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

| 徐球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是什么样的呢?赵忠贤的杰出成果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1)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这两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60年科研生涯中,赵忠贤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此后,他在高温超导领域耕耘至今。

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麦克米兰极限”,即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但赵忠贤经过调研、交流和缜密思考,赞同国际上关于“这一理论可以突破”的观点。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1986年底,在瑞士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可能存在35K(约零下238摄氏度)的超导体后,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传统理论的崩塌,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那时国内实验条件落后,与国外差距巨大,但这阻挡不了赵忠贤和同事们的科研热情。缺少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现造;为了赶实验进度,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困得不行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醒来继续工作。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2)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超导现象指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下,某些材料中的电子可以无阻地流动,表现出零电阻现象。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超导体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不仅表现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开拓了技术应用领域。

在超导研究史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发现系列50K(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1976年,赵忠贤开始从事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1986年9月底,他和同事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工作。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赵忠贤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依然充满信心,相互鼓励:“别看现在这个样品不超导,新的超导体很可能就诞生在下一个样品中。”

辛勤与执着换来了成果:1987年初,他们独立发现了转变温度为93K的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

在讲述研究历程时,赵忠贤反复提到一个词——坚持。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3)

这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1987年为祝贺物理所高温超导研究而手写的一首《喜迁莺·小令》,一直被赵忠贤珍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为中华物理生根”,这句殷殷嘱托令赵忠贤沉吟不已,遵循至今。

他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花钱买不来,白送更别想,只能立足于自己咬牙攻关、知识报国。”在物理所,他常告诫年轻人要静下心来做事,而科学研究,需求才是最大的动力——“一是国家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两者都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回顾百年风华,赵忠贤认为,从“两弹一星”到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国的科技发展举世瞩目,“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作为我这一代人,最感安慰的是‘我奉献了’”。

对未来,他充满寄望:“现在全国有这么多的科技人员、这么多的团队。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花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是一个核心技术问题,加起来那还得了吗?”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4)

“热的时候坚持,冷的时候更要坚持。”赵忠贤带领超导团队始终坚守这块阵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最终团队在2008年合成50K以上铁基超导体,还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世界纪录。

在跌宕起伏之间,赵忠贤对“初心”的坚守从未改变,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有人曾问赵忠贤:“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有时还很辛苦,不觉得枯燥吗?”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人活着要吃饭,将个人的兴趣与生计结合起来是一个人最理想的选择,而我恰巧很幸运。”赵忠贤说,“我们做科研,每天总感觉更接近真理,一旦发现新现象、做出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就像爱打麻将的人和牌,也有大和、小和,多有意思。”

在赵忠贤看来,搞科研贵在坚持,在一个领域看准了方向,坚持做下去就会有收获。他曾跟学生们说,不要只盯着论文,要真的去解决科学问题;坚持10年,一定会有突破。

“打个比喻,我们口袋里装着许多把钥匙,同时还在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钥匙,其中只有一把能够开启科学之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赵忠贤说,“一些钥匙在试验中没能打开科学之门,于是有人就选择了放弃。但谁又能肯定,接下来这把钥匙不会解开未知之谜呢?”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事迹(篇5)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重大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赵忠贤的红色情缘在儿时就已种下。1941年,赵忠贤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是听着老红军的故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他说。

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上中学的赵忠贤为此心潮澎湃。1959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攻低温物理。钱三强、张宗燧、洪朝生……他得到了诸多物理先贤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听罢钱三强先生讲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艰难研发历程,他感到,上大学不仅是对科学的喜欢,“更有了责任和使命感”。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1986年9月,在瑞士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可能存在35K(约零下238摄氏度)的超导体后,赵忠贤马上与团队一道开始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他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在实验室煮个白面条,累了就轮流在椅子上打个盹,废寝忘食工作最终换来了他科研人生的第一次突破。最终,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传统理论的崩塌,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25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