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

| 梦荧

2024年9月13日,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那么关于王永志的事迹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

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精选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航天发射接连失利,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力短缺。

同时,中国火箭研制也因市场萎缩、经费缩减而面临巨大压力。1986年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敏锐地察觉到,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是中国火箭研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为达到当时国际发射市场的运载能力要求,王永志决定研发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捆”,使长征火箭200公里高度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之前的2.5吨提高到9.2吨。

1988年11月1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这是我国与外方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发射合同。

然而,合同内容复杂且苛刻。美方要求我国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同时,美方只要认为我方不能发射,或没有充分论据证明能够按时发射,就有权随时终止合同,并对我方罚款100万美元。

此时,“长二捆”还画在图纸上,但距离合同约定时间只有18个月。

有人劝王永志说,如果钱花了没搞成,影响到国家声望,到时候降你三级,你还干不干?王永志说:“干!”他顶着压力立下军令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澳星模拟星/巴基斯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成功不仅让我国搭上了国际商业发射的班车,也为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精选篇2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一个贫寒的农家。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学飞机设计,在被派往莫斯科学习期间,因国家需要,他又改学火箭导弹设计。

1961年,王永志回国,投身导弹及火箭的研发,一干就是30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王永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当时,中国飞船计划进入太空时,国外载人航天已经开始了40年,想要迎头赶超,王永志直接瞄准了当时世界顶尖飞船。

要干就要干好,这就是王永志。在接下来的11年时间里,王永志带领团队齐心协力、集智攻关,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的脚步第一次迈进了太空。

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精选篇3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2级校友,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卫戍区朝阳第四退休干部休养所正军职退休干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伊始的首批学生,1961年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获工程师称号。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17年6月12日,入选“八一勋章” 首批候选人名单。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精选篇4

上中学时,他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扰辽东,改变了这个东北少年的人生梦想。他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

学成归国,王永志成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一员,投身到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研制中,最先接触的是东风二号。

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现场专家绞尽脑汁,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再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

本来射程就不够,还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

问题解决不了,导弹就无法发射。情急之下,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

仔细听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钱学森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点火起飞,果然命中预定目标,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

这年,仅32岁的王永志开始在导弹研制领域崭露头角。

1978年,我国开展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钱学森说,第二代战略导弹应由第二代人挂帅,建议由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自此,他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4年关于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材料精选篇5

1961年,王永志回国。此时正是中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上马之时,他立即投入到我国第一代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在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开展工作。这些老科学家广博精深的学识、严谨求实的作风、敢于较真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使王永志受益良多,帮助他在刚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快速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骨干。

其中,钱学森对王永志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王永志的学生时代,这位中国科学界的巨擘便是他崇拜的偶像。参加工作后,他被分配在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有幸直接聆听钱学森的教诲和指导。

1964年6月底,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因天气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燃料储箱内不能灌进足量的燃料,致使导弹射程不够,无法打入落点。就在专家们考虑在有限的火箭燃料贮箱中添加推进剂时,王永志对戈壁滩高温导致密度变化后的推进剂配比进行了严密计算,得出了卸出600公斤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的结论。

当时王永志是在场所有人中军衔级别最低的,又是个年轻的新面孔,他的设想并没有得到专家们的支持,他们认为减少燃料和提高射程之间是南辕北辙。王永志坚持自己的观点,鼓起勇气越级向当时的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陈述。钱学森认为王永志的意见有道理,批准实施这一方案。卸出燃料后,果然射程提高了,火箭连打3发均中目标。

王永志敢于打破旧有规则,其创新路线和逆向思维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也得到了钱学森的关注与肯定。

24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