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

| 郑航

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事迹和成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做了什么”;典型经验材料以先进对象的经验和做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怎么做”。事迹材料可分为个人事迹材料和集体事迹材料,而典型经验材料主要指先进集体经验材料,实际中很少有先进个人经验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篇1

每周一、三、五,78岁的路生梅都会来到佳县人民医院,义务接诊。

患儿家长 刘洋:我们小时候也是过来看过路大夫的,可以说路老师既看我们大人,也看我们小孩,看我们家几代人。

1968年,路生梅从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当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没法及时到县城治疗的情况后,路生梅就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上门问诊。扎根黄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迹踏遍24个乡镇。她的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诊室。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魏涛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诊,她都会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还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看病。2020年当地出现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动请缨,没能前往抗疫一线,她就带头开展线上诊疗。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路生梅:作为一个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篇2

80岁的路生梅仍记得那条从北京来的路,蜿蜒七百多公里,她是念着佳县二字一步一步赶来的。这些年,又因对佳县人的付出,她以领奖的方式一次一次重返北京,站在国家级荣誉的领奖台上。在她住的窑洞里却看不到那些夺目的奖杯,只有她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最大的一张照片是她站在古城墙上,身后是奔涌的黄河,眺望的地方正是她守候了一生的佳县。

2024年9月13日,路生梅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是北京人,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被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在陕西榆林佳县,她一呆,就是整整56年。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时,班主任统计了163位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只有路生梅始终留在最初分配的地方。1968年,他们被分配在大西北、大西南的基层医院,无一人留在北京,162人通过考研、晋升、转业等方式,最终去了省城、回了北京或者到了国外。路生梅一生的简历简单,只有“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16个字。

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有数次离开佳县走向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但每一次,她都选择留下。她曾对当地百姓许下“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如今,这一期限又延长为终身。

那个从北京来的小姑娘,承诺为佳县服务五十年

谈起1968年的那个冬天,路生梅脑中立刻响起了火车呜呜鸣笛的声响。这是24岁的路生梅第一次离开北京,对于黄土高原上医疗条件十分艰苦的小县城,路生梅只能凭借想象。火车行至西安,再转乘到铜川,往后就没有铁路线了。到佳县只能坐露天大卡车,车厢里肩贴着肩,挤满了赶路的人。土路颠簸,往车尾望去,一路都是飞扬的黄色尘土。尘土外是光秃秃的山和树,那一刻,她恍惚间有奔赴“战场”的感觉。

同事们对路生梅的第一印象是“小”,身形长得又瘦又小,年纪也小。路生梅对当地的第一印象,是“苦”。

医院是几排窑洞,医生不足40名。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做上下耳道和胸部透视;化验室只能做血常规和妊娠试验。试验是把妇女的尿液注入雌蛙的后腿,雌蛙在几小时后排卵,说明有喜。医院里没有试验青蛙,路生梅和化验室的大夫就跑到田间地头里抓。病人情况复杂,医生数量又少,每个人都得样样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互相学,还得学护士扎针。为了精进技术,他们用彼此的手臂练习扎针,每个人手上都有好几个窟窿眼。

接诊的患者是北京见不到的类型:三十多岁的男人因空洞型肺结核导致了重度咯血,空洞紧紧贴着大血管,肺腔一振,血就积了一整盆;三度营养不良的娃娃,脊柱小,一层薄薄的皮紧紧包着骨头,脱水脱得血管都是瘪的;甚至有胎传梅毒、新生儿破伤风……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往往是因为“拖”和“熬”,而“拖”不仅是因为医生不够,医疗不够,更是健康的意识不够。

路生梅亲历这种“不够”是在朱条沟村,窑洞里的一幕把她的心狠狠揪起来了:产妇声嘶力竭,为了防止其血迷晕厥,家人在用力向上扯着她的头发;接生婆喊着家里人拿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剪刀上分明有了锈迹……她终于知道那些新生儿破伤风是怎么来的了!她立马制止。世世代代这里有多少母婴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接生方式而丧生的?她不敢想。

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真真切切的痛苦。那一次,她下定决心要推广新法接生。也是那一次,她许下了那个诺言:我要为佳县服务五十年。如果说1968年“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是一次时代的选择,那1969年的这次诺言便是完全属于路生梅的选择。

“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转眼十三年过去了,1981年,她因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重返北京。曾经陌生的佳县变得熟悉,她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讲出一个个小村镇的名字,那是她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她可以自由地在陕北方言和北京话之间切换,她习惯称“土豆”为“山药”了。念了13年的故乡,怎么会不想?怎么能不想?那个懵懂离乡的北京姑娘甚至没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快到不惑之年重返故乡,她才终于明白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意味。

从佳县到北京,从县医院到协和,路生梅又成了一名从头学起的“学生”。即使对进修生,协和采取的也是“最严标准”:要写明大病理,字迹要整齐,不能出现一个错别字、一个错的标点符号……这种严谨治学的风格也烙印在路生梅的执业生涯中。

一年多的学习中,她的电话没停过,都是佳县的来电:总有人家的娃娃头疼脑热,问她该怎么办。她感受到一种信任的牵引,“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当时,有几位老师问她要不要留在北京?那是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北京意味着更好的医疗环境,更多施展医疗知识和技术的机会。当初分配到佳县的学长学姐一一离开了,每开一次欢送会,人就少一些,每一次分别,都是以抱头痛哭收场。最后只剩下她,还要践行“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她拒绝留在北京的邀约,佳县还有人在等着她。

从协和进修结束后重回佳县,她下定决心要把儿科建起来。建科的过程中,一个四个多月大的患儿成了她一生的痛。孩子是百日咳,到医院时正处于痉挛性咳嗽期,那个孩子咳嗽的声音很不一样,声音只要一出,医生和护士都会涌到病床边,吸痰、吸氧、人工呼吸、打强心针……治疗从早上九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六点,抢救进行了三十多次。最后一次,孩子没救回来。孩子的母亲把小小的婴孩放进蓝底白花的被子里,裹得严严实实,然后冲了出去。没人知道她突然跑去哪里,大家心里都是一紧,她突然扑到一位护士面前,说:“谢谢你们,你们尽心了。”但这一跪,让所有人更自责。

她把毕生所学都投入到建儿科的准备中。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终于有了独立的儿科。路生梅作为科室主任,秉承了北京协和的治学标准和医学院的人文精神:岗位上绝对不能有空档,病历书写绝不能出现佳县方言,得用专业术语;治疗方案不能千篇一律,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医疗事故分析都要一一落实……

科室的郭粉莲大夫后来回忆起建科的经历,第一反应就是“恨”。路生梅不让科室医生收烟酒,甚至连一双鞋垫都不允许,但后来这种“恨”就成了气话,医者希望达成的,只剩下救人。他们都记得那个没救回的百日咳孩子和那个跪下的年轻母亲,“救回每一个娃娃”成了整个科室的第一要务。

医院设施经过几轮换新,他们有蓝光灯了,能进行气管插管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后来为了创二甲医院,已经是副院长的路生梅一个礼拜只能睡上两天。如今,窑洞医院早已变成了十几层高的大楼,一砖一瓦,都融进了路生梅的心血。

获得诸多荣誉后,她依然是那个有些倔强的路大夫

在佳县的第31年,路生梅退休了。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她一一拒绝。最开始不再出诊,总有附近的乡亲找上门来,她不肯收诊费,他们就提着牛奶、拿着水果到家里来。牛奶、水果比诊费贵多了!她怕患者们有心理负担,又回到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出诊,患者们到医院挂号,心安理得地看病,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

佳县人称她路姐、路姨、路老姨、路奶奶、路大夫。她在佳县周边的多个县市都有名气,他们都说她是个“花小钱治大病”“不花钱治小病”的好大夫。过去交通不便,山西吕梁、忻州的百姓都是坐着小船抱着娃娃来请她看。而现在,远行的佳县人在西安、上海、广州还是忍不住给她拨电话。她成了佳县好几代人的医生,也是他们的“定心丸”。

这几年,在榆林市生活的儿子几次想把路生梅接到市里养老,她还是拒绝了,诺言还没完成,没法离开。有一天,刚回家的小外孙显得特别激动,英文考试的阅读理解写的正是路生梅的故事。几百字的阅读理解旁边有一张人物肖像,是路生梅的照片。一个北京姑娘为何选择留在三秦大地?小外孙也第一次了解到,她1969年许下的那个诺言。

服务五十年承诺期满,她又做了新的选择,要将承诺延长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到生命结束为止的承诺和年轻时的五十年相比,难上加难。如今的她更担心耳聋、瘫痪或者脑梗的突然侵袭。2023年有整整3个月,因腰椎骨折她只能躺在床上休养。患者来家里了,她就躺着看诊。日新月异,医疗技术进步了,医疗水平发展了,她更想传递以健康为原点的喂养方法、习惯养成,从治病到健康的观念转变。年年岁岁,她至今仍践行着最初的诺言。

得知获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反复强调“担不起”:“我只是一个县城里的小医生,凭什么和那些研究航空航天的英雄人物放在一起?但只要我有一口气在,能做多少我就会做多少。”

在佳县文明办原主任郑怀利看来,“国家荣誉”不仅属于航天英雄,也可以属于基层医生。这一次,最高的荣誉对于最基层的工作者来说,不再高不可攀了。

2016年,路生梅被评选为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而郑怀利是她的伯乐。领奖前,路生梅忍不住问:究竟是受到了哪位贵人的扶持?郑怀利很清楚,贵人是她自己。他是在当地的政协报一角看到路生梅名字的,一挖掘,就挖出了尘封几十年的历史。

“诚信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最美医生”“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越来越多的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路生梅多次回到当年出发的地方——北京,去领取属于她的光荣。获得诸多荣誉后,路生梅依然是那个有些倔强的路大夫:每个未接来电都要回复,坚持每周一三五到医院坐诊,成立了老年志愿团去义诊、去做志愿服务……

在路生梅家的天台上,抬头就可以看到佳县人民医院明亮的医疗大楼,转头望向另一边,能够遥遥观遍环抱在青山里的佳县。而路生梅正看着书桌上的梅花图,每年从冬至开始“数九”,路生梅要摹一幅梅花图和一幅字,画完最后一笔,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字画都被裱在书桌上,写着“庭前柳,珍重待春风”。春风已吹过了五十六年,她仍然在窑洞中,守护着那个黄河之畔的小小县城。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篇3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像活泼的“小姑娘”,这是2021年记者初见路老时的第一印象,而当时她已年近八十。

202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各行业妇女党员代表讲述“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的故事。我当时以“海报新闻记者”的身份参加见面会并提问“对于奋斗在一线现代社会工作岗位的女性同胞有哪些想要分享的经验和故事”,而路老在回答我的提问时,还特意分享了一个“千层底棉布鞋”的故事。因此,和路老结下这“一问之缘”。

如今再回忆起这段往事,一位满头华发、说话铿锵有力的老者形象依然浮现在脑海。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路大夫就像拴着线的风筝,只要我们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我们面前,有她我就放心”,而这位甘做老百姓“拴着线的风筝”的路大夫就是扎根陕北50载的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

“我爱佳县人民,因为佳县的黄河水和小米养育了我,佳县的人民也懂得我。所以我退休以后,依然留在佳县,为佳县群众服务。”尤记得,在见面会上,路老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故事。2021年,路老已经77岁了,可她仍然每周一、三、五坚持在医院义务门诊。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路生梅来说,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选择把自己的全部青春给这片黄土地,正是她人生中最紧要处的那几步。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她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那里,我创办了第一个独立儿科,创建成功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普及了新法接生;创办了佳县第一个独立的小儿科,培养了50多名专业儿科医生、儿科护士……”谈起在佳县的工作,路生梅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五十多年来,路生梅克服了许多困难,深入农村,为百姓解除病痛,并于90年代带领全院职工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提高了当地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退休后,无论风雨寒暑,她坚持在医院义务门诊,还组建了佳县老年志愿者团队。在抗击疫情中坚守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彰显了一名党员医生的大爱无疆和巾帼风采。

一诺五十年,初心终不改。“作为一名党员,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路生梅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我的天职就是为群众服务”。

当时,佳县是陕西省有名的穷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路生梅能坚持下来,选择了这一条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路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当时在见面会上举手提问:“‘妇女能顶半边天’已经成为一句现实写照,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位代表对于奋斗在一线现代社会工作岗位的女性同胞有哪些想要分享的经验和故事呢?”

路老接过话筒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天风雪交加,她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子出诊。雪太厚,山路太滑,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她摔了几十跤,几乎变成一个泥人。这家孩子得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病情很重,没办法她就住下来给孩子看病。临别时,孩子的母亲送给她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原来,在治病的这几天里,孩子的妈妈偷偷照着她的鞋样,连夜纳制出来的。

“那时候感觉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这鞋上的一针一线都是佳县人对我的爱和心疼。”路生梅回忆道,除了毕业的时候,向学校、向党承诺过“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需要她以外,更让她下定决心留下来的就是佳县人民的信任。

当地不少病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们不是叫着自己家属的名字,而是叫着“路大夫”,然后把他的妻儿老小托付给路生梅。她动容地说:“这一次次的感动促使我真的舍不得佳县人,我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五十多年工作时间里,路老牢记住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是并不富裕的佳县人民,所以在医疗工作当中,她始终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方便群众。半夜来病人,她就半夜起来;吃饭的时候来病人,她就立刻放下饭;有病人来了,她发着高烧也要支撑着爬起来,在自己的炕上给孩子们治病。

时间久了,佳县的老百姓把路生梅比作“拴着线的风筝”,只要老百姓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病人面前。“我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因为我就怕病人有什么急事。”对于所有咨询的问题,她都会一一回答,万一没有接到电话,也都会给他们一一拨打回去,了解病情。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共产党员标兵”“榆林好人楷模”“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登上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

短短的一次采访交流,让我记住了这个满头华发、性格像活泼的“小姑娘”的路老。如今,耳畔还能想起她那铿锵有力的话——“做人民满意的医生”,这是路生梅在见面会上跟即将做医生的同学们说的一句话。

“我们的天职就是为群众服务,为人民解除病痛,我们的角色就是人民公仆。”路老这样鼓励同学们,她也是这么做的。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篇4

路生梅是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用青春和热血践行“服从祖国分配”“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庄严承诺。2023年3月,作为党的代表,路生梅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共产党员网《榜样7》专题节目上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三秦楷模”等多项荣誉称号。

报告会上,路生梅通过一张张生动详实的照片,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作为党的代表参加大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从医学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四个方面分享了对医学的理解,勉励西医学子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强本领、重素养,做有品格、有才华,能够堪当医学卫生健康大任的医学生。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从医实际,讲述了从北京到陕北、从困惑到坚守、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融入、“不舍”离开的50余年从医心路历程,诠释了以实际行动践行“服从祖国分配”“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庄严承诺,用青春热血书写一心服务群众、矢志扎根黄土高原、医者仁心的大爱。路生梅表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将一如既往心系老百姓、永葆初心,把共产党员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到极致,只要党需要,就全力以赴,为党贡献、为民服务。

熊冬梅就全校学习宣传路生梅先进事迹提出三点要求: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和医务工作者见贤思齐、学习先进、争做先锋,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路生梅先进事迹活动,大力营造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师职业精神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大批心系百姓、扎根基层的医生、校友等为榜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就业观、择业观,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营造良好就业舆论氛围;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

聆听报告后,学校师生深受感动、备受鼓舞,纷纷上台与路生梅交谈并合影留念。大家一致表示,将学习好路医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传承好心系百姓健康、扎根基层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建功立业,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西医青春力量。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篇5

路生梅,1944年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退休医生。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创办了佳县第一个独立的、正规的儿科,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践行诺言,仅退休后义诊患者就达10多万人次。

路生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1968年,24岁的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榆林市佳县,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县医院是两孔破窑洞,周围的荒野遍布坟头。喝的是黄河水,而且每人每天只给一瓢。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路生梅回忆道。当地的医疗条件简陋落后,她被贫困群众缺医少药、饱受病痛折磨的生活现状深深刺痛,于是坚持多年无偿义诊。“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当时,佳县没有独立的儿科,医院里的医生不多,儿科医生更少。1982年,路生梅创办了佳县第一个独立的、正规的儿科,还创建了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并担任首任儿科主任。

路生梅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潜心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在儿科疑难杂症方面成为地方权威。除了儿科、内外科,她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和中医针灸等技术,由“准专科医生”变成“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事迹篇6

路生梅从医没有一点架子,随叫随到、随到随诊,开的药也都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找她看病的老乡越来越多,这也让她经常陷入了沉思,“如果自己离开这里,这些病人该怎么办?”1969年初,路生梅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亲手写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几十年间,路生梅走遍了佳县的村村落落。如今,她的承诺早已超期,但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乡亲们形容:“只要有风能吹到的地方,都知道路大夫”。

路生梅退休之后,着力给群众义诊、宣讲法律知识、参与公益活动等,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格外关照。

2020年1月,疫情肆虐,已经76岁高龄、退休21年的路生梅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拿出1万元特殊党费用于抗击疫情。她写道:“如果咱医院组织救援队,我要参加,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路生梅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山区的医疗事业,护佑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她先后获得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等诸多荣誉。2022年5月,她被中共陕西省委推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4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