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

| 徐球

2024年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新鲜出炉,李振声大家认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篇1)

“共和国勋章”是国家最高荣誉,目前仅授予了13人。李振声组织实施的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的“渤海粮仓”项目建设都与河北有关,前者包含河北,后者以河北为主战场。2017年,河北日报记者曾就“渤海粮仓”项目专访过李振声。

近日,记者走访了他的学生、同事,还原这位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因为家贫,他报考了不要学费的山东农学院。1951年,大学毕业后的李振声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当时,小麦条锈病在黄河流域蔓延多年,造成小麦减产五十多亿公斤,相当于4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很多育种科研人员都在努力寻找更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包括李振声。

1952年,他大胆设想,将野生的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能否得到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同时带去的,还有他的远缘杂交育种实验。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篇2)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25岁的李振声踏上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随身背包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还有牧草草根。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李振声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研究所的院子里,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并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

经过20多年攻关,课题组在1979年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且产量高、品质好。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80多个。

李振声不仅是麦田里亲力亲为的耕耘者,更是中国麦田谋划者、拓荒者。

1987年6月,李振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当时,我国粮食产量已出现连续3年的徘徊不前。如何进一步增产?他提出一个影响至深的建议——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篇3)

93岁的李振声已经数不清他到底去过多少块麦田,他的很多工作照,背景都是清一色的麦田。“对我来说,我已经把我的年华献给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黄土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曾对记者这样说。在70余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始终为“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而不懈努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称号。

开创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先例“小偃6号”作为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衍生出了80多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从而开创了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和纪录。“小偃”系列就是由李振声经过多年攻关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1956年,25岁的李振声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陕西杨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在科学上的大胆创新——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

“如果能把长穗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里,不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吗?”为实现这一大胆设想,李振声付出了20年的心血与汗水。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篇4)

2013年,82岁的李振声组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再次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李振声说:“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国家。”这也是李振声一生科研工作的写照。

在不懈耕耘的过程中,李振声培养了一批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人才。  学生陈化榜对李振声的关怀和培养记忆犹新。“对于指导学生,李先生更多是从大方向上把关。”陈化榜说,老师常说,科研创新要接地气,要跟着国家的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每年入冬前,李振声都要带学生去田里看小麦的苗期繁茂性;早春去调查小麦的抗寒性;5、6月在田里指导选种。“哪一块地有好材料,他都记得很清楚,要求学生也记得。”学生郑琪说。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事迹故事(篇5)

“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儿时从不敢想的事。”李振声说,“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少年时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人们以树叶树皮、蒜皮葱根充饥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他深切体会到粮食的宝贵,立志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1951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研究。1956年,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陕西杨凌工作。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更棘手的是,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李振声苦苦思索解决之道。从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经历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库,如果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248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