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

| 郑航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先进事迹材料写作属于应用写作范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精选篇1)

王永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第二代液体远程机动战略火箭导弹总设计师、固体远程机动战略火箭导弹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复严峻。于是,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加快研制射程1万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王永志被抽调过来参加京沪两地洲际导弹大会战。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十年动乱中,遭受批评斗争的广大科学家心潮澎湃,感受到了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中国航天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小型化、轻量化、能机动发射的第二代远程导弹上马研制。

钱学森当时建议,第二代导弹由第二代人挂帅,这个型号由王永志当总设计师。

5年后,第二代液体机动远程战略导弹的十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而此时,随着国防工业的长足发展,导弹固体发动机研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央决定实施导弹燃料“液体转固体”,王永志又主持制订了新导弹的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

1992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也真正看到了希望。经过专家委员会长达5年的反复论证,1992年9月21日,以“921”为代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诞生了!11月,王永志被中央专委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此时,王永志整整60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讲述了他一生为国铸剑,将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国家国防科研和载人航天事业的感人故事。

王永志:为国铸剑 飞天梦圆

“当“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一口号火遍互联网时,我们应该记住这位87岁的老人。他先是用30年的时间参与或主持了我国东风-2号、东风-15号、东风-31号等6个导弹型号的设计研制,担任过洲际火箭的副总设计师、3种新型火箭的总设计师。接着他又用了24年主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杨利伟等航天员送上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宇宙中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永久以他的名字命名——“王永志星”。

王永志,1932年出生成长在辽宁昌图一个农民家庭。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的初中同学参加志愿军,还没等过鸭绿江,就被美国的战机轰炸牺牲,这让王永志意识到一个国家有国无防不行。

1952年,王永志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三年后,他远赴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学习飞机设计制造专业。让他永生难忘的是在莫斯科,他见到了前来苏联访问的毛泽东。

那天是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鼓励他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候,就像早晨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那天,毛泽东还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了判断,他说国际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后来,中国战略导弹取名“东风”,意思就是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

1956年,中国决定发展战略导弹。毛泽东说:“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核武器这个东西”。一年后,王永志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导弹专业。

王永志学成归国后,立刻加入到“东风二号”近程战略导弹的研制队伍中。1964年,“东风二号”计划发射,发射进入倒计时却遭遇技术难题。年轻的中尉王永志壮着胆子敲开了技术总指挥钱学森的房门,提出解决办法——卸掉“死重”燃料。钱学森采纳了这位年轻人的建议。

1964年6月29日,东风-2号导弹发射成功,我国导弹事业从此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加快研制射程一万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王永志负责总体设计。1971年9月10日,中国洲际导弹首飞基本成功。钱学森建议第二代导弹由第二代人挂帅,自此,王永志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1986年,王永志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他和黄作义、余梦伦等人抓住时机提出研制捆绑式大推力火箭“长二捆”,承揽外国卫星发射“生意”。1988年底,他们凭着三页草图,到美国拉到了第一单大买卖。他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在18个月时间内做成了中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CZ-2E,为中国载人航天创造了启动条件。

1992年,王永志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力主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无人飞行试验中,他支持团队研制“拟人代谢装置”,使中国飞船跨越了大动物实验阶段,从无人飞行试验直接跨入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当遨游太空的杨利伟走出舱门时,王永志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三十年从事导弹、火箭研制,二十余年从事载人航天,王永志一生干成了三件事: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他将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国家国防科研和载人航天事业中,“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他一生的写照。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精选篇2)

儿时家贫,直到家乡解放、分上田地,王永志的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1月,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听党话、跟党走,党让干啥就干啥”,开始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紧相连。

上中学时,他品学兼优,立志要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飞机频扰辽东,改变了这个东北少年的人生梦想。他立志投身国防,1952年考上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又服从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和导弹设计专业。

学成归国,王永志成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一员,投身到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研制中,最先接触的是东风二号。

东风二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导弹发射在即,却遭遇技术难题——西北戈壁的高温天气导致推进剂膨胀,导弹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现场专家绞尽脑汁,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再给导弹多添加点推进剂。这时,王永志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从导弹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可达预定射程。”

本来射程就不够,还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是天方夜谭。

问题解决不了,导弹就无法发射。情急之下,年轻气盛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响了发射场技术最高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

仔细听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钱学森把导弹总设计师叫来:“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点火起飞,果然命中预定目标,飞行试验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

这年,仅32岁的王永志开始在导弹研制领域崭露头角。

1978年,我国开展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钱学森说,第二代战略导弹应由第二代人挂帅,建议由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自此,他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立军令状按期研制捆绑式运载火箭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火箭、德尔塔火箭等相继发射失利,国际发射市场出现了运载能力短缺。

王永志敏锐观察到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同事黄作义等马上提出研制长二捆火箭,和院领导班子下定决心,承揽国际发射业务,打开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签署了澳星发射服务合同。

这是中国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发射合同。然而,合同内容复杂而苛刻。美方要求,中方需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一次成功发射试验,否则罚款100万美元。

当时,王永志直面的考验,不仅仅是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仅存在于图纸之上,还有必须在18个月内完成的时间限制。

决策的关键时刻,王永志代表火箭技术研究院立下军令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

一些外国同行都认为他“疯”了,在他们看来,“没有三四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王永志带领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18个月,24小时不停工,全箭24套44万多张设计图样、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20项技术难题,都被顽强攻克了。

1990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终于提前一天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并于1990年7月16日首飞成功。

中国航天人创造了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国际航天新纪录。从立下军令状到火箭成功发射,王永志的体重整整减了11斤。

提出载人航天“三步走”设想

载人航天,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必须“有所作为”的领域。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按照“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中国人开始了飞向太空的新航程。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战略设计,就出自王永志。这一年,他正好60岁,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面对飞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战,花甲老人王永志和同事们坚持高起点发展,自主创新,奋力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蹚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舱的设计方案;为打造托举神舟飞天的神箭,运载火箭设计制造人员开展了近千项技术攻关,让长征二号F火箭成为最安全可靠的火箭;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中国特色的总体技术方案——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运输、远距离测试发射……

“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提出对各系统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行这样评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2013年至2017年的4年间,建成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工程“第二步”圆满收官。

2021年4月至2022年底,短短20个月内,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如期建成空间站。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来,王永志收获了无数荣誉。每一次,他都会谦虚地说,荣誉属于整个中国航天人。

退休后,王永志并没有离开载人航天事业,仍在为空间站建设、载人登月等出谋划策。他的妻子王丹阳介绍说:“今年上半年,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自由行动,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他仍不停地念叨着天上的事、登月的事。”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长逝。他留给家人的,只有上百本工作笔记本和十几份口述历史。他的秘书王朋感慨道:“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科技财富。”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我们相信,天上那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定会在浩瀚宇宙中一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精选篇3)

王永志:就一个目标,安全地把中国人送进太空、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

与导弹和火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永志,回忆起2003年10月16日的那个清晨,难掩哽咽。那一天,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带着航天员杨利伟平安落地。

王永志:真是感慨万千,我们成功了,实现了飞天梦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深耕国防和航天领域60多载,许多关于强国强军的“中国梦”在王永志和团队的浇灌下结出硕果。

上世纪60年代,刚毕业不久的王永志参与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在研制进程遇阻时,他直接向钱学森提出开创性的解决方案,被采纳实施;80年代,面对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运载能力短缺,王永志又敏锐提出研制“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构想。

王永志:自从一提出来要搞捆绑,我们心目中就有一个目标,用它可以发射中国的载人飞船,使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60岁的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经过严谨分析,他决定跳过飞船研制一般要进行的“大动物试验”阶段,改用拟人载荷替代,让中国的飞船从“无人”一步跨到“载人”。他提出航天安全的“双想”和“归零”制度,强调从源头查找问题,决不带任何隐患上天。

王永志:当时就下这么一个决心,中国飞船一经问世就是世界水平。层层把关,不许带尾巴。

年过古稀时,王永志开始以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的身份,组织提出中国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直到鲐背之年,他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今年6月11日,王永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但继续逐梦星辰的接力棒已稳稳传递下去。

王永志:认真学习领会老一代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们的事业就能继续发扬光大。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精选篇4)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主要从事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研究,1932年11月出生于辽宁昌图县,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工程师称号,2000年获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他于1994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系工程院首批院士。公开报道显示,王永志曾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央视新闻就此称其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

中国科协网站去年曾刊文援引王永志自述:“我一生干了3件事,3件事干了一生——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文章透露,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王永志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在中国航天界,王永志被称为‘常胜将军’。”

2003年,王永志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2019年9月,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的一户农民家庭。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外辱内患时期,但王永志在家人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起来。

等王永志到了接受教育的年纪,尽管家里贫困,但是他的父亲还是将他送到学校。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永志很是珍惜。一个七岁的孩子早出晚归,每天往返16里地,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成为了班中最为用功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王永志也展现了自己的天赋,成为班级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几人之一。正是因为王永志那出色的表现,使得他的家人很是欣慰,也愿意支持他走学习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东北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王永志所就读的学校也关闭了,他只好回家务农。

几年的读书生涯,并没有使得王永志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反而他在农活上学习很快,干活干得是有板有眼。后来直至八路军抵达东北后,王永志在原先老师的帮助下,再次进入学校学习。

初中三年,王永志表现依旧非常耀眼,成绩永远是第一。这个时候王永志接触到一些生物和农学的知识,他想到自己家的情况,想到了村里乡亲们的情况,为此便决定长大当一名农学家,研究作物,为全天下的农民造福。

当然,王永志并不是书呆子。他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对革命运动也非常感兴趣。因为王永志的家庭,就是在土改之后一步步好起来的,这也使得他对中国共产党心生向往,想要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1948年12月,王永志成功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后来的共青团。后来由于王永志的出色表现,他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王永志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是非常高兴的。原本王永志准备打算参军报告,但是在老师的提议下,他还是继续走学习道路,准备成为一名高级人才,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随着学习的进行,王永志的视野得到了扩宽,并且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报告,战火也烧到了鸭绿江。王永志非常关注前线的情况,并了解到了我国空军的情况。在王永志看来:

共和国勋章王永志事迹(精选篇5)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出生于1932年的王院士,今年已经91岁。初见到他,满头白发,和蔼可亲,逢人都要介绍一下他养的花花草草。

别看已经退休多年,但老人的心里却一直牵挂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发展——载人登月。他认为,中国人不仅能取回月球样品,也一定能登上月球。

·敢向权威提建议 钱学森也听他的

1961年,29岁的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此时,正值我国航天发展的起步阶段,王永志追随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人,一起加入“创业”行列。

1964年,32岁的王永志参加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任务。在临近发射试验前,发现导弹射程达不到预期,使得任务一度停滞不前。针对这一问题,王永志大胆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烧剂,从而达到预定射程。但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为了不耽误研制进程,年轻的王永志鼓足勇气,直接去找现场负责的钱学森。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钱学森仔细听后当即拍板:“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果然,这个方案让导弹射程增大了,试验取得成功。后来,在第一代导弹更新换代时,问起钱学森:第二代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该由谁来当?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

·60岁再“创业” 绘就载人航天工程蓝图

1992年,本到了退休年纪的王永志,再次开始“创业”,出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描绘载人航天工程的蓝图。31年间,他见证了中国空间站从图纸变为现实的全过程,也见证了16位航天员飞天的精彩时刻。

2022年11月17日,王院士还收到了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四号乘组送来的生日祝福。

看到空间站建成,老人很是欣慰。对于青年一代的航天人,他也送出了自己的寄语: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青春无关年龄。满头白发,是他无悔青春的最好注脚。容颜虽老,青春不变。只要有准备,机遇就在前方。

24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