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

| 泽慧

张晋藩教授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下面是关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1)

张晋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7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新中国首批法学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

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

他用学术研究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

在中国法律史上,张晋藩做的是“但开风气”的工作,却自谦“不为先”。“不自满、不偷懒”是他做学问的座右铭。

“我多次鼓励自己的学生要赶超老师,这样法律史学才能发展,但我也郑重告诫他们,赶超老师并非易事,因为我还在努力前进!”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2)

1930年7月生于沈阳,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1952—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1994年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 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届“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兼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专业顾问,曾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单位讲授法律课。

由其主编或撰写的《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民法通史》《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清朝法制史》《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官制通史》《清代民法综论》等成为法律史学界公认的扛鼎之作。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3)

张晋藩和法律史的故事要回到1930年。“九一八”事变前一年,张晋藩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大北关伊家大院。“九一八”事变后,父亲为其起名张晋藩,愿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晋文公保卫国家、捍卫国土。

在张晋藩幼年记忆里,父亲酷爱读书,尤其是喜读历史书籍。除读书外,他精于数学和珠算、书法,大小楷都很出色。由于父亲喜欢读书,在一个大书柜中装满了书籍,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曾文正公全集》《饮冰室文集》。

“小时候,父亲经常在睡前给我讲《三国演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故事都使我悠然神往、乐不思寐,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常常选择一些古文教我背诵,我背过之后,他就让我躺在他身边闭目休息,要‘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最难忘的是他教我读赵孟頫《读书乐》,春夏秋冬四季读书各有乐趣。”张晋藩回忆说,尽管当时不解文章深意,但“读书最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扎下了根。

除读书外,父亲还教张晋藩写毛笔字,开始时写柳公权的《玄秘塔》,后来又写颜真卿的《多宝塔》。经过不断练习,张晋藩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已经可以写出一手颜体字。直到现在,张晋藩仍写得一手飘逸俊秀的好字。

父亲的教育给张晋藩留下了深刻印记。“每读一本好书,都可能对一生产生影响。”张晋藩向《方圆》记者回忆,初一的时候他读了一本白光翻译的《居里夫人传》。书中描写居里夫人为了发明镭忘我地工作,很多细节都深深打动了少年时期的他。居里夫人也成为后来张晋藩忘我工作的榜样之一。

“我一直主张学习期间要读一本好书,它的作用会像润物无声的春雨一样使你获得感应,受益无穷。”张晋藩表示。

伴随时间的推移,爱读书的张晋藩逐渐崭露头角,1947年考入私立东北中正大学本科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张晋藩先后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4)

张晋藩,1930年生,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

2024年1月,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张晋藩先生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荣获特等奖。此前,张晋藩先生已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著作等身”。如今,他仍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道路上载欣载奔。

访谈中,张晋藩先生反复强调,“研究法制史没有终结,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敢说一句狂话。”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5)

张晋藩,我国著名法学家,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国法制史学的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国法制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他认为,中国法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中国法制与固有国情的内在联系,以及蕴藏于其中的民族精神。深入挖掘这座宝库,不仅可以展示中国法制史的学科价值,而且可以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亦可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前,张晋藩在大学读文学。文史不分家,他对历史的爱好依然如故,但这时吸引他的已经不是情趣横生的历史故事,而是对中华民族兴衰之由的探索。

1950年,他被分配至中国人民大学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1952年留校任教。当时有同学认为这门学科还待创立,比较冷僻,颇有些为他惋惜之情,但他自己却感到投己所好,十分惬意。

自那时起,张晋藩便遨游于中国法律史学的海洋,从未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他认为,正确地诠释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每个读书人起码的道德良心,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6)

张晋藩的名字是与中国法律史学这门学科联系在一起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饱满的学术热情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法文化史、比较法制史以及各部门法史等诸多领域辛勤耕耘,开风气之先,而他对法律史学的情有独钟,则可追溯至幼时的启蒙教育。

张晋藩祖籍山东省黄县(现山东省龙口市),1930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祖辈兄弟五人,三爷曾参加科举考试,在会试中名列榜首。到父辈时家道中落,父亲16岁闯关东,在沈阳读过中学,后迫于生计辍学,当过会计、职员。

父亲虽读书不多,但颇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几乎无一日不读书,而且家里有一个很大的藏书柜。

回忆起这个陈旧的藏书柜,张先生颇有感情,因为它伴随着先生童年的生活,给予他许多快乐。

张先生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听父亲讲历史故事。像《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七擒孟获”都使他悠然神往,充满遐想,渴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阅读这些异彩纷呈的小说。

上小学后,这个愿望实现了。小学期间,张晋藩已浏览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经常为历史人物的遭遇或某个重大事件而感到振奋或扼腕叹息。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先进事迹(精选篇7)

1986年,先生应邀在中南海讲授法律课,题为《谈谈法制历史经验的借鉴问题》。

1995年他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律课,讲题是《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998年再次应邀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课,讲题为《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与近代化的思考》。

三次讲课题目不同,内容有异,但贯穿的主线则是一致的——为当前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先生学史而不泥古,富于创新开拓精神。

他提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合体,民刑有分”,并认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具有重大意义等,这些观点大大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将法律史学研究引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1980年以来,他对中华法系问题进行持续且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重塑中华法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

他认为,中华法系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先生一直满怀信心地认为,经过百年法制改革的艰苦实践,中国已经具备了参酌外国法律的同时走自己改革创新之路的条件。因此,21世纪应该是重塑中华法系的时期。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在新的时期同样也能够以更加丰富的法文化真正傲然自立于世界进步的法制之林。

24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