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
今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的王永志院士大家认识吗?王永志事迹是什么样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精选篇1)
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现场专家绞尽脑汁,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再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
本来射程就不够,还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
问题解决不了,导弹就无法发射。情急之下,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
仔细听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钱学森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点火起飞,果然命中预定目标,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
这年,仅32岁的王永志开始在导弹研制领域崭露头角。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精选篇2)
王永志,1932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火箭院第六任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战术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等职,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
1949年,王永志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位于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东北实验学校是当时全东北最好的中学之一,学校环境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王永志徜徉其间,被生物课上所讲的农业科学深深吸引。他从小生长在农村,目睹过中国农村民不聊生的景象,农民辛苦耕作却无法果腹,于是他立志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改良物种、提高粮食产量,让天下人吃饱穿暖。
但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理想。学校离机场不远,当看到划过机场上空的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看见志愿军空军起飞迎敌、搏击长空的飒爽英姿,王永志感到十分兴奋,将自己的理想志向从“地上”转到了“空中”,打算报考航空院校。
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被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在名师云集的清华园,王永志潜心向学,打下了扎实的飞机设计专业基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精选篇3)
美苏太空争霸的局面让新中国意识到航天事业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决心培养航空人才。
此时,中苏双方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苏联接收火箭导弹专业中国留学生”一项。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决定,让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飞机设计专业三年级的8名留学生全部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其中就有王永志。
“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虽有不舍与忐忑,但王永志很快调整好心态,坚定了服从国家发展需要、学好火箭导弹技术的决心。
莫斯科航空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会聚了许多蜚声国际的航空航天专家、教授,如苏联航天界著名专家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时任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
1960年,王永志毕业在即,米申看中了这名勤奋且充满天赋的中国青年,主动提出带王永志做毕业论文。在中苏关系紧张破裂的局势下,米申依然对王永志坦诚相待,宽慰他不要担忧,坦言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不会因此而改变,并鼓励王永志不要有任何顾虑,把毕业论文做好。在米申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下,王永志完成了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且获得了答辩老师的高度评价。米申十分高兴,对王永志寄予厚望,勉励他道:“这是你第一次当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希望这不是你最后一次当总设计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精选篇4)
王永志,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11月生,2024年6月去世,辽宁昌图人,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____委员。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荣获“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978 年,在钱学森的力荐下,王永志肩负起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的重任。他在总结第一代火箭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体远程火箭总体技术方案,更是首创了按研制阶段实行设计评审、不得带着问题转入下一阶段等先进管理制度。1978 年至 1980 年,他先后担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随后被委以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的重任。
1986 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他大胆提出放弃串联方式,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创新思路,使运载能力从 2.5 吨大幅提升至 9.2 吨。这一开创性的思路成功应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研发。次年,他作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的宏伟发展蓝图。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精选篇5)
科学家精神贵在不畏艰难、敢于突破。面对知识的严格保密要求,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记忆力,将知识内化于心,这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国家利益的高度负责。
科学家精神贵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提出的“归零”制度,体现了对航天事业极致追求的态度。他深知,每一次的发射都承载着国家的重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这是王永志对航天事业的豪情壮志,也是他对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以航天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勇往直前,探索未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