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

| 梦荧

王振义同志是一名杰出的医学科学家,那么关于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篇1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王振义先生宛如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医学领域的杰出典范。作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他的一生都在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其功绩不仅体现在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上,更在于他对患者的关爱、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以及对社会的无私回馈。

王振义,这位出生于 1924 年 11 月的医学大家,是汉族的无党派人士,来自江苏兴化。他曾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如今是瑞金医院的终身教授,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勋章获得者,往往是那些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他们的成就不仅要有开创性和突破性,还要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始终秉持着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王振义先生无疑完美地契合了这些要求。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篇2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受外祖母影响,王振义选择了从医,他辛勤苦读,从震旦大学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便被分派到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从事血液学专业的每一个阶段王振义都潜心钻研,还让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将自己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编撰成书籍。

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1994年,王振义先生获得世界肿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凯特林癌症医学奖”,他在1999年写下了《肿瘤的诱导与凋亡疗法》,这本书后来被美国一位权威教授评为全球百年内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著之一。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篇3

不久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正式公示。王振义院士,作为我国最高荣誉勋章的四名建议人选之一,赫然出现其中。

在此之前,这位期颐之年的“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已经捧回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状,登上过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的领奖台,甚至拥有了以自己名字永久命名的小行星。而这项新的荣誉,即将为他成就斐然却淡泊名利的一生,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振义老先生,生在抗战时期,考上震旦大学,毫不犹豫选择医学专业,两句校训他记了一辈子:

一句是不因贫富而歧视,第二句是绝不接受不义之财。

他住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却立下遗嘱,要把医院分给他的房子,将来还给医院;还要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给病人交药费,让负担不起的老百姓,能有救命钱!

上世纪80年代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

王振义为解决这一问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奋斗8年,一改“杀死肿瘤细胞时损害正常细胞”的疗法,引导肿瘤细胞“弃邪归正”,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人类肿瘤治疗历史上首个可被治愈的肿瘤。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篇4

王振义,江苏兴化人, 1924年11月出生,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9月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他奋斗在医学教育一线超过70年,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他在国际上首创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类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登上世界医学最高峰;他获奖无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凯特林医学奖……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

他用“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和“国之大者”的奋斗身影,书写着“与国同行”的壮阔人生。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事迹材料篇5

王振义,出生于 1924 年 11 月 30 日,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陆学者之一。2011 年 1 月获得 201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 12月 10 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 77507 号公报,将第 43259 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2020 年 9 月,获得 2020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1942 年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被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1948 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学生时代王振义接受孔孟之道“仁者爱人”思想的熏陶,在大学时受到了“仁济慈爱”宗教思想的影响,工作以后一年,新中国成立,他又受到了要“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作为医生一定要有爱心,要尽可能地救治好病人。他的信念也是和瑞金医院一贯倡导的“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王振义于上世纪 50 代在血栓和止血研究领域已初露锋芒。1953 年,他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病人在平时没有出血症状,但在拔牙等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他翻阅了大量文献,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作出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此后,王振义一发不可收,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他开始在国内外权威科技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他与其夫人合译由 Stefanini 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并被不断再版。

1994 年,王振义教授在胸前挂上了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的奖牌;2009 年美国“临床指南”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

王振义的工作不仅指出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特异的疾病,而且更新了可以应用单一药物通过诱导分子治疗癌症的概念,诱导分子治疗癌症是一个全新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早先,王振义在文献中了解到,白血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能分化为正常细胞;还有一种 13 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受到启发后,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用逆向思维来攻克这一疾病,并获得成功,论文在国外《血液》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该论文截止 2010 年 5 月已被广泛他引达 1713 次。

很快,诱导分化方法先在国内推广,后又在国际上推广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据统计,这种病例的早期完全缓解率达到85~90% ,而且这种方法副作用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药物口服、价格低廉,每 30 颗药物,可以服 10 天,费用只有人民币 13 块。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费用昂贵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因此,王振义教授也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24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