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

| 郑航

事迹材料与先进典型材料:先进典型材料包括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事迹材料是先进典型材料下属的一类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

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篇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党中央决定,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反复比选、集体研究的基础上,10人成为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其中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入选。

黄大年,中共党员,1958年8月生,2017年1月去世,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他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

黄大年成功考取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2009年12月

黄大年毅然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

回到母校吉林大学全职任教。

回国后的黄大年带领数百位科学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 回国第三年,中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

· 回国第五年,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 回国第六年,航空重力梯度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样机研发完成,在深地探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2017年1月8日,经抢救无效,时年58岁的黄大年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在他生命的最后7年里,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

黄大年精神已经成为了激励吉林大学师生们

守正创新、发奋图强

重要精神力量

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篇2)

他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叩开了地球之门,被誉为科学怪人,带领中国走向深地时代。

58年,黄大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给予了他良好的教导,培育他的爱国精神,年纪幼小的黄大年便已成为一位有着爱国赤子心的小青年。

他崇拜邓稼先,崇拜那个时代的爱国科学家。因为这样的英雄梦,爱国梦,黄大年在小学,初中都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那几年,他一直在扎根,只为一朝绽放。

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这一个属于他的机会来了,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叩叹地探的殿堂,他来到了长春地质学院,在这里他对物探技术较为痴迷,为他的一生规划好了航向。

在96年,黄大年成为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博士生,专业是地球物理学,在这里因为成绩的优异,黄大年刚毕业便进入英国知名公司ARKeX,这里他担任研发部主任,同时有300人的高配队伍进行科学研究。

在这里他们攻关的是陆地和海洋杂环境下如何通过快速移动的方式。能够对地实施穿透式精准探测,提高探测的精准度和敏锐度。这一项计划的目标是为巡天探地航海打造利器,进入深海深空领域铺路。

这一项技术研发成功能同时为军事防御和资源领域到极大的助益效果。在军事上,这种穿透式勘测可检测敌方目标,而在勘探上,这一项技术可以助推地下的矿藏为资源的开发。

不仅仅关乎资源勘测,而且关乎国土安全,

黄大年的这一科研团队担任的就是这样极其重要的科研任务,而英国给他的薪酬和物资待遇也十分可观,在这里,一家在此处安居,他的妻子经营两家诊所,他们还有了一个宝贝女儿。

在2004年三月,黄大年的父亲病重。彼时黄大年因为受到英国导师的推荐,已经能跟诸位优秀的英国科学家一起前往1km的海下进行重力梯度仪的检测任务。

得知此事后,黄大年痛苦不已,他到达陆地时,他的父亲已经入土。

两年后,黄大年将同样的技术从潜艇转移到航空,收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母亲病危前的遗言是“大年,你在外工作要好好的,要早些回来,为国家做些事情。”

黄大年怎能忘记,他出国的本心便是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行业为荣,以为国效力为荣。

回国后

国家实施千元人才引进计划,那时的黄大年想“我已海漂18年,我该回家了,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黄大年决定后,不管是他在英国经营两家诊所的妻子,还是他在英国上学的女儿,还是那300位科研同事,都表示了反对。

“你考虑清楚了吗?在这里我们会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而且国内外待遇会差很多。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为何不留下来呢?”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有很多科学家都选择在国家科研事业繁茂之时,落叶归根,可我想在最有价值的时刻,返回我的祖国。”

他不顾同事们的苦心挽留,妻子的痛哭流涕,女儿的几次劝说,在一个平安夜,黄大年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的第一个夜晚,黄大年来到北京的一处小宾馆,他说“如今我轻轻的回来了,就如几年前我轻轻的走。”

国内的正在筹备地质探测项目,希望能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突破,正缺一个领军人物。此时并找到了黄大年。

后来科研部的人员对此介绍说“我去找了他,可是到第二次才敢主动开口求他,因为这个项目价值上亿,可是他却拿不到一分钱。”

黄大年却答应了,主动请求加入其中,率先向吉林大学打了报告,然后开始创建平台探测中心,开始研究智能化物态直升机的研制,可既缺乏模型又缺乏与之搭配的机库。

为了推进科研,黄大年便来到地质宫前找了一块空地,在烈日炎炎下便带着团队们在此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正在大家干劲满满时,第二天便出事了,有人开着大卡车宣告要拆除建筑“你们这些建筑不合规。”

原来审批程序复杂,他们只跟学院打了报告,并没有完善其他的相关程序。眼看着所有的努力就要化为乌有,黄大年直接躺在了大卡车前,高喊道“不能拆”。此事以后,大家都称黄大年为科学狂人,可是黄大年却说“想要由大国变强国就需要科学狂人,而我能作为其中之一,我的心愿已经满足了。”

那时英美等国家已经进入到重力梯度仪的实施阶段,我国的探测速度落后英美等国家十年,探测水平落后英美等国家30年,就连矿石资源的探测都只能达到400m。

如此大的差距下,黄大年说“我们必须尽快研发可能稍微慢一步就赶不上了。”

为了完成这一项重大任务,黄大年几乎每晚加班到一两点,看门大爷介绍的“他每天都一两点才走人,他的507室的灯一直温暖的闪耀着,看到我后对我点点头,然后说声,大爷辛苦了,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

追逐之旅

为了寻求突破,黄大年开始不断的追寻大交叉,想借此观察交叉融合所带来的化学反应,开始研制无人机探测,同计算机学家一起探索和物理大数据的合作与解释。

考虑到吉林大学有学者南极考察,黄大年提出“可以研制出全形通车,这样子便能全时段进行探测。”

云端看护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时,黄大年便又联想到“我们可不可以开发野外看疗车。”

那时没有国家能够钻取南极冰下的基岩岩心,“我们能不能联合海洋学院计算机等各学院共同的做一些事情,朝此方向努力?”

那几年的工作,黄大年就是一位拼命三郎。

有科学家介绍到“他是科学家中的一股清流,对待科学上他讲究不维权,不为上,不为关系,只为实,严谨的对待科学。”

黄大年担任勘测技术的首席专家后,为了尽快赶上英美等国,黄大年对此项技术是付出了诸多心血的。

如为了加强管理,黄大年提出了绩效化,公司化,管理,讲究全覆盖,全落实,抓到个人身上。

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我们是科学家。”

黄大年依然继续做科学上的任性人,在制作科研规划时,又人犯了错误,黄大年也丝毫的不留情面,直击问题,一针见血。

他将所有的初心都奉献给了科研。此项目斥资数亿,因此也有诸多其他领域的专家想来分一杯羹,之前黄大年的许多朋友想来拉关系,给自己的科研项目拉点儿经费。

黄大年则痛斥他们“我没有朋友,没有敌人,只有国家利益。”

他认为尖端技术需要间断设备,所以在购货时坚持要货比三家,他认为质量便是金钱,技术便是生命,所以但凡技术不达标的他通通不给予签字

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PPT都要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篇3)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今年1月8日因病去世,年仅58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黄大年的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黄大年生前先后在英国求学、工作18年,2009年底从英国的剑桥返回祖国。他的生前好友孙伟博士日前在英国接受了专访,他饱含深情地追忆了黄大年的心中大爱和家国情怀。

孙伟博士目前是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的主席。黄大年在英国期间,两家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在孙伟心目中,除了在专业研究领域攻坚克难、为国家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黄大年身上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瞬间。孙伟说:“他是心有大爱的,这种大爱不光是爱国,他和周围朋友、亲人相处也都能体现他的爱、他的热情。比如,每一次去他家吃饭,都是他做饭。要是做肉,他可不是做熟为止。肉要先煮、再烤,再煎,单单一块肉能弄好几遍。每一次去,都是忙活地满头大汗。他特别容易出汗,一忙活就出汗。另外,他对父母非常孝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对夫人张燕的父母也非常孝顺。他的岳父曾说过,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把张燕嫁给了黄大年。”

孙伟说,在回国前,黄大年说服妻子卖掉了在伦敦经营多年的中医诊所。从中可以看到,他回国发展的坚强决心。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有一种家国情怀,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在黄大年身上的体现是很充分的。让孙伟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黄大年正式回国之前,发生在两家人去长白山过程中的一段插曲。孙伟说:“我们回来的路上,听说距离靖宇县很近。大年说,我们能不能去看看?后来,我们所有人都去了杨靖宇的牺牲地,当地的副县长还给我们介绍了杨靖宇的事迹。他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对杨靖宇这样的民族英雄发自内心地崇拜和尊重。在他认认真真听杨靖宇事迹的时候,我在他背后照了一张照片。”

很多人评价黄大年是“科研疯子”,是个“惜时不惜命”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大年的朋友、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对此曾解释说,科学的竞跑是随时随地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总是怕分分秒秒被落下,恰恰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恐慌,让黄大年玩命工作。孙伟也回忆说,2009年,在从英国返回祖国的时候,黄大年真的就像要奔赴战场一样,是跑步前进的。孙伟说:“他总是有回国报效祖国的愿望,绝对不是突然遇到了什么项目才回国的。给我的感觉就是,只要有人认真地召唤他,说‘大年,你回来吧’,他一定就能回去。他总给我讲有关他项目的事,他非常着急,想把这个技术(让国家)用上。我印象非常深,他计划在(2009年)12月23、24号回国,就是圣诞节那天。我跟他说不要着急,晚几天过完圣诞一起回去。但是他说等不了了,非常着急。急急忙忙就回国了,就像是跑步要上战场一样。”

对于自己的回国,黄大年曾说,有些人选择晚年之后落叶归根,但是他认为,科学家就要在硕果累累,年龄合适、可以报效国家的时候回国。也许,在黄大年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先尽了报效国家的义务,然后再谈落叶归根。孙伟说:“其实,我们在一起谈过很多以后退休的事情,大家都在想,把我们该尽的义务都尽了之后,我们大家还想再聚到一起,找一个地方共度晚年……”

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篇4)

2017年1月8日,在科学的星空里,一颗璀璨的巨星悄然陨落。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黄大年。

2009年的冬天,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黄大年从英国返回,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入选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航空地球物理研究是他的事业,科学早已融入了他的骨血。在校7年间,他夙兴夜寐,带领团队在“巡天探地潜海”方面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以他所负责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为标志,中国正式叩开了“地球之门”,进入“深地时代”。

“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这是黄大年大学毕业时赠予同学的一句话。在吉林大学从教7年多时间以来,他不分昼夜、刻苦钻研,除了加班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工作到夜里两三点,被人称为“拼命黄郎”。他听到后笑着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学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2017年1月8日,为科学“疯魔”的黄大年因胆管癌恶化,永远地倒下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爱党爱国的深切情怀。黄大年逝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振兴中华,乃吾辈青年之责,吾辈时代之志,吾辈毕生之愿。学习榜样,乃吾辈之幸,亦乃吾辈之得。

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事迹(篇5)

1958年,黄大年出生在广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8岁时跟着父母来到桂东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教育资源落后,好在有父母的耐心引导,让他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很刻苦,17岁的时候考入了广西第六地质队,为他今后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础。

19岁时,黄大年幸运地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他抓住这个读书的好机遇,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求知若渴的他,一口气读了七年,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留校任教。

黄大年的名字很接地气,可为人却志向高远,他曾在本科毕业的留言册上写下——“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

然而一份安逸的教师工作,不可能成为他此生的归属,攀登科学更高的山峰,才能达到他振兴中华的人生目标。

1992年,黄大年等到了这个属于他的机会,全国有30个公派出国名额,凭借优秀的表现,黄大年成为了其中一员,并拿到了中英友好奖学金的赞助,前往英国攻读博士。

本以为这是与祖国的短暂分离,没想到一别就是十二载,黄大年一直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英国的时候,他一分钟都没有浪费,竭尽全力让自己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1996年到2008年,黄大年一家在英国生活了12年,不仅有英国国籍,还拥有私人别墅,每年领着天价年薪,生活十分优渥,还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加持。

他的突出表现在英国也很受器重,担任了地球物理领域重要科研工作的带头人,以中国人的身份刷新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历史,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都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更好的科研条件并不能成为他回国的羁绊,他将毕业时写的那句话铭刻于心,在国外的这些年,黄大年不断提升自己,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

2009年,黄大年等到了祖国的召唤,中国的地球物理领域急需他这样的专家,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宣布回国。

消息一经曝光,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可妻子却有些犹豫,因为黄大年一家在英国生活了12年,孩子们也都是英国国籍,如今拥有的科研条件不是国内科研能比的,回国就意味着从头开始。

从未跟妻子红过脸的黄大年,却对妻子说出了此生的唯一一句重话:“不回国,就离婚。”

黄大年回国后没有一刻停歇,为了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用最短的时间超越国外的先进技术,他在吉大地质宫门口建立了一座机库,带队在里面搞科研,结果却因为手续不全,被当成违章建筑要被拆掉。

黄大年作为一名科学家,一个学术界的领军人物,竟然为了科研场地不被拆,直接躺在车底下撒泼打滚,完全不顾及读书人的体面,也正是因此才获得了“疯子”的外号。

黄大年真的是拼了命在搞科研,他经常工作到两三点钟,困了就把咖啡当水喝,为了节省时间,他每次出门都订最晚的航班,这样就可以在飞机上睡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为了能够让自己高效工作,身处东北,他经常大冬天开着窗户,冻到浑身发抖也不关,只为了让自己能够时刻保持清醒。

本身黄大年的心脏就不好,再加上工作强度太大,他的健康很快就亮起了红灯,可他却依旧不管不顾,疯狂的与时间赛跑。

有一次,黄大年在飞机上昏倒了,可即使是昏迷状态,他的双手仍死死地握住电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气,医生也没办法掰开他的手。

没想到,黄大年醒来后的第一句话不是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叮嘱身边的人:“如果我死了,就把它交给国家,里面的资料非常重要。”

黄大年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总是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项目会搞不下去,于是他在工作上更加卖力了。

这个“疯子”在朋友圈里写到: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为了能让中国在该领域迅速崛起,他甚至把药当饭吃,为了拖着病体继续搞科研,黄大年在床头柜里放满了肝脏病药,迫切的希望老天能够多给他一些时间,将中国的地球物理带到世界的顶峰。

他几次在办公室晕倒,可为了争分夺秒,他直接嚼几颗速效救心丸,然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

病痛折磨的他满头大汗,可他却不敢告诉身边的人,因为黄大年担心自己会被送到医院去,住院治疗会耽误他搞科研。

这样一位“疯子”般的科学家,用七年的时间拼没了一条命,完成了其他国家30年才能走完的路,让祖国的深地探索成为世界最高水平。

在很多人眼里,黄大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他用拼命三郎的态度搞科研,将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

他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自己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可对于家人却亏欠良多。

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黄大年跟妻子约好了要回到长春,一家人团聚,机票早已订好了,但临行前科研数据却出现了问题,同事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回去一趟,在家人和事业面前,他再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事业。

周末相聚的计划毫无悬念的泡汤了,妻子对此也早已见怪不怪了,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再次与黄大年见面却是在医院的病床上。

2017年1月1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9岁。

24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