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新鲜出炉,王小谟的事迹大家了解多少情况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1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金山一个爱国军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尚在幼年的王小谟跟随父亲辗转后方,坚持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小谟随家人返回上海,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王小谟同家人奔赴解放区,移居北京。
1956年,王小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同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现中国电科14所)。
在14所期间,王小谟在总体室工作,参加了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王小谟受到冲击,583三坐标雷达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王小谟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2
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终其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
他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2023年3月6日,王小谟溘然长逝,享年84岁。
王小谟说,雷达事业的重大意义,就是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国电科14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上世纪60年代起,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研究的前沿领域。此前,14所已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只留下一摞资料。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3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王小谟与同事们投身贵州黔南大山,创建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科38所),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
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匮乏……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首部国产三坐标雷达。
经过十余年的大胆创新、潜心研制,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的至暗时刻,1984年,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在贵州山沟中成功问世!
此后,我国三坐标雷达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三坐标雷达家族由此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4
预警机是将远程警戒雷达系统放置在飞机上,用于搜索、监控空中或海上目标,并可引导指挥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是现代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王小谟:那么大的空域,哪个地方有什么东西你都不知道,那就等于瞎子,你怎么去打仗。现在飞机要来的话,都是贴海飞行,还有巡航弹,这些东西都是低空。超低空目标是我们防空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就必须要有预警机。
因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各军事强国都把预警机作为发展的重点,但由于预警机研制涉及机载预警雷达、指挥控制、通信、电子对抗等众多尖端领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制难度极大。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人物事迹篇5
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不仅是技术的引领者,更是无数年轻科研人员的导师与榜样。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在实验室中,还是在科研会议上,他总是耐心地传授自己的经验,激励年轻人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使得中国的雷达技术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王小谟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在于他对国家安全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感。他始终坚信,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而预警机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预警机技术不断进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他离世的那一刻,许多人怀念的不仅是他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更是他那种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怀。王小谟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的雷达事业紧密相连,他的故事将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他的精神将如同那永恒的灯塔,指引着未来的科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