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
航天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它具有工作环境特殊、职业技能高度复杂、飞行任务艰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篇1
景海鹏,山西省运城人,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曾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这一次,他将在太空度过自己50岁生日。
如果我说,从小我就梦想当航天员,那一定是骗你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航天员这种职业。我是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之后,才有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才有了飞天的梦想。
你或许不相信,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但因为我个子矮,总是上不了场,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给正式队员拎包。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单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输就得练。我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瘪了的篮球,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篮筐,然后每天放学就对着那个“篮筐”投球,晚上也接着练。终于,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队里主力受伤下场,轮到我替补上场。我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2分球,为我们队赢得至关重要的胜利。这之后,我就成为篮球场上永远的主力。
有一个情景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多少年都挥之不去。那天,我拎着那种带着橡皮盖子的盐水瓶去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有个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我:你不是那个“海鸥五号”吗?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很快明白她说的是前几天公社组织的一场球赛。那天我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一开始上场没人注意你一个小个子,但接连几个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没想到这个阿姨记住了我这个“海鸥五号”,从此“海鸥五号”就叫开了。打完酱油,我掏钱的时候,阿姨连忙说:球打得好,不要钱了!那一刻,应该是我人生一个巨大转折。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点燃一个梦想。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我的职业是航天员,航天员的使命是时刻准备执行飞天任务,并不是完成一次壮举就可以了。国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培养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时刻准备祖国挑选,时刻准备去飞,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我为什么对小时候打篮球的事印象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实在那时候就开始涂了。打篮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不占优势,你凭什么?你必须有个绝活。绝活从哪里来?时刻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我这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
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篇2
长征五号火箭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核心舱送入太空,长征七号火箭搭载着天舟货运飞船送去补给,长征二号F火箭将航天员送入太空,长征三号火箭助力北斗导航卫星完成了全球组网……一次次航天发射振奋人心。成功的背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航天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日前,火箭院举行2021年《感动我们》人物颁奖典礼,表彰一批航天人的先进事迹。
11名个人、2个团队登上舞台,接受全场最诚挚的敬意,并通过VCR视频和现场访谈,带着大家重温一个个感人故事、一个个动人瞬间。
他们中,有火箭院抗疫战线上的“急先锋”——安全保障部;临近耄耋之年牵头编写火箭院《民品发展史料文集》的退休人员范树国;耗尽半生守卫火箭质量与安全的紧固件专家刘素云;老年患者的“守护神”高永红;死守节点、铸就中国火箭最强“心”的火箭发动机总装车间原主任吴培军;精于钻研、乐于传承的火箭总装大师马利;用瘦弱身躯点亮后辈前进道路的火箭弹道设计专家陈阳;改变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的青年设计师曾耀祥;跨界探求真谛冲破阴霾、为火箭复飞提供保障的设计师吴浩;攻克世界性难题、为飞行器“穿”上全球领先新型骨骼和外衣的复合材料专家李军平;用钢铁般意志和火热忠诚、在生命禁区找到成功起点的型号调度孔繁良;守卫航天员“生命之门”的载人航天工程“解锁专家”于卫东;以及为国铸剑、扬我国威的重点任务团队。
这些航天人在岗位上默默奉献,在京南的生产车间里,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在南海之滨的椰林旁,克服严寒、沙尘、高温、高湿等艰苦条件,护佑了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二号F等一批运载火箭的圆满发射。他们中有的人经年累月工作,练就了持续深蹲工作4小时腿不麻的“神功”。
他们虽然岗位不同,身份不同,但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是相同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越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了航天事业的辉煌,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光和热。现场不时传出雷鸣般的掌声,人群中不时有人擦拭眼角的泪水。
典礼最后,全体人员与合唱团一起共唱《祖国不会忘记》,为重点任务团队以及全体火箭人送上敬意。
据悉,火箭院《感动我们》人物评选及表彰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共评选出39名个人、5个团队。获奖人物及事迹均来自一线最普通的员工。该活动始终坚持人物挖掘在一线、事迹发生在一线、故事传播在一线、榜样选树在一线、精神弘扬在一线,并通过颁奖典礼的形式,让获奖人员走上舞台,感动和影响身边的人。目前,《感动我们》人物评选及表彰已成为火箭院的一项品牌活动,在全院掀起了学习榜样的热潮。
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篇3
景海鹏最初的梦想,是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小学五年级的他,因为个子矮,只能做篮球队的.替补队员,给正式队员拎包。
“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景海鹏说,但他不服输。于是,他借来一个篮球,篮球是瘪的,篮筐是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的,他不介意,只是没日没夜地练习。
努力终于换来了机会。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景海鹏替换受伤的主力,他一上场就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球,绝杀对方。从此,他就成为了篮球场上的主力,直到现在,他仍然是航天员中的篮球“钢铁前锋”。
那场比赛之后,景海鹏去供销社买东西,供销社阿姨对他说:“你不就是那个‘海鸥五号’吗?球打得好,不收钱!”。
“那就像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 ,景海鹏说,“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
梦想没有停止。高三那年,景海鹏在报栏看到了一张照片——一名叫张海鹏的飞行员精神抖擞地站在一架战斗机旁边。海鹏,这个跟他同样名字、神采飞扬的飞行员燃起他了对飞行的向往,他从此下定决心成为一名飞行员。
梦想却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第一次报考飞行员景海鹏落选了。但他怎么能服输?“如果再考不上飞行员,我就不活了”, 他对父母撂下这句话后,用一年的拼命努力证明自己,如愿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在此后的训练生涯中,景海鹏也从未松懈。
游泳是飞行员的必备技能。媒体报道称,在一次游泳考试前,中队长认为景海鹏的动作达不到优秀水平,简单介绍游泳动作后,他让景海鹏自行练习。结果,景海鹏在考试时候,一口气游了200米。
一天之前还不太会游泳的他,一夜之间就达到了优秀。景海鹏也由此获得了入伍以来第一个嘉奖。
景海鹏妹妹景艳芳说:“哥哥虽然性格内向,但很倔强,凡事不服输,认准的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经过不懈努力,景海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后来,部队要在飞行员中招一批宇航员,景海鹏成为了第一批入选者。
从此飞天成为了景海鹏的又一个梦想。
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篇4
5月23日下午,我和另外九位同学作为我校的代表来到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迎世博盛会,展航天精神”活动。在活动中,我还亲自体验到了模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全过程。
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航天飞控中心,那里有许多台白色的机器,都是模拟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员”。我早已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进行模拟操作,再看看身旁的伙伴,他们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模拟开始了,我分到了北京总站。在观看“神州”飞船制造、组装时,我忍不住感叹:天呀!一艘航天飞船要经过那么多的检验,才能开始发射!真是好复杂呀,国家发射一次太不容易了,这要花掉多少资金,经过多长的时间,耗费多少人员的心血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不然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一炬!我这才知道,为什么每发射一次都有那么多人翘首以待?那是因为它不容易,它意义重大!
我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当我接收到一个又一个报告时,感到很骄傲,这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呀!我又忍不住地想:仅仅只是一次模拟,就这么忙,要在真正发射和返回的时候,那些处于各个工作岗位的可敬的工作人员们,岂不是神经紧绷成一条线,一丝松懈也不能有?真是了不起啊!此时,我被那上蓝天的梦想震住了,觉得非常非常感动。
飞上蓝天是一个做了几千年的梦,在圆梦的荣耀背后却有很多人的付出,这次体验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一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过程,同时也让我对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们肃然起敬!
中国航天精神先进事迹篇5
我国载人飞船已经成功上天。这位伟大的航天员就是杨利伟。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练。
航天员的基础理论训练共有13门课程。航天员虽然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经历长期的飞行员生活,重新坐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之许多课程非常陌生,困难可想而知。航天员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课余时间也抓紧学习,就是外出疗养也不忘背英语单词。就这样,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良好以上。体质训练是长期的。飞行员的身体素质都很过硬,但航天员对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坚持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质训练从不间断。为了控制体重,不少航天员坚持每天跑5000米。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运动会上,中长跑项目的第一、二名都是航天员。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比如,超重耐力训练,要求飞行员在5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2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40秒;前庭功能训练,训练中,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或坐在离心机中,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此外,还有许多训练。
我国航天员的失重飞行训练是在俄罗斯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的。有时一个架次飞了12个抛物线,我们的航天员一个都没有吐。俄方人员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员素质真好!
专业技术训练、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些项目要反反复复进行,确保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训练是艰苦的,考核是严格的。在5年的时间里,航天员圆满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
航天员面临的是非常危险的训练,而他们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艰苦训练。我们要学习航天员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