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

| 徐球

赵忠贤科学家的事迹故事同学们听说过吗?赵忠贤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

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篇1

赵忠贤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

1941年1月30日,出生于辽宁新民。

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同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赵忠贤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等实验室进修。

1976年,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77年,在《物理》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的看法,支持对国际广泛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的那一派观点。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国依阿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

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篇2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生出于辽宁新民,汉族,中共党员,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1年1月30日,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上小学时,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上中学后更好学,在学____面几何课程时,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解几何习题。高中时代,被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吸引,对苏联卫星、火箭等科技发展产生兴趣。

1959年,赵忠贤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坚持体育锻炼,参加大学管乐队,学会吹小号、拉手风琴。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由物理学家张宗燧上课。来做报告的,有陈毅、钱三强等。他心中就一个想法,老老实实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

1964年,赵忠贤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室工作。先是参加由洪朝生组织的超导计算机器件研制任务,将半导体光刻技术应用于超导器件制备,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66年。之后,领导开展单极和双极斯特林制冷机的国防研制任务。

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篇3

赵忠贤(1941--)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主任。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这两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60年科研生涯中,赵忠贤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一系列世界级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篇4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中国的科学家们,以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他们的精神激励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奋斗中成就梦想,为培养祖国未来的科技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赵忠贤和屠呦呦荣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栏目已对屠呦呦教授作了介绍,现在介绍一下赵忠贤院士。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出生,辽宁新民人。壮实的东北少年,长在红旗下,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直爽,但也不乏幽默感。高中时代,赵忠贤被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深深地影响着,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让中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的渴望。1959年,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忠贤学的是低温物理,由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给他上课,有钱三强这样的科学家来学校作报告。沐浴阳光雨露,聆听教诲熏陶,赵忠贤心中就一个想法:老老实实学习,将来为国家作贡献。1964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他为人低调,做事严谨,同事们都说他“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

赵忠贤科学家事迹故事篇5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他爱憎分明,性格很鲜明的一个人,都知道他这种很直率的性格。科学上就是越直率越好,用不着绕弯子,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1986年,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了“在Ba-La-Cu-O体系可能存在35K超导电性”的文章。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铜氧化合物超导体重要意义的少数科学家之一。他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类超导体的谜底,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反复推敲实验方案。“那个时候做起研究来,能整宿整宿不睡觉。”终于,赵忠贤带领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在钇钡铜氧中发现了93k的超导转变,中科院数理学部宣布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工作,推动了世界范围的高温超导研究热潮。这项成果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超导研究难度极高,道路曲折漫长。正是因为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积累和坚持,赵忠贤摸索出一条新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蕴含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

25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