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

| 徐球

2024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有哪些呢?最美教师是令人尊敬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精选6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篇1】

2022年春季,小天翼转入红花岗区第二小学就读。

离开启智学校那天,小天翼对班主任黄连雨说:“黄老师,这学期上课我没离开座位乱跑了……”

“走出校门时,小天翼牵着爸爸的手,对我们挥着手说:‘校长,老师,我走啦!’当时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周兴露告诉记者,看着孩子健康自信的模样,小天翼的爸爸眼里也闪着激动的泪花。

特殊教育,比普通教育更需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篇2】

特殊教育的意义在于点“草”成“花”,让残疾孩子有一技之长。患三级智力残疾的阳阳(化名),于2015年转介到启智学校就读,刚到校时他自卑、怯懦,脾气暴躁。

教学过程中,周兴露和老师发现阳阳在运动方面很有天赋,于是让他尝试参加社团活动——特奥运动队羽毛球、垒球、短跑等项目训练。2021年10月,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特奥羽毛球项目中斩获男子单打冠军、双打亚军。2022年5月31日,阳阳还被评为2022年遵义市“最美少年”。

特殊教育,旨在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融入社会。

多年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努力下,一个个像小天翼、小静、阳阳一样的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篇3】

为提升学校特殊教育师资水平,周兴露积极邀请国内著名特教专家,指导老师们践行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在学校掀起课改新风,努力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同时,她还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帮扶青海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开展互派教师跟岗交流学习,并派遣骨干老师赴青海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授课。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所在的红花岗区实现了普特融合全覆盖,打造了医教结合示范区,学前融合教育走在前列,学校获得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2022年,周兴露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篇4】

遵义市启智学校周兴露校长做专题讲座《用爱点亮希望--关注孤独症儿童》,周校长从关注孤独症群体、教育康复策略、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深入浅出为我们讲解如何通过孤独症儿童的表现特征、基于评估后的能力,利用个别化、多样化的教康策略帮助特殊学生,希望用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光亮。

实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工作。民盟遵义市委“点希望·燃烛光”活动采用学校订单式送教学、送讲座,满足当前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需求,全方位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持,为学校教师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篇5】

2015年,遵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周兴露带领启智学校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建了以“医为前提、教为重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模式,构建了“康教一体”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爱好,发掘有天赋的学生组建残奥运动训练队和舞蹈队,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取奋进力量。同时,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寻找到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小步子、多循环。带领着全体教师用爱悉心呵护,用尊重常伴成长,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让周兴露印象深刻的小静是一名孤独症女孩,精神一级残疾,刚进校时,她吐字不清、精细动作较差、情绪不稳定、脾气大,启智学校针对小静的情况,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一对一教学、送教上门等。周兴露说:“小静通过我们的教育,成功从送教上门学生转变为学校普通学生,现在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认知和感知能力也提高很快,会说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会读1-100的数字,还学会了穿衣、洗脸等生活基本技能,小静的家人都十分欣慰。”

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感人事迹【篇6】

在孩子们的心中,她是可亲可敬的“周妈妈”;在家长和同事眼里,她是为工作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在特殊教育领域,她是勤于思考、勇于开创的“拓荒人”。11年来,周兴露用心用情陪伴着孩子们成长成才,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让他们的人生都能精彩绽放。她先后荣获“遵义市名校长”“遵义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遵义市学科骨干教师”“全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荣获全国“最美教师”。

“此次表彰大会,我受到________的亲切接见,倍感温暖,也备受振奋,无比激动!感谢党和组织的培养,荣获全国‘最美教师’这一殊荣,我深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必将激励我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好地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24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