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

| 徐球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赵忠贤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高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40K(约-233℃)以上的超导体。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曾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断定,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约-233℃),这个温度也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超导临界温度极低,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寻找高温超导体至今仍是全世界科学家的梦想。

1977年,赵忠贤在《物理》杂志上撰文,指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可以达到40—55K(约-233℃—-218℃),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80K(约-192℃)。这与传统的“麦克米兰极限”理论相悖,以致于当时不少人认为“赵忠贤胆子实在太大了”。

但赵忠贤说:“超导研究突破的每一步,中国人绝不能再落下,要走在前面。”

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钡镧铜氧化物在35K(约-238℃)时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贤看到这些论文后,敏锐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当时,美、日的实验室也在搞这个研究,大家都明白,谁能在这场超导大战中拔得头筹,谁就能在高温超导领域写下划时代意义的一笔。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赵忠贤的红色情缘在儿时就已种下。1941年,赵忠贤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是听着老红军的故事、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他说。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正上中学的赵忠贤为此心潮澎湃。1959年,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攻低温物理。钱三强、张宗燧、洪朝生……他得到了诸多物理先贤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听罢钱三强先生讲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艰难研发历程,他感到,上大学不仅是对科学的喜欢,“更有了责任和使命感”。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高温超导探索。彼时,超导研究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但他深知,这项探索不仅有着重大的科学前沿意义,一旦成功,更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应用价值。

超导是当今世界科学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超导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超导体所具备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两大特性,这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现象。这些特性使得超导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电力电工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但此前发现的超导材料,往往需要极低的临界温度才可以转变为超导态。假如能找到一种在常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产生的技术革新效应将不可估量。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出生,辽宁新民人,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今,中国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高温超导研究从追赶到领跑,走在世界前列。他带领团队在世界两次高温超导研究突破中勇立潮头,成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赵忠贤坚持高温超导研究40年。他注重培养人才,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他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赵忠贤(1941--)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主任。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在跌宕起伏之间,赵忠贤对“初心”的坚守从未改变,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有人曾问赵忠贤:“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有时还很辛苦,不觉得枯燥吗?”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人活着要吃饭,将个人的兴趣与生计结合起来是一个人最理想的选择,而我恰巧很幸运。”赵忠贤说,“我们做科研,每天总感觉更接近真理,一旦发现新现象、做出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就像爱打麻将的人和牌,也有大和、小和,多有意思。”

在赵忠贤看来,搞科研贵在坚持,在一个领域看准了方向,坚持做下去就会有收获。他曾跟学生们说,不要只盯着论文,要真的去解决科学问题;坚持10年,一定会有突破。

“打个比喻,我们口袋里装着许多把钥匙,同时还在不断地制造出新的钥匙,其中只有一把能够开启科学之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懈努力,制造、修改每一把钥匙,直到打开这扇大门。”赵忠贤说,“一些钥匙在试验中没能打开科学之门,于是有人就选择了放弃。但谁又能肯定,接下来这把钥匙不会解开未知之谜呢?”

赵忠贤“人民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浓厚科学氛围熏陶下,他立志科学报国。

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被派往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值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种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在众多高技术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是科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此后,他在高温超导领域耕耘至今。

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麦克米兰极限”,即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但赵忠贤经过调研、交流和缜密思考,赞同国际上关于“这一理论可以突破”的观点。

在10年积累的基础上,1986年底,在瑞士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可能存在35K(约零下238摄氏度)的超导体后,赵忠贤团队和国际上少数几个小组几乎同时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传统理论的崩塌,让“北京的赵”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25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