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

| 徐球

路生梅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的国家荣誉称号,大家知道这位医生的个人事迹是什么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精选篇1

2024年9月13日,路生梅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是北京人,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在陕西榆林佳县,她一呆,就是整整56年。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班主任统计了163位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只有路生梅始终留在最初分配的地方。1968年,他们被分配在大西北、大西南的基层医院,无一人留在北京,162人通过考研、晋升、转业等方式,最终去了省城、回了北京或者到了国外。路生梅一生的简历简单,只有“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16个字。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有数次离开佳县走向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但每一次,她都选择留下。她曾对当地百姓许下“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如今,这一期限又延长为终身。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精选篇2

谈起1968年的那个冬天,路生梅脑中立刻响起了火车呜呜鸣笛的声响。这是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对于黄土高原上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的小县城,路生梅只能凭借想象。火车行至西安,再转乘到铜川,往后就没有铁路线了。到佳县只能坐露天大卡车,车厢里肩贴着肩,挤满了赶路的人。土路颠簸,往车尾望去,一路都是飞扬的黄色尘土。尘土外是光秃秃的山和树,那一刻,她恍惚间有奔赴“战场”的感觉。

接诊的患者是北京见不到的类型:三十多岁的男人因空洞型肺结核导致了重度咯血,空洞紧紧贴着大血管,肺腔一振,血就积了一整盆;三度营养不良的娃娃,脊柱小,一层薄薄的皮紧紧包着骨头,脱水脱得血管都是瘪的;甚至有胎传梅毒、新生儿破伤风……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往往是因为“拖”和“熬”,而“拖”不仅是因为医生不够,医疗不够,更是健康的意识不够。

路生梅亲历这种“不够”是在朱条沟村,窑洞里的一幕把她的心狠狠揪起来了:产妇声嘶力竭,为了防止其血迷晕厥,家人在用力向上扯着她的头发;接生婆喊着家里人拿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剪刀上分明有了锈迹……她终于知道那些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来的了!她立马制止。世世代代这里有多少母婴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接生方式而丧生的?她不敢想。

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痛苦。那一次,她下定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也是那一次,她许下了那个诺言:我要为佳县服务五十年。如果说1968年“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是一次时代的选择,那1969年的这次诺言便是完全属于路生梅的选择。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精选篇3

“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转眼十三年过去了,1981年,她因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重返北京。曾经陌生的佳县变得熟悉,她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讲出一个个小村镇的名字,那是她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她可以自由地在陕北方言和北京话之间切换,她习惯称“土豆”为“山药”了。念了13年的故乡,怎么会不想?怎么能不想?那个懵懂离乡的北京姑娘甚至没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快到不惑之年重返故乡,她才终于明白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意味。

从佳县到北京,从县医院到协和,路生梅又成了一名从头学起的“学生”。即使对进修生,协和采取的也是“最严标准”:要写明大病历,字迹要整齐,不能出现一个错别字、一个错的标点符号……这种严谨治学的风格也烙印在路生梅的执业生涯中。

一年多的学习中,她的电话没停过,都是佳县的来电:总有人家的娃娃头疼脑热,问她该怎么办。她感受到一种信任的牵引,“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当时,有几位老师问她要不要留在北京?那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北京意味着更好的医疗环境,更多施展医疗知识和技术的机会。当初分配到佳县的学长学姐一一离开了,每开一次欢送会,人就少一些,每一次分别,都是以抱头痛哭收场。最后只剩下她,还要践行“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她拒绝留在北京的邀约,佳县还有人在等着她。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精选篇4

这几年,在榆林市生活的儿子几次想把路生梅接到市里养老,她还是拒绝了,诺言还没完成,没法离开。有一天,刚回家的小外孙显得特别激动,英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写的正是路生梅的故事。几百字的阅读理解旁边有一张人物肖像,是路生梅的照片。一个北京姑娘为何选择留在三秦大地?小外孙也第一次了解到,她1969年许下的那个诺言。

服务五十年承诺期满,她又做了新的选择,要将承诺延长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到生命结束为止的承诺和年轻时的五十年相比,难上加难。如今的她更担心耳聋、瘫痪或者脑梗的突然侵袭。2023年有整整3个月,因腰椎骨折她只能躺在床上休养。患者来家里了,她就躺着看诊。日新月异,医疗技术进步了,医疗水平发展了,她更想传递以健康为原点的喂养方法、习惯养成,从治病到健康的观念转变。年年岁岁,她至今仍践行着最初的诺言。

得知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反复强调“担不起”:“我只是一个县城里的小医生,凭什么和那些研究航空航天的英雄人物放在一起?但只要我有一口气在,能做多少我就会做多少。”

路生梅“人民医护工作者”个人事迹精选篇5

她把毕生所学都投入到建儿科的准备中。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终于有了独立的儿科。路生梅作为科室主任,秉承了北京协和的治学标准和医学院的人文精神:岗位上绝对不能有空档,病历书写绝不能出现佳县方言,得用专业术语;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医疗事故分析都要一一落实……

科室的郭粉莲大夫后来回忆起建科的经历,第一反应就是“恨”。路生梅不让科室医生收烟酒,甚至连一双鞋垫都不允许,但后来这种“恨”就成了气话,医者希望达成的,只剩下救人。他们都记得那个没救回的百日咳孩子和那个跪下的年轻母亲,“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医院设施经过几轮换新,他们有蓝光灯了,能进行气管插管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后来为了创二甲医院,已经是副院长的路生梅一个礼拜只能睡上两天。如今,窑洞医院早已变成了十几层高的大楼,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路生梅的心血。

249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