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

| 徐球

2024年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许振超的贡献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精选篇1

2003年,53岁的许振超获得了人生第一枚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奖章。这枚劳模奖章就像闪耀在夜空里的星星,照亮了他的理想之路。仅仅一年以后,凭借着刷新世界纪录的集装箱装卸技术,他就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一天,身穿一身橙黄色工装的许振超走上主席台,由全国总工会主要领导同志为他佩戴奖章。

可能是现场气氛太热烈,也可能是工装太厚,许振超紧张得满头大汗,根本没看清楚奖章的样子。回到驻地,他才小心翼翼地摘下奖章,细细端详了好一阵。“这枚奖章的分量太重了,自己真的能配得上它的光芒吗?”他的内心多了一份忐忑和不安。于许振超而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更多的是一种激励。

从北京回来后,他更加拼命地工作,严把港口装卸效率和工作质量关。不知不觉间,他的名字“闯”进了万千百姓的生活。在青岛,许振超的事迹传遍坊间,青岛市民几乎无人不晓。他不仅给岛城争了光,更让老百姓有了贴近自己生活的劳动榜样。很快,许振超“出圈”了。“振超精神”出现在人教版教科书里,成为中学生的必考知识点。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许振超穿着工装、佩戴着五一劳动奖章跑遍全国各地,做了200多场报告,向职工和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他总喜欢把技术问题讲得简单生动,以至于有的职工听了以后对他说:“如果我身处的环境像你一样,我肯定做得比你还好。”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精选篇2

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协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

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总投资8.87亿美元合资经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

1967年12月~1974年06月在山东省青岛国棉七厂任工人;

1974年06月~1984年03月在山东省青岛港第二作业区机械四队任工人;

1984年03月~1997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固机队任工人、值班队长、副队长、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其间:1984年被选为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1989年被公司评为最佳桥吊司机,1991年担任桥吊队副队长,1992年10月任桥吊队队长);

1997年11月~1999年06月任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安全保卫部副经理;

1999年06月~2000年10月任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机械四队、二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任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安质部副经理兼党支部副书记;

2001年10月~2003年12月任山东省青岛港明港公司固机队、桥吊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工地总指挥);

2003年12月至今任山东省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

2004年02月被聘为新合资的明港集装箱公司技术部固机部经理。

2005年04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8年03月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13年10月22日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大任命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精选篇3

许振超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2006年青岛港集装箱达到770.2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11强。

他常说“我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说“哪里不合理,就改哪里”,他又说“创一流的效率,先创一流的团队”,他喜欢讲“‘振超效率’就是要赶超世界第一”,他还喜欢讲“桥吊就是我的孩子,码头就是我的家”。

许振超生活和工作中常说的五句话是诠释“振超精神”最好的注脚,就是这五句话激励着许振超为了港口的现代化努力地工作着。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精选篇4

1996年前后,国家开始重视能源的节约和管理,采取政策措施促进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关注环境污染的治理。在那时,许振超就产生了相关的思考。在前湾集装箱码头,他负责管理桥吊、轮胎吊。“轮胎吊很高,爬上去,烟就飘过来了,呛得都站不住,很多司机都反映过这个情况。”许振超说,“当时就想,怎么能把轮胎吊发动机改造了,让它不冒烟了。”

轮胎吊“油改电”是行业内的一道技术难题。2005年,改造方案第一次提出。两年后,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许振超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移动滑触线的供电技术方案。他算了一笔账:当时柴油7块多一斤,吊一个集装箱用油1.2升,成本8块多。用电的话是2.5度电,也就是2块5毛钱。一年大概能节省燃油费3000万左右。

项目研制成功不仅减少了青岛港运营成本,也优化了司机的工作环境。司机不用再检查油、检查水,再顶着烟爬上去。而且电压更稳定,设备故障也少了。他的改造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废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这两大难题,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荣获全国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国各大港口推广应用。“为自己的行业赢得一份荣誉,当然很开心。”许振超说。

许振超人民工匠的事迹故事精选篇5

许振超经常说“人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1984年,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当时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就在大家劲头十足的时候,唯一的这台桥吊出现故障停机了。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企业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技术难题的答案都在桥吊控制板上。许振超每天下班,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

为了树起码头工人的新形象,许振超给大伙儿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桥吊队成为了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儿团队。有了绝活就敢于向世界纪录叫板,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执着追求,不断自我突破,振超团队又先后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2006年,许振超和团队进行了2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大气污染零排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24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