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

| 徐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新鲜出炉,王振义事迹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精选篇1

王院士认为,快乐不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而是源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他总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这种心态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虽然王院士的科研成果和职业成就足以令人骄傲,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满足的心态。即使在他的晚年,也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医学的执着。这种知足的心态,让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与满足感,也是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

“动脑动手”强调了身体和智力的双重锻炼。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王振义院士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不断学习与积极实践。他的研究没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创新医疗方法,拯救无数生命。他的生活、工作证明了持续学习和动手实践对保持大脑活力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最后,“善心宽怀”是对心态的最高要求。

王院士一直保持着一颗宽容和慈悲的心,对待他人和自己都充满了善意。他以无私的精神奉献社会,并拒绝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只为让更多患者受益,这种慷慨大度的人文关怀是他长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精选篇2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受外祖母影响,王振义选择了从医,他辛勤苦读,从震旦大学医学院顺利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然后便被分派到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

从事血液学专业的每一个阶段王振义都潜心钻研,还让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将自己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编撰成书籍。

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1994年,王振义先生获得世界肿瘤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凯特林癌症医学奖”,他在1999年写下了《肿瘤的诱导与凋亡疗法》,这本书后来被美国一位权威教授评为全球百年内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著之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精选篇3

王振义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变坏了,那我到底是打他好呢,还是教导他好呢?”

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一定得杀死肿瘤细胞。这样做,虽然除掉了肿瘤细胞,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而王振义使用“诱导方法”,相当于在“劝导肿瘤细胞不要做‘坏人’,要做‘好人’,‘迷途知返’‘弃邪归正’”。正是因为王振义的另辟蹊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人类肿瘤治疗历史上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肿瘤,他的方案在国际上被誉为“上海方案”。

王振义和助手发现,全反式维A酸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986年,他首次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使用了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疗法,这也催生了“维A酸胶丸”的面世。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精选篇4

王振义,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24年11月生,江苏兴化人,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他多年来奋战在医学教育一线,培育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个人事迹精选篇5

王振义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凭借在癌症诱导分化治疗领域的突出建树,王振义已经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院士先后培养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一门四院士”被传为佳话。

诱导分子治疗癌症是一个全新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早先,王振义在文献中了解到,白血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能分化为正常细胞;还有一种13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受到启发后,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用逆向思维来攻克这一疾病,并获得成功,论文在国外《血液》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

王振义教授比喻说:“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我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呢?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肿瘤细胞一定要杀掉它。就给它使用有毒的药物,毒死它,这就是一般治疗肿瘤的方法,就是用化学药物的治疗,叫化疗。化学药物有一个缺点,不仅是把肿瘤细胞毒死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我们对这个治疗方法的研究,是叫诱导分化,就是劝导他不要做坏人,做好人,弃邪归正。”

24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