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

| 徐球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是什么样的呢?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篇1

帕米尔高原犹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天地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护卫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西部边陲。在这片神秘而壮美的高原上,有一个被雪山环抱的小乡村——提孜那甫村,这里是“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家乡,是他们一家人永远守护的地方。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这句话,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自1949年底,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戍边,用70余载的忠诚和热血,诠释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诠释着对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坚守,如同一座矗立的历史丰碑镌刻在巍峨的帕米尔高原上。

如今,已届古稀之年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与家人依然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传承着“帕米尔雄鹰”的崇高精神。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一家为国戍边,无怨无悔。能为党和人民奉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会继续教育子孙后代爱国守边,坚定不移跟党走!”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篇2

在如此美景中,记者满怀对这片土地及其守护者的崇高敬意,来到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中,踏入屋内,一幅幅从黑白渐变为彩色的照片,宛如时间的画卷缓缓铺展,将帕米尔高原上那些默默坚守的向导与边防战士的身影永远定格。从老一辈的坚毅面容到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每一幅画面都诉说着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忠诚与奉献。

照片墙上,一张有着浓厚年代感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人物的笑容纯真而诚挚,那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与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们的珍贵合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组建,边防官兵们对这里的地形并不熟悉,巡逻任务艰巨。此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一个普通的塔吉克族牧民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自告奋勇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第一位“牦牛向导”。他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经验,无数次带领边防官兵穿越雪山、冰河,确保了巡逻任务的顺利完成。“父亲常常告诉我,解放军战士也是我们的孩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

沿着照片墙缓缓向前,记者的目光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照片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持石镐,正专注地在一块硕大的石头上凿刻着“中国”二字。这一刻被镜头永远定格,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信仰,蕴涵着他对国家和边疆无尽的爱与守护。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篇3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________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获“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1952年5月生。在帕米尔高原上,巴依卡一家三代70余年守卫边境,在生命禁区为官兵指向带路。2021年1月4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马上就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可连队官兵却犯了难,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是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路途因险峻而出名,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路上还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若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官兵们将寸步难行。就在这时,巴依卡的父亲——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当起了连队的义务向导。此后的23年间,他带领着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篇4

“党和国家已经给了我们家很多荣誉,现在又授予我这么崇高的荣誉,我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9月13日晚,在祖国西陲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对前来看望慰问他的基层干部和亲朋好友说。

当日,巴依卡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的消息,成为雪域高原上人们最开心的事。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境线长888.5公里、与三个国家接壤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护边七十载的故事家喻户晓。如今72岁的巴依卡尽管一身病痛,却仍然有着高原雄鹰般的豪迈:“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就把护边当作无比重要的任务,70多年来,这个任务在我们家一代代传了下来。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护边的任务永远扛在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先进事迹材料篇5

700多次巡边、30000多公里……1972年,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手中的向导接力棒,将足迹深深印在帕米尔高原的每一寸祖国边防线上。  帕米尔高原的天气,即使在盛夏时节,仍然阴晴不定,时常雨雪纷飞。红其拉甫国门正矗立于此,它是喀什通往巴基斯坦的中巴友谊公路国内段的终点站,素有“红色国门”的美称。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800米,地形险峻复杂,一直被视为“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的禁区。

尽管在这种环境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会赶着自家的牦牛,始终坚持带领边防官兵奔波在山高路险的红其拉甫,巡视检查着每一座界碑。每次巡逻,他总是走在最前面,边防线上每座雪山、每条冰河与每个点位他都烂熟于胸。扒雪开路、身阻寒风、以身试水,凭借多年经验,他无数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边防官兵们亲切地叫他“帕米尔的雄鹰”,当地牧民称他为“编外守护者”。

25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