治病救人的念头。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向明中学)毕业,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留在了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工作。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王振义院士为原型创作的校园大师剧《清贫的牡丹》正式上演,此后十余年,该剧目成为交大医学院新生大思政教育的入学第一课。“清贫的牡丹”精神是王振义一生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他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他安坐在沙发上,黑色的皮面磨得很旧了。背后是那幅他最爱的油画《清贫的牡丹》。他喊阿姨给我泡杯咖啡,说他也要。阿姨咕哝,今天喝的第二杯了。我一看是速溶的,说,年轻人都喝手冲,至少是胶囊的,您喝一辈子咖啡,这么不讲究?他笑:有得喝,不错了。茶几上,放着一张明信片,就是那帧画。我读出上面的话:我愿做一株清贫的牡丹——王振义。他淡淡地说:我想我做到了。画家曾问他,您的牡丹想要什么颜色?粉红、朱紫?他毫不犹豫: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配得上一个有香气的灵魂。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篇3)

随着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方案逐渐得到各国医学界的验证,这位来自东方的医者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 

然而,此时的王振义一心只顾着一件事:如何让全世界所有的患者都能尽快用上这种药。“钱或者名誉的问题,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他说。

王振义的书桌上,珍藏着一份“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的宣誓词”,一张普通A4纸上,有两句话被他手动加黑:“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群”“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  

王振义的医者大爱也不仅局限于病人,多年来,他善行的步履从不停歇。

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2020年,王振义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百万元奖金全数捐赠给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至今已有65位受助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于利无求,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

他学术成果卓著,但总是将成果归功于团队,把合作者特别是年轻人推向前台。

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时任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他说,因其心之所系,非个人得失,“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篇4)

1973年,王振义院士调回上海瑞金医院内科,此时的王振义院士埋首于血液病的治疗和研究,主编或参编了多本血液学著作。1978年时,王振义院士听说以色列专家在小鼠实验中证明,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变成正常细胞。

王振义院士因此获得了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向医院申请到一间原来食堂做饭用的“灶披间”(厨房),约四五平米,用作培养室、操作室兼办公室,带领几名研究生开始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尽管没有任何基础,实验仪器也严重匮乏,包括培养细胞用的温箱在内都要到别的医院借用,但所有人都干劲实足,毕竟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做到。可是两年多过去,试了很多方法,做了数不清的实验,仍是徒劳无功。直到1983年,王振义院士看到一份来自美国的论文显示,有一种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在13-顺维甲酸的诱导下会向正常细胞方向逆转。

但,当时的中国尚没有一家药厂能合成13-顺维甲酸。关键13-顺维甲酸在当年不仅作为一种进口药价格高昂,而且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理想。13-顺维甲酸并非真正的有效解。基于现实的药效问题以及对成本的考量,王振义决定将计就计,直接利用当年唯一能国产的维甲酸——来自上海第六制药厂的全反式维甲酸。这是一种通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的药。王振义决定将计就计,就用这种药进行试验。最终确认了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具有分化诱导效用,能让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

王振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篇5)

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并从分子生物学将这个方案研究的明明白白,最终使得这个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令人敬佩的是,王振义在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无偿的将这种药和方案向全世界免费推广。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要口服就有效,一盒药当时售价11元,即便是40多年过去了,这盒药也只有290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都高达2万元以上。

王振义说,“当一个人到达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下一代更强的人来替代自己的岗位。这样,这根抛物线就会一直朝上叠加而不会下滑。这对整个事业的发展更有利。”

1995年,王振义主动让贤,举荐学生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今年6月,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25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