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

| 徐球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张卓元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2024年(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精选篇1)

张卓元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事业成就卓著。他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张卓元教授参与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这部教材对于培养经济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卓元教授指导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包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等。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新一代经济学家,这充分展现了张卓元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激励和引导年轻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张卓元教授的教书育人事业,不仅体现在他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教材编写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上。他的工作和成就,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他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学人才得以成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精选篇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张卓元就深入展开对价格问题的研究。1983至1993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集中研究价格改革,主张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行政定价体制,转向市场价格体制。

1993至1995年,张卓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当时我国的价格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他把研究领域转向国企改革。此后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也是他研究的重要领域。党的____报告、十五届____《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____《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国企改革或包含国企改革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张卓元参加了这三个重要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

在改革开放初期,张卓元就指出,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的全局系统的改善与变革,涉及人与人之间、地区间、部门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与改变,需要慎重对待。他提出稳中求进的改革和发展思路,能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稳中求进更是从改革思路进一步发展为工作总基调,其内涵日益丰富。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精选篇3)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恩格斯早年说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是不正确的。张卓元发表了《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6日),论证了恩格斯该命题的正确性。文中指出,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亦即效用,不仅是该商品价值能否实现的制约因素,而且是该商品价值形成的制约因素。这就意味着,劳动投入必须是对社会有用的,才能是社会必要的。张卓元指出,供求关系制约价值的形成和决定,而不只是制约价值的实现。张卓元对恩格斯价值命题的研究,是将整个讨论回归到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社会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在既定劳动耗费下生产出最多最好的使用价值。

20世纪60年代,张卓元是主张“生产价格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卓元和何建章联名发表的《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经济研究》1964年第5期),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生产价格范畴的客观必然性。文章认为,实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定价,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生产价格论与资金利润率、利润等概念形成的逻辑体系,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无视资金运用效果的计划经济体制。

张卓元对生产价格论的研究,实质是强调价值规律在经济中的作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贬低了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价格成为单纯的经济核算工具,难以起到调节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各种产品的价格既不能反映劳动消耗的变动,也不能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动。张卓元的学术观点揭示了当时的价格体制和价格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扭曲的价格体系导致企业经济活动的扭曲,致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张卓元关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学术观点,对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理论观念禁锢中逐步解脱出来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精选篇4)

张卓元参与了我国重要改革阶段的理论创新,被公认为中国“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之一。作为市场经济专家,还多次直接参与了我国经济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制定。他的许多论断,比如“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关键”“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的必然取向”等,均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鲜明的一笔。

今年张卓元先生91岁,刚刚从耄耋步入鲐背之年。作为中国解放后第一届高考毕业生,他从梅县这座人文秀美的小小山城,以一本书开始结缘经济学,继而迈入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的殿堂,为新中国经济研究持续贡献。

张卓元1933年7月生于梅县。梅县有好几处名人辈出的张屋,清河堂、金鑑堂、沛国堂等。那么张先生是梅县哪个张屋的呢?这个问题留给本公众号的读者。

张卓元的中学时光,是在梅州中学度过的。解放前后的梅州中学是岭东最富盛名的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都堪称国内一流,涌现过八位院士和为数众多的知名人士。

张卓元于1950年7月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高考。17岁的他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不过,基于梅州中学的阅读传统,即使在七月流火的紧张备考期间,他仍然抽出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典型事迹(精选篇5)

张卓元一直坚持以市场价格体制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一书中,张卓元主张,价格改革要坚持市场取向或市场化方向,光靠国家调整价格是无法理顺价格关系。必须着力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从行政定价体制转变为市场定价体制,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结构。影子价格、决策价格体系不能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张卓元明确主张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应不失时机地向市场单轨制过渡。张卓元、王振之、杨圣明在《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向何处去》(《中国物价》1990年第11期、第12期)一文中指出,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双重经济体制和物资体制的集中表现,是渐进式改革中的必然之举。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不能持续太久,否则其弊端将变得突出。解决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问题,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不失时机向市场单轨制过渡。

张卓元还研究总结了中国价格改革的规律性。他在《价格改革规律性探索》(《财贸经济》1987年增刊)、《十年价格改革最主要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物价》1988年第4期)等文章中归纳出中国价格改革的规律主要包括:价格改革包括价格体系改革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两方面改革要配套进行,要善于通过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价格体系的合理化;放活微观价格和控制宏观价格有机结合;价格改革要逐步推进,一调(调整价格)二放(放开价格)三挂钩(同国际市场价格挂钩);价格改革的难点和主要矛盾在于理顺价格和稳定价格的关系,人民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很低,因此决定了价格改革只能小步走,经历较长时间;要为价格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发展和经济货币化相适应;狭义价格改革要发展为包括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在内的广义价格改革。

2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