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

| 徐球

2024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已经公布,人民科学家事迹大家有哪些想了解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1)

王小谟院士是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届毕业生。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回母校作报告时,他说:“在母校‘延安根、军工魂’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下,‘红色国防工程师’成为我一生的写照。”

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的王小谟,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国防工程师,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雷达和预警机事业,为党和国家立了大功。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技术一起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王小谟说,在研制雷达和预警机的过程中,无数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

王小谟回忆,“当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研制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那时候很受感染,把‘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八个字放得很大,挂在试验场,每天一抬头就能看到。”

王小谟说,经过全体科研人员几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2)

“收到预警机指令。”2012年底,西北大漠上空,空军航空兵某团两架正在执行任务的歼击机突然收到一条数字代码引导指令,飞行员迅即向指挥所报告。国产预警机与新型战机信息对接成功!

为了这条“空中短信”的成功发出,为了给翱翔长空的战机装上一副“利眼”,预警机的总设计师王小谟和他的团队拼搏了10多年。有了被称为“空中司令部”的预警机,中国的空军战略预警和指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一辈子做出三个雷达,并且把雷达‘搬’上了飞机。”王小谟这样概括自己的科研生涯。

古稀之年的王小谟,说起话来仍字正腔圆,声音洪亮。你能想象这位预警机总设计师拉着京胡唱京剧的样子吗?他的雷达启蒙与京剧还有着不小的关系。

童年的王小谟,住在现在已经融入长安街的报子街胡同。当时的京剧名家马连良也住在这里,从小耳濡目染,王小谟对京剧如痴如醉。有台收音机听京剧成了他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买不起那就动手“攒”一台!辗转于各个市场“淘”零件组装收音机的经历是王小谟与无线电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3)

在科技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位璀璨的巨星,他的名字叫王小谟。他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发展的道路;他宛如一位英勇的开拓者,在未知的领域奋勇前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王小谟院士,1938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市,自小便展现出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他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科技事业的无限热忱,投身于国防科技的研究之中。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专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这部雷达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一举进入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我国的防空雷达也因此实现了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跨越。该项目于 1985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研制过程中,王小谟院士带领团队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和调试,最终实现了雷达的高精度探测,探测距离达到了[X]千米,能够同时跟踪[X]个目标,大大提高了我国的防空能力。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4)

雷达、预警机……自从50多年前走上国防科研这条路,这些装备就和王小谟紧密相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在他心中,中国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想到的方案,我们中国人一样能想出来。基于对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王小谟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并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8年11月11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他小时候喜欢两件事,第一是听京剧,第二就是研究无线电。小时候住大杂院,邻居喜欢唱京剧,王小谟他们一群小孩儿就跟着喜欢上了听戏。后来想听戏但没钱进戏院,他就自己组装收音机,逐步培养起了对无线电的兴趣。高中毕业时,为了选择志愿,学校组织学生去各个大学参观。当时王小谟看到展出的雷达,感到很震撼,就将雷达选作为研究方向,并被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王小谟说:“当时无线电的民用主要是收音机,在军事上主要是用于雷达。在大学里学习无线电主要就是学习雷达研制,我就这样跟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1961年,王小谟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地走上研制雷达的道路。在那个年代,研制雷达是年轻人心中神圣又时髦的行当。由于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技术人才紧缺,王小谟在工作两三年后就负责起新型雷达研制工作。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5)

我国著名的雷达顶尖专家三坐标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1938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市金山县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毕业,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14所从事雷达研制1969年到贵州都匀参与组建083基地38所1983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担任38所所长1987年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在贵州都匀大山里的38所工作期间,主持成功设计了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JY-8,还主持成功设计了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雷达JY-9。

60年代中后期,基于国家大小三线建设需要,南京14所在贵州都匀地区负责包建25所、26所、36所、37所、38所和一个天线试验场,并参与筹建南京898厂。1965年,14所副所长李克林带领工作组到达贵州,经上级批准后,在都匀的山沟沟里破土动工,到1969年底和1970年初,37所、38所基本建成,随后,14所上千名职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生活条件较为优渥的大城市南京,举家迁居大三线都匀,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山区继续开创雷达事业。当时支援37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211人,支援38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933人;1966年,14所又支援898厂干部、工人共121人。70年代后期,根据国家需要,36所并入38 所;80年代后期,37所大部分人员调往14所,38所则迁往合肥、研制出空警200和空警500预警机,中国预警机之父就是38所原所长、总工王小谟院士。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6)

王小谟院士回忆:当时运力不发达,需要连续几天几夜乘坐军列,长途跋涉、旅途辛劳,在火车上很累,没有座位,只有盘腿坐在草席铺就的地上几天几夜,没有活动,到达都匀时两腿肿得很粗,有的人甚至不能行走被抬下车厢,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大家都没有喊苦,也没有退缩。到了贵州以后,遇到了不少生活生产上的困难。这里的住房很紧张,我和同一批次来的青年们以毛竹做骨架,芦苇席子做隔墙,油毛毡做屋顶,在简易的草棚里过着“原始”而艰苦的生活,一到雨天里面漏水外面泥泞不堪。

好像受到了三线建设精神的感召,我们那批人自然而然迸发出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难题,我们一起搬运了沉重的铸铁管和水泥电线,铺设了千余米的引水管道,自己运沙子、浇水泥、建马路,人抬肩扛,建设了自己的厂房和宿舍……那时候的山沟沟没有手机电脑,连电灯电话都是稀罕物件,晚上下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反正都一样,工作效率反而很高。山沟里条件苦,但生活比较平静,是出成果的时期。

王小谟“人民科学家”先进事迹(精选篇7)

1956年王小谟被保送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雷达人生。“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入校时的标语成为王小谟院士一生高远的理想和追求。王小谟在大学期间不仅学习努力,性格也分外活泼,参加了很多社团,比如京剧团、摩托车队等,他曾获得北京高校摩托车队比赛的第一名。1961年,王小谟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小谟院士曾这样回忆,母校学风严谨,要求上晚自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人很有紧迫感。除了抓学习,学校课外社团活动很多,注重集体精神的培养,“这样既教育我们知识,又给我们好的身体,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王小谟致力于谋划和推进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国情,他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2013年1月18日,王小谟院士荣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4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