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

| 徐球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路生梅是一位怎样的医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最佳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1

响应号召,扎根陕北绽芳华。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她立下了朴素的誓言:“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在这期间,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从全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再到医院副院长,50多年里,路生梅历经各种考验,除非是培训和回家探亲,她几乎没有离开过佳县,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

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甘奉献。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亲人,她以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健康,尽量开便宜管用的药方,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一个“百日咳”的婴儿病情危重,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吸痰,反复进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终于得救了。一个肠穿孔病人,经她连续救治8个小时后转危为安,劳累过度的路生梅却昏睡了一天一夜。

“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要走进农户找病人”,她的足迹遍布佳县大地。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她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庄出诊,走了近两个小时,摔了40多跤。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嚎啕大哭。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佳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2

路生梅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退休医生。1968年,年仅24岁的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她告别家人只身前往陕北,从此扎根在那里,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路生梅用超过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着医者仁心。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早上七点半,路生梅就出发前往医院。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周一、三、五,她都会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开展义诊。退休25年,路生梅仍然坚守在医务工作一线,从未懈怠。去医院的路上,不断有热情的居民跟她打招呼,在佳县生活了超过半个世纪,路生梅早已和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是同行和远近乡民对她的一致评价。

花最少的钱让当地百姓得到好的医疗服务,正是路生梅的毕生所求。早年前的佳县,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都很艰苦,路生梅所在的县医院仅有两排窑洞,医疗观念更是落后,一次出诊经历给了路生梅极大的触动。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3

“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这是国家荣誉获得者路生梅说的。她的一生被分为了两个阶段,一头在北京,另一头在佳县,她在陕西榆林佳县待了整整56年。这期间,她为佳县人民医院建立了独立的儿科诊室,为县区人民推广了新生儿接生、科学育儿知识,让原本护理技术落后的科室最终在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极其优异的好成绩.......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路奶奶的一生,走进儿科。

佳县当地孩童中流行一种名为“四六风”的常见病,婴儿出生四到六天就会夭折,而后在一次出诊时,路生梅发现了这种疾病的病因。一位产妇生产完,但用来剪婴儿脐带的却是一把生了锈没有消毒的剪刀,路生梅明白了婴儿可能正是因此感染了破伤风。

路生梅是学儿科的,她刚到佳县的时候那里没有独立的儿科,有一次为了抢救一名四个月大的婴儿,治疗从早上九点持续到下午六点,共进行了三十多次,结果以失败告终,但孩子的母亲给医院的医护人员跪了下来,这一跪,让路生梅下定了把医院的儿科建立起来的决心。而关于当时的儿科技术水平,她说:“比如小儿静脉输液,我亲眼看见过一个病人,因为脱水休克,没有扎上液体,孩子继续休克就死掉了。”路生梅又下定决心要把这里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搞上去。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4

路生梅,女,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北京市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她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北革命老区的基层医院,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当地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退休后,坚持定期义诊、治病救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大家就叫我生梅。”1963年,品学兼优的路生梅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学毕业的路生梅响应号召,乘火车,搭卡车,一路西行,一路颠簸,来到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陕西榆林佳县。

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条件艰苦,简陋落后的医疗条件让路生梅无比揪心。

“我专业是儿科学,但是这里还没有分科。病人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眼睛里都是希望。”为了不让病人失望,路生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称号事迹精选篇5

9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东方红》诞生地佳县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这一天,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22时起,手机里的祝福信息不断,她一一回复,窑洞里的灯一直亮到次日凌晨2时。

“‘人民医护工作者’责任重啊!我始终牢记自己来自人民,要永远服务人民,方能不负人民。”80岁的路生梅坚定地说。

路生梅扎根黄土高原56年。她是路姐,是路姨,是路妈妈,是路奶奶,更是用一生兑现“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承诺的路大夫。她把青春献给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成为黄河岸边群众的“健康守护神”。

“1968年12月8日,我一路乘火车、搭卡车,颠簸着朝佳县走……”9月14日,在榆林市委党校,路生梅分享她的“陕漂”故事。

路生梅讲得动情,同学们听得入神。时间穿越到196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在一声声鸣笛中,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梳着精致的小辫子,身着姑姑给她新买的藏蓝色棉猴,脚踩塑料底条绒棉鞋,自信地登上西行的火车。

25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