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最高有300多万。下面是关于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1)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生于1930年。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工作中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1952年10月19日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激烈地战斗了四天四夜之后,又奉命反击右翼的597.9高地。当部队攻占高地一半时,发现敌中心火力点正在威胁着进攻部队。指挥员派人几次去执行爆破任务都失败了。在这紧要关头,黄继光同志挺身而出,请求担任爆破任务,当即被任命为第6连6班代理班长。他带领两名战士向敌碉堡前进,在距敌三四十米处,一名战友牺牲,另一名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这时敌人的照明弹将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交叉火力将前进的道路封锁。黄继光毫无畏惧,以手榴弹爆炸的烟雾作掩护,忍着伤痛,继续前进。在抵近敌火力点8-9米处,接连投出几枚手雷,敌人机枪顿时哑了。反击部队趁势发起冲击。突然,残存地堡内的一挺机枪又疯狂扫射,反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又多处负伤。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敌火力点爬去,当靠近地堡射孔时,他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正在射击的机枪眼……
反击部队乘势潮水般地涌上了山头,很快占领了敌阵地。经过激烈战斗,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了。
黄继光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和士气,深刻教育着全国人民。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他的英雄事迹在部队和人民心中广为传颂。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2)
杨根思: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江苏省泰兴县人,生于 1922年。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在历次作战中,他英勇顽强,荣立大功4次,小功5次,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1950年11月2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对长津湖地区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全部和美步兵第7师大部的分割围歼战。杨根思奉命率一个排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的小高岭阵地。营指挥员的命令是:“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阵地,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之前!”杨根思亲自带领三排坚守小高岭阵地。他布署好兵力和火力后,对全排战友说:“同志们,在反抗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中立功吧!”
美国侵略军为摆脱被围歼的命运,用飞机重炮掩护对小高岭阵地进行轮番进攻。又集中重炮和“B—29”型轰炸机将炸弹、凝固汽油弹都投向这座小山顶,钢铁、石块、满山飞扬。战斗打得越来越激烈,杨根思带领的一个排,只剩下几个人了,弹药也打完了。这时敌人发起了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扑,在冲天浓烟中,成群的敌人从正面冲了上来,杨根思指挥全排同志掷出所有的手榴弹,将最后一批子弹射向敌人。这时,阵地上仅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了,在敌军蜂拥而上的情况下,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阻击任务。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杨根思烈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还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的连队为“杨根思连”。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3)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岁的李家发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他的英雄壮举为人们所景仰,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李家发,1934年3月生,安徽省南陵县泉塘乡(现为家发镇)岩虎村人。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分配在第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五团一营一连二排六班当战士。他在班里吃苦耐劳,勤奋工作,苦练杀敌本领。部队练习射击时,他虚心向班里的老战士请教,细致观察别人射击,还趴在地上反复揣摩、体会要领。在最后考核中,他以3枪27环的优秀成绩被送到团训练队学习。团部集训结业时,他5枪打了50环,获得团首长表扬,荣立三等功。1952年10月,李家发光荣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平时最爱看《董存瑞》《钢铁战士》等英雄画册,以英雄事迹勉励自己。他曾在一次班会上表态说:“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烈士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遇到他们那样的情况,我一定照着他们那样去做。”
1952年冬,李家发任二排通信员,每天由庆坡岘的山腰到玉女峰前沿班送信。从庆坡岘到玉女峰要通过敌人炮火控制的200多米宽的开阔地,敌人每天在这块土地上倾泻成吨弹药。李家发冒着生命危险,机灵顽强,每次都能及时完成任务。同年底,由于连日大雪,李家发所在的二排前哨已完全处于敌人包围之中,左右是崇山峻岭,前面是敌人的火力据点,连部不知道阵地上战士的生死存亡,也无法将上级指令及时传达给前沿战士。如果不能及时取得联系,将会影响大部队总攻。连长十分着急,李家发主动请求承担联络任务。他按照指导员指示的目标,连续冲过敌人两道警戒线。由于天气寒冷,他手指冻得红肿麻木,脚背冻裂,不时流着血,仍一个劲地在雪地里爬行。敌人发现了他,用机枪不停地向他扫射,他毫不畏惧,巧妙躲过敌人视线,先后与潜伏在雪地里的3名战友取得联系,顺利地在4小时内将连部指示传达到前沿每个战士。
随着时间推移,战事越来越紧。二排分3路阻击敌人第六师一个重机枪连的进攻,持续激战后,埋伏在战壕里的战士与连部失去联络已达5个多小时,后援部队无法上来,战斗情报也无法送出阵地。李家发夺过排长手中的战报,揣入贴身衬衣,身系3颗手榴弹冲出阵地。不多远处,敌人机枪喷出火舌。李家发灵活一跃,跳出雪沟,连滚带爬冲出了几十米。阵地离连队虽然只有1公里多,但必须要通过一个敌人前哨。李家发冷静思考,机警地将3颗手榴弹拧在一起,用力向敌人哨位掷去。随着一声巨响,两个敌人哨兵上了西天,他借着一股浓烟,冲过敌人防线,安全地将战报送到连部。由于他多次英勇机智地穿梭在敌人的炮火中传送情报,被誉为“铁腿通信员”。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4)
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10月25日打响第一枪,开始了“第一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中,最有名,打得最残酷的,是42军124师在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阻击战”。124师的对手,是南朝鲜军第3师,和随后参战的美军王牌:陆战1师。
美军志在必得的,是黄草岭的“烟台峰”,因为那里可以攻击到公路上的任何目标,而公路,对机械化的美军来说,至关重要。
坚守烟台峰的是124师371团2营4连。
在美军参战前,4连已在烟台峰打退了南朝鲜军连以上的进攻35次,全连还剩下32人。
陆战1师加入战斗后,烟台峰形成了拉锯式的反复争夺。阵地仍在4连手上,但主峰上的战士,只剩下了19名,不仅包括了4名伤员,还包括了司号员、通讯员等非战斗人员。
4连的司号员名叫张群生。连长刘君在与四名敌人的肉搏战中身负重伤,牺牲前,把指挥权交付给了张群生。
张群生集中了阵地上所有的弹药,平均分配后,每个战士只有6发子弹和2颗手榴弹。
天黑前,美军发起了最后一波200人的进攻。志愿军战士们在张群生的带领下,用有限的弹药,最原始的武器:石块,以及震慑美军心魄的怒吼,最终坚守住了烟台峰。
天黑了,2营指挥部依稀听到烟台峰传来的军号声,张群生在告诉他们:烟台峰还在我们手上!
战后,371团4连被授予“烟台峰英雄连”称号,张群生荣立一等功。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5)
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生于1923年。1949年入伍,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前为志愿军15军29师87团 9连战士。1952年10月11日,为了摧毁美国侵略军在朝鲜金化以西伸向志愿军阵地的一个防守严密的391高地,邱少云同志和他的战友奉命到离敌人阵地60公尺的地方执行潜伏任务,以便等到第二天傍晚时发起突然进攻,把敌人消灭。山坡上没有隐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木,敌人却设有无数地雷群,附近是一片茅草。他们要在这样一个地方隐蔽20多个小时而不被敌人发现,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出发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哪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战士们同声回答说:“请首长放心,为了祖国、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也要潜伏好,完成战斗任务”!
天黑以后,战士们悄悄地摸到了潜伏地点,他们三、四个人一组分散开来,潜伏在蒿草中。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蒿草,看不出一点痕迹。第二天中午时分,敌人盲目发射的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身边,并烧着了插在他身上的野草。这时,他如果在地上打个滚,就完全可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苗。但是,他意识到这样做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现,潜伏在这里的几百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原定的战斗计划也要落空。邱少云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咬着牙,把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用微弱的声音向身边的战友说:“胜利是我们的……”他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紧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时,也没动一下。邱少云同志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光荣牺牲的英雄壮举,成为全军的光辉典范。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授邱少云同志为特等功,并授予 “一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朝鲜金化以西391高地的石壁上,英雄的名字与英雄的山岭共存不朽。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6)
1950年12月31日17时,志愿军在元旦前夜发起了第三次战役。
39军是右翼突击部队的第一梯队,他们的正前方就是汉城。
20分钟的炮火准备过后,39军116师346团扫雷组长张财书,带领两名组员出发了。20分钟后,地面部队即将发起冲锋,留给扫雷组的时间并不多。
临津江南岸的子弹如暴雨般袭来,扫雷组的两名战士先后牺牲。张财书接连引爆了几颗地雷,但全部三根扫雷杆先后被炸断,他自己也因为离地雷太近,被炸负伤,昏死了过去。
嘹亮的冲锋号唤醒了张财书,他看到总攻的信号弹在夜空中升起。
张财书艰难地坐起身子,猛一下向前翻滚出去,一枚枚地雷在他身边连续爆炸着…
战友们没有在临津江边找到张财书的尸体,大家都说,他肯定死了。
过了很长时间,346团的战士们突然听说,在国内的一家医院里,有个志愿军伤兵叫张财书。经过查证,竟然就是他们的那个张财书。
张财书因为临津江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扫雷英雄”称号,荣立一等功。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7)
孙占元(1925年一1952年10月14日),河南林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44年他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他以勇敢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而著称。
1951年,孙占元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赴朝鲜参加战争。在战场上,他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为团队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2年10月14日,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孙占元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他率领战友坚守阵地,奋勇抵抗敌人的进攻。
在战斗中,孙占元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中,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激励了战友们,他们更加坚定地守卫着阵地。最终,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胜利。
孙占元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他被追认为一级战斗英雄,并被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8)
杨根思参加革命时就20岁了,也算是大器晚成,不过他是一开始就进入了状态,一上场就有不俗的表现。
1943年夏天,第一区干部在杨货郎店召开秘密会议,此时的杨根思还只是个站岗的哨兵。他甚至连枪都没有,只有一颗手榴弹。当他发现敌情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甩出了手中的手榴弹,炸跑了敌人,保证了区干部的安全转移。从此,他跟手榴弹结下了“深厚情谊”,在之后的历次战斗中,都把手榴弹用到极致。
1944年2月,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成为新四军老1团1营3连的一名战士。参加报名时,登记名字的工作人员问他叫什么,他说叫“羊庚玺”。结果对方没听清,把名字写成杨根思了。小羊也不管,反正有个名字就是了。于是,他便以杨根思一名“混迹江湖”,并名扬天下。
2月22日,杨根思参加新四军后首次战斗便大有斩获。战士们在攻下一个日伪军据点后,敌人狼狈逃窜。杨根思和大家一块追击敌人。那时他做为一个新兵蛋子,还没有资格拿枪,只有一根长矛当武器。
这时,他看到有个家伙拿的武器不错,就他了!于是他窜上去跟那个敌人单挑。近距离肉搏,对方也没法开枪。结果杨根思技高一筹,噗嗤一声用长矛刺死了对方,直接把枪给缴了。战争结束后,排长表扬了杨根思一番,并说,你小子干得漂亮,这支枪归你了!
就这样,杨根思凭着自己的本事,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根枪。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9)
潘天炎的故事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当时志愿军调集部队围歼东线敌人,并在西线留下38军和50军,阻敌于汉江南岸。而“联合国军”一直是“西强东弱”,所以志愿军的汉江阻击战打得异常惨烈。
潘天炎是38军112师的一名普通士兵,他所在的阻击阵地,被一个团的美军反复进攻和火炮轰炸后,全班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美军再一次发起进攻前,指挥官在望远镜里看到阵地上空无一人。年仅18岁的小个子潘天炎躲了起来,他将6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放在了防御阵地前,用一根电线连上了拉环。
炸倒一片敌人后,潘天炎大喊道:“同志们!打啊!”
美军一时搞不清楚到底还有多少中国士兵,于是加大炮火覆盖,完毕后继续进攻志愿军阵地。
潘天炎再一次在炮火中幸存下来。他豁出去了!开始不加隐蔽地在阵地上四处奔跑,手榴弹和卡宾枪一起使用,借助个子小的优势,以一人之力和敌人缠斗起来。
就在他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增援部队及时赶到。
据说,志愿军战士们都很羡慕这个勇敢又命大的小个子,他这个功立大了!
果然,志愿军总部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38军把他的事迹写进了军史,1953年,潘天炎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篇10)
于水林所在的部队,是40军118师352团3营。在讲他的故事前,先提一下118师的师长邓岳。
邓岳是位年轻的师长,只有32岁,但当兵已经20年了。他在12岁的时候就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小鬼”。
长征时,邓岳得了疟疾,部队发给他10个大洋让他就地复员。邓岳不肯,硬撑着坚持行军,结果病发倒在了路边。恰巧陈赓骑马路过,便要扶邓岳上马,邓岳知道陈赓的腿也受伤了,所以死活不肯。最后,邓岳牵着马尾巴,昏昏沉沉地走完了长征之路。
邓岳和他的118师在朝鲜战场留名,因为两件事。
第一,118师在云山打响了志愿军入朝的第一枪,并且取得了“出国第一仗”的胜利。
第二,在第四次战役的横城反击战中,邓岳的打出了一个新奇的战法:两个团从正面并肩突破,一个团从中间穿插到敌人后方。按现代人的流行语来讲,邓岳这个“骚操作”让中美军史专家都赞叹不已。
于水林所在的352团,就是被邓岳安排进行中间穿插的那个团。
352团在两个战场中间,成功穿插到了指定地点,一个“Y”字形路口,遇到的是美2师的一个机甲炮兵营。
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汽车连环相撞陷入混乱,但训练有素的美军迅速组织起数辆坦克,开始进行反击。
就在这时候,于水林冲了出去。他手里有他们班唯一的两颗反坦克手雷。
于水林不仅成功炸毁了两辆坦克,还端起枪追击从坦克中逃出来的美军。战斗中于水林的右臂连中数枪,他用左手中举着的手榴弹,俘虏了8个美军。
3营指导员翟文清当场决定给他请功,后来,于水林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此战后,于水林被转送到后方治疗,他的右臂没有保住。从此,于水林再也没有联系过部队。
战争结束后多年,翟文清已升任118师副师长,他一直在寻找当年那场关键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于水林,但部队的档案中,只记录了于水林是热河人。
直到1963年,翟文清终于查到,于水林是内蒙古赤峰县美丽乡美丽河村人。
这位低调的战斗英雄,没有告诉任何人他曾炸毁过两辆坦克,俘虏了8名美军,荣立过一等战功。他孤身一人,没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右臂残缺,住在生产队的马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