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
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是什么呢?路生梅是怎样的医生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篇1
在一声声鸣笛中,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梳着精致的小辫子,身着姑姑给她新买的藏蓝色棉猴,脚踩塑料底条绒棉鞋,自信地登上西行的火车。
这趟西行,是路生梅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敞篷卡车在山路上蜿蜒前行,经过关中平原,驶上黄土高原,个头矮小的路生梅蹲在一群老乡中间冻得瑟瑟发抖。这样艰苦的场景,她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
“拗口的陕北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为了鼓劲儿,我背诵起喜欢的诗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瞧着窗外越来越荒凉的景象,路生梅心里越来越没底。
辗转700多公里后,佳县到了。
即使作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一下车,眼前的环境还是让路生梅吃了一惊:自己要入职的佳县人民医院,竟然是墙皮脱落的几孔破旧窑洞。
当时的陕北,群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远比她想象得还艰苦。
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她靠驴拉黄河水,用纱布过滤沉淀后喝,“讲卫生”的她只好改变生活习惯。
没有舒适的床,不会烧炕的她便蜷缩在冰冷的硬土炕上,直到老乡发现后,才帮忙给她烧了炕。
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篇2
夜深人静时,路生梅也曾偷偷抹过眼泪,但哭过后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医院没有分科,虽然我的专业是儿科,但群众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什么病都能看。”路生梅回忆。
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她抓紧时间学习。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下了几十本笔记,掌握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多科知识,还学习了针灸。就这样,路生梅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临近村子的下坡路,她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就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
“孩子的妈妈熬了一宿,给我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路生梅告诉记者,“我那时候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
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篇3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有数次离开佳县走向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但每一次,她都选择留下。她曾对当地百姓许下“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如今,这一期限又延长为终身。
谈起1968年的那个冬天,路生梅脑中立刻响起了火车呜呜鸣笛的声响。这是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对于黄土高原上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的小县城,路生梅只能凭借想象。火车行至西安,再转乘到铜川,往后就没有铁路线了。到佳县只能坐露天大卡车,车厢里肩贴着肩,挤满了赶路的人。土路颠簸,往车尾望去,一路都是飞扬的黄色尘土。尘土外是光秃秃的山和树,那一刻,她恍惚间有奔赴战场的感觉。
同事们对路生梅的第一印象是“小”,身形长得又瘦又小,年纪也小。路生梅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是“苦”。
医院是几排窑洞,医生不足40名。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做呼吸道和胸部透视;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试验是把妇女的尿液注入雌蛙的后腿,雌蛙在几小时后排卵,说明有喜。医院里没有试验青蛙,路生梅和化验室的大夫就跑到田间地头里抓。病人情况复杂,医生数量又少,每个人都得样样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互相学,还得学护士扎针。为了精进技术,他们用彼此的手臂练习扎针,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窟窿眼。
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篇4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大家就叫我生梅。”1963年,品学兼优的路生梅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学毕业的路生梅响应号召,乘火车,搭卡车,一路西行,一路颠簸,来到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陕西榆林佳县。
她服从分配的理由很简单:“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条件艰苦,简陋落后的医疗条件让路生梅无比揪心。
“我专业是儿科学,但是这里还没有分科。病人听说是‘北京来的大夫’,就觉得你什么病都能看,眼睛里都是希望。”为了不让病人失望,路生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生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继续为当地老百姓进行义诊。她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她家里。当地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
基层医生路生梅先进事迹篇5
作为当地第一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路生梅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向老百姓普及科学婴幼儿养育知识,推进实施儿童免疫规划等工作。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路生梅说,退休后的她依旧牵挂患者,便把自己的电话和住址公开,方便患者及时联系到她。
两孔齐整的窑洞,就是路生梅的家。站在她家的天台上,抬头就能看到佳县人民医院明亮的门诊楼;转头望向另一边,就能遍观佳县全貌。路生梅曾在《我的人生历程》一文中这样写道:“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从此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告别所有的亲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40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
毕业50周年聚会时,大学班主任统计了163名毕业生的最终去向,有162人通过考研、晋升、转业等方式,去了省城、回了北京或者到了国外,只有路生梅一人始终留在最初分配的地方。56年间,她曾有很多机会离开佳县,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但她选择坚守承诺,继续扎根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