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

| 徐球

2024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有哪些呢?郑家康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险恶的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1)

1920年,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认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革命先驱,从此结伴而行,走上一条红色革命之路。回国之后,他从事中共特科的工作,辗转各地隐姓埋名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平时革命活动的特殊需要,他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沿着这条蜿蜒的乡间小路,就可以走到郑家康的故居。青石板的门槛石旁边长出了细细的青苔。1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郑家康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程,后面辗转回国投身革命,再也没有回来。村里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对于他还有一些零星的记忆。

郑家康,1898年出生在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他家庭比较富裕,思想进步,民国时期在阳江县立中学读书,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最近,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放的纪录片《留法岁月》片尾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部分名录”中,郑家康的名字就出现在第114位。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2)

在红色展馆内,展陈橱窗内一则介绍革命烈士郑家康的简历使我感到诧异,第一次见到我们漠阳江大地居然有这样的一个人物,曾经旅欧勤工俭学,与中国革命先驱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一起学习工作过,并进入过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中央特科工作。出于对历史的爱好以及好奇之心,参观回去后在网上搜索关于郑家康的资料,当时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很少,除了搜索到与展馆介绍他的简历大同小异的资料外,只搜索到他在莫斯科结婚的妻子安娥是红色女特工、文学家,是我们小学读书时唱《卖报歌》的填词作者,后嫁给著名的国歌填词人田汉。

近二、三年,随着阳西县启动郑家康史料考证、中央电视台记录片《留法岁月》的播出以及他的革命战友谢宣渠的孙子提供《谢宣渠自传》中关于郑家康部分手稿,一些关于郑家康的史料浮出了水面,关于他的革命事迹,《南方日报》、《阳江日报》均由刊登,阳江电视台也播出了他的专题纪录片,即使每个革命阶段是寥寥数语,但革命烈士郑家康三十六年光辉人生终于有了一个大概轮廓。《谢宣渠自传》手稿证实,郑家康就是那位闯入龙潭虎穴,解救出陈赓将军的特科英雄;旅莫支部资料显示,他是朱德在莫斯科短期军事情报培训班同学;他还进入苏联政治保卫局工作过......,他的革命人生是如此斑斓多彩和传奇性。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3)

郑家康是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人,1900年出生于中农家庭,在阳江县立中学(丙班)毕业。当时阳江县隶属广东高雷道,治所在茂名县(高州城),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治所地高州城也举行了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五四救国进步思想传播整个高雷道。

“民国三年(1914年),撤高州绥靖处,设高雷道,治所在茂名县,辖原高州府(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六县)、雷州府(徐闻、雷州、遂溪三县)、阳江直隶州(阳春、阳江二县)共11县。”

1920年6月,受五四救国进步思想影响,郑家康与同乡青年郑家珠、郑道麟、敖华耀等四人远道重洋赴往法国勤工俭学。郑家康等四人是第十六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这批学生共220人,是赴法人数最多的一批,刘伯坚、任卓宣、陈公培、廖仁先等人也在这一批里。郑家康等120人是从香港登轮的,乘法国船博尔多斯号启程,1920年8月4日到达法国马赛港。巴黎华法教育学会呈送法国外交部文件显示,当时按到华法教育学会报到先后编的号码,郑家康是1231号。邓小平报到号码是1421,是第十七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4)

他于1928或1929年回国,在上海活动,经济困难,生活很艰苦,与几位同志同挤在一家狭小的亭子间居住(其中有<渔光曲》的歌词作者安娥),凭他所学的工科知识,替居民修理电灯、自来水等,仅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其时,他与同乡同学阮退之相遇,并结识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中共顺德县委书记薛耀英(薛白)。

后经中共组织派他至福建、山西、陕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被捕,解往南京,转囚于江西星子县国民党复兴社头子康泽所管的集中营。康利用其技术专长,让他任军事训练班炮兵教练,企图软化他。他因此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动。1934年夏天,他与薛耀英在公路上相遇(薛此时正在专员莫雄的赣北第四专员公署工作),约定在归途中见面,及时将一包秘密文件委托薛耀英送交上海某处。后来薛按地址将原件交妥。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5)

1898年出生在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委会沙岗村,他的家庭比较富裕,思想先进,民国时期在阳江县立中学读书,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放的纪录片《留法岁月》片尾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部分名录”中,郑家康的名字就出现在第114位。1924年9月2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委宣传部成立编译委员会,郑家康就是委员之一,这一年,郑家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狱中,敌人采用惨无人道的酷刑,斩其手指,锯其双脚,但他咬紧牙关,强忍剧痛,至死不招,拼尽全力高呼:“共产党万岁!”1934年,他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郑家康在女儿年幼时寄回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他出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于新社会的美好希冀。

郑家康不仅为中共地下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也是阳主革命的先驱,在他身后,漠阳大地还涌现出一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踏上红色之路。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6)

1928年,郑家康从苏联回到上海,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深入工厂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革命行动小组,开展对敌斗争。在上海活动期间,经济十分困难,生活非常艰苦。他与几位同志挤在一间狭窄的屋子里居住,其中也有《渔光曲》的作者安娥。为维持生计,他凭着在法国学到的工科知识,日间穿街过巷,为市民修理家电、五金家具、自来水管,以绵薄的收入维持家用。此时,他与阳江老乡阮退之相遇,并结识了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广东省顺德县委书记薛白。此后,在工作上,他们互相关照,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

在上海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期间,勇敢机智的他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上级党组织对他也很信任。经中央党组织批准,他被先后选派到福建、山西、陕西等省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7)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基因的传承,它不仅是党的精神力量,更是维系人民团结统一的纽带。红色基因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推动红色名村建设,也要充分利用本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

郑家康烈士故居就位于陇石村委会的沙岗村,故居为4座平房祖屋,砖瓦结构。我们修葺了郑家康烈士故居,新建郑家康生平事迹展览馆和宣传栏等。同时,围绕红色精神,注入红色元素,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产业等红色主题,我们打造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擦亮红色名片,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振兴红色名村。

郑家康烈士典范事迹(精选篇8)

“一阵乌鸦噪晚风,生徒叫得好喉咙。张蓝李白钱周郑,天地玄黄宇宙洪。”这是90年前郑家康寄给女儿郑慕贤的一首打油诗。风云激荡年代,郑家康通过诗歌鞭挞旧社会,追求光明。“烽火当年鬼亦惊,谁将血肉筑长城。如今劈出新天地,赤帜高擎续锦程。”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如今的阳西县程村镇陇石村是远近闻名的“诗歌村”。

村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用山歌、诗联缅怀先烈,吟颂乡村历史变迁,描述乡村振兴发展,又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傍晚时分,记者在陇石村看到,村文化广场侧有一个“诗词联语专栏”煞是醒目,村民们围聚一起。一旁,他们在欣赏诗文;而在另一旁,村民“讲解员”在耐心讲解,一幅生动的村民互动讲学图俨然展开。

24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