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

| 徐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同学们熟悉吗?李振声院士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篇1)

1988年2月,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支持下,李振声带领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我国粮食年产量从8000亿斤增长到9000亿斤,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504.8亿斤。

我国粮食产量多次徘徊,李振声都及时敲响警钟,提出增产对策。

1991年至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4年徘徊。1995年,李振声率领中国科学院农业问题专家组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报告。

1999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5年连续减产。2004年,李振声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的演讲,分析了连续5年减产的原因,提出了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李振声对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10年前发表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逐一批驳,并果敢地提出“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思路。

一个个响当当的科研创新成果和农业策略的落地,让李振声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篇2)

他曾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他曾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始终把“回报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振声带领课题组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同时,还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育种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时间。由于小偃系列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一时间,“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广为流传。

年逾九旬,已不能亲自去田间地头,但李振声依然心系科研。他经常向学生了解远缘杂交小麦育种最新进展、“滨海草带”建设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李振声十分推崇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这句名言。这句话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育种工作的写照。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篇3)

在陕西时,李振声总和农民打成一片。陕西人喜欢吃面,农户饭桌上经常放一盆面、一小盘醋、一小盘辣椒面、一小盘粗盐粒。李振声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饮食,对初到陕西农村蹲点的穆素梅说:“放几个盐粒,放点醋,放点辣椒,一搅就挺好吃。”

后来到了北京,他们实验室开完组会订饭时,李振声大多时候只点一碗牛肉面,怕“多了吃不了”。在昌平育种基地农场的食堂打完“份饭”后,担心自己吃不完,他会让学生先拨走一些再吃。他的餐盘里从不剩一粒米,而且要求学生也要做到。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这非常不容易。”李振声说。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爱惜粮食、要种好粮食的“老李”十分好学。

李振声64岁时,为了开展高光效育种,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允钢和匡廷云请教光合作用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他听说叶子的气孔在中午关闭,就和匡廷云顶着大太阳,一起跑到田里观察叶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篇4)

1987年6月,李振声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已出现连续3年的徘徊不前。如何进一步增产?李振声经过3个月的调研,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随后,他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被称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这项工程实施6年,为我国增粮504.8亿斤。

1995年,为打破我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

2003年,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李振声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接踵而至,但他没有止步。

2011年,李振声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典型事迹(篇5)

他40岁学英语、50岁学电脑、80多岁学用微信,样样不落。90岁后,他不能亲自到田间地头去,就用微信向学生、遗传发育所副研究员李宏伟了解“滨海草带”工作的落地情况。

李振声认为,科研生涯中能够取得一些成绩,除了要有社会责任感、持之以恒的毅力,依靠集体和团队外,还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今天的遗传发育所,很多科研人员都知道李振声说过的这句话:“做科研要‘打大鸟’,而不是弄一堆‘小麻雀’。”

李振声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做更重要的事情。遗传发育所副研究员郑琪继承了李振声的衣钵,根据他的要求创制小偃麦种质库,培育耐盐抗旱小麦新品种。郑琪把在北部冬麦区水肥地选育的小麦品系拿到黄淮麦区旱薄地试种时遇到了挫折,李振声用一幅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鼓励她。

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