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事迹材料

| 郑航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医生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1

自2003年获得医生执业证书至今,“80后”林晓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已经17年。从医以来,他默默坚守“扎根基层,精益求精,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誓言,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让无数的患者脱离了病痛的折磨。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小林医生”。

在辖区拥有很多“粉丝”的林晓光,非常受老年患者的欢迎。仅2020年,他的有效家庭签约人数就多达1008人,其中大多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他个人整年综合门诊人数多达18000人次。林晓光用他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得到了患者和医院同事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社区卫生院工作繁忙,平时要接诊大量的病人,林晓光就利用下班时间去村民家随访。

在2020年9月的一次随访中,他发现一位吴姓大爷的`血压高达230/120。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林晓光马上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随即劝吴大爷去上级医院进行更加专业的治疗,但吴大爷日常有服高血压药的习惯,同时身体并无不适现象,对林晓光的劝导并没放在心上。

忙完一天的活回到家中的林晓光越想越不放心。当晚20时,他又返回医院拿上随访包,再次来到吴大爷家,对他的血压进行重新测量,发现血压情况没有丝毫改善,而吴大爷又出现了头晕等不适症状。林晓光马上建议吴大爷即刻到上级医院治疗,吴大爷看到林晓光这么严肃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吴大爷独居,林晓光马上与其家属联系,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与吴大爷的儿女商量后,林晓光先带吴大爷去市级医院急诊。经过一系列检查,接诊医生说吴大爷血压太高了,随时可能会发生脑出血,危及生命。在急诊科,林晓光又充当起了临时家属的角色,跑前跑后,为吴大爷办理各种手续。经过紧急处理后,吴大爷的血压终于降到了安全范围,脱离了危险。林晓光这才放心,回到家时已是次日凌晨。吴大爷出院后,逢人就夸林晓光:“多亏了细心的小林医生,不然我这把老骨头不知道在哪了!”从此,林晓光生又多一个“铁杆”粉丝。

在同事眼里,林晓光对病人认真负责,还不忘精进业务,孜孜不倦。勤奋学习,是他业务精诚的主要原因,更是他得到患者信赖的基础。平时,他能察善思,刻苦钻研,为了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更好地履行社区医生的职责,他从做医生的那一天起,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再忙再苦再累,也没有间断过,为的是向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安全、更放心的医疗服务。

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是林晓光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无悔的坚持。无论是雨雪交加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只要社区居民的求助电话一响,他便马上赶到居民家中,服务于患者需要的第一线。他的名字已经牢牢印在了签约居民的脑海中,是名符其实的“社区健康卫士”。

2019年,林晓光获得温州市优秀家庭医生荣誉称号,居民的信任与支持也更加坚定了他做居民健康守护者的决心。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2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我市自2016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全市296个签约团队、649名医护人员进村入户,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居民的健康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居民们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身体不舒服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家庭医生。

据介绍,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战场,瑞安市卫健系统所有家庭医生及签约团队始终坚守在网底和一线。在各个交通卡口,在居民小区,集中隔离点,企事业单位里,处处有着他们的身影。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背后,是家庭医生等社区医务人员不眠不休的付出,是迎难而上的无畏;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家庭医生充分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主动对居民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与干预,充分发挥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家庭医生并不是到家里服务的医生。”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家庭医生是指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社区医护工作者。家庭医生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提供长期签约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据介绍,家庭医生不仅管医疗,还要管健康。家庭医生既可以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可以提供健康评估、康复指导等等。家庭医生团队的职责是指导居民加强健康自我管理,持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确保服务连续、不间断。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3

史波英,舟山市临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全科主任医师,中心首席全科医师。从医27年以来她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对基层卫生执着追求与奉献,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工作者的崇高风范。

金杯银杯不如人们的口碑。史波英主任把“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上。以亲切热情、耐心细致、温和真挚、敬业爱岗,以娴熟的业务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于签约居民,深受签约居民的喜爱和信赖。她拥有了很多病人粉丝,他们不仅自己及家人选择与她签约,还向邻居和朋友推荐他们的签约医生。史波英主任说:“在中心签约门诊工作多年,门诊时间是不固定的,但是签约了七年,很多签约居民是固定的”。她的签约以门诊为主,坚持每周一上午固定坐诊签约门诊,其余时间一有空就会在慢病门诊。“噢,史主任今天在啊,那我去挂号了”这似乎成了一个常态。因为经常不在诊间,病人们挂号前一定要看看医生在不在,或者会提前打电话询问在不在单位。为使医患互动更为便捷,她还和签约居民加微信、创建了“签约群”,经常在微信上为他们解答问题并分享一些健康保健知识。

在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史波英主任作为分管基本医疗的业务部室主任,不忘提升中心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制订出了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及考核细则,不定期的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和技能比赛。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在新的医联体模式下,根据相关工作要求,亲力亲为,成立了慢病一体化管理门诊,制订了慢病门诊工作实施方案,使中心慢病工作更加规范化、精准化,让辖区慢病患者更好的享受到“一体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慢病管理服务。同时为让基层群众能够就近得到优质医疗健康服务,又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中心慢病门诊,组织开展了“红手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等系列义诊活动。通过现场签约、专家义诊指导疾病治疗、转诊、康复、健康教育、中医养生知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群众宣传了家庭医生签约的意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4月3日下午四点她突然接到单位指令,派她带领中心15名医务人员去上海支援,晚上七点中心集合,她坚定的答应,迅速整理私人物品赶往单位,参加省里专家线上培训、准备防护物品等。凌晨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早上五点到达上海,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为减少感染风险,加快采样速度,整个过程所有人不吃不喝不拉不休,最后到下午一点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在采样的过程中,人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每一步都要做到规范,时时注意细节,提防被感染的风险。她说虽然非常累,但听到居民从前后高楼里传来一阵一阵的高呼声:“舟山大白,谢谢你们!”后,真的非常感动,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史波英,她用一腔热血和饱含爱心的积极心态,让大家看到了一位实事求是、踏实进取,埋头苦干的基层医疗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家庭医生的执着、敬业、奉献的精神。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4

团队长孙磊身兼两个团队的重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更是签约工作的难点,病人的不配合,家属的难为情,都使签约工作充满了挑战,但是孙磊队长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良好沟通能力,慢慢的把工作开展起来,目前已有三十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下了家庭医生签约。一提起该团队,群众总是笑眯眯的说:“家庭医生们都对我们很好,有啥毛病,总是很耐心的.解释,遇到他们这样的医生,心情也会好起来,病也好了一大半了,我们都愿把自己的健康托付于他们”。

签约的于大叔今年67岁,因为长期的体力劳动留下来腰疼、腿疼的老毛病,每当疼的受不了就去药店买“止痛片”吃,今年他抱着尝试的心态,与该院家庭医生签约第二团队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协议,团队来到于大叔家中,为于大叔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地诊疗和生活方式指导,现场进行推拿治疗,并嘱咐于大叔去本村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点去免费进行TDP神灯治疗。于大叔听到不用跑到医院去,家门口就有服务点很是高兴。通过第二团队的系统治疗,极大的缓解了于大叔的病痛。不出村就有家庭医生的基础治疗与个项健康管理,还可以享受到转诊、预约专家门诊、预约大型仪器设备检查等服务,不但病情平稳了,花费也少了,患者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肩负使命,无怨无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对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事一直铭记于心,不会给患者开大处方和贵重药品,能服药的,就决不打针,采取肌肉注射能解决问题的,就决不输液。他们常说:“做医生的如果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良心上会过不去,医生是神圣的职业,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服务团队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基层农村卫生健康事业,经历了患者生老病死、生死离别的酸甜苦辣,赢得了群众的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爱戴,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和艰辛,为了辖区人民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肩负使命,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做好基层普通群众健康的守护神。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5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后,家医团队的每一名成员的电话,24小时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居民的咨询电话,履行家庭医生责任。久而久之,群众不再把医生当陌生人,而是朋友,他们说“有个医生朋友就是好”。辖区居民崔大爷,因腿骨关节退行性变,走路不便,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三个儿子、老伴相继去世,儿媳要上班,老人买药来趟医院,花钱打车舍不得,来一趟实在不容易。实行家庭医生签约以后,大爷有问题都会打电话咨询一下,医务人员总是耐心给予指导,定期测血压、血糖,大爷对他们的服务很是感激,经常念叨“国家政策真是好,有了家庭医生,我们不出门在家也能看病了”。

居民的事无小事。有一天,团队管辖的居民张阿姨打电话说自己最近口干、头晕。这个张阿姨,有高血压,原本眼睛视力就很差,老伴和儿子死于意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最近唯一的女儿坐月子,不能经常去看她,自己看不见,又怕麻烦别人。家医团队快速到达阿姨家中,为其测血压180/110 mmHg,测随机18mmol/L。张阿姨一听,急的哭了起来,眼睛看不见已经给女儿添了不少麻烦,这万一要是瘫在炕上,这可怎么办?医务人员立即给阿姨服用降压药物,现场观察,血压降到158/90mmHg,头晕减轻,没有太大的`危险了,医务人员才离开。次日早晨,家医团队又来为张阿姨测了空腹血糖12mmol/L,拿出提前备好的降糖药物,给张阿姨吃上。因为她眼睛看不见,医务人员让她反复摸降压药和降糖药的药盒和药片的形状,以免吃错药。反复实验几次无误后,家医团队才离开。现在和张阿姨已经成为朋友。阿姨说家庭医生真是老百姓的贴心小棉袄。

寒来暑往,家庭医生服务任重而道远,为了您的健康.我们将不懈努力,做您贴心的健康守门人!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6

林__,中共党员。她扎根基层医院从事临床26年,是一名明礼诚信、有强烈责任心和仁爱之心的医生,在本职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不但受到领导、同行、驻地群众及当地病人的普遍好评,而且在无数外省市病患中也有很好的口碑,一面面锦旗就是一个个美好的治愈故事。

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她是村民们的“亲人”,经常进村入户、关心困难群众,不但对慢病患者上门耐心随访,每月送医送药,指导保健康复,而且还经常帮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解决力所能及的烦忧。有一次,有个腿脚不便又晕车、儿女皆在外的高血压慢性病人,遗失市民卡,不能领药,急得团团转,林医师知道后,利用休息时间,专程慢速开车送她去办理,办证的工作人员当时还问老人是不是你孙女,老人高兴地说,她是我家庭医生,也是我的“孙女”。

她对她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把你的疾病和烦恼留下,请把健康和快乐带回家”。她一位80多岁的签约对象逢人就说“林医生老好用,我现在又有袜子穿奥”,原来他因为脚痛脚肿,行走不便3年多,经林医生利用中药、针灸、放血、经络推拿等治疗好了。“林医生太厉害了,把我这么多年的问题搞定了,我也可以吃好吃的啦”,这是一个8岁小女孩跟她妈妈和家里人说过的话。她因为肠胃问题,经常过敏发疹,只能看着其他小朋友吃美食,林医生运用中药泡澡、耳穴按压贴穴、经络推拿等治疗方法帮她解决了这个烦恼。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为了寻求更好的减轻病痛的方法,除了不断学习之外,还经常以身试药,以身试针(针灸),她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力求无创伤的'治病救人,千方百计为病人减轻痛苦!在研究古人技术的基础上,她力求创新,自创无痛性无创伤的经络推拿手法,可快速缓解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肩背肌肉僵硬等疼痛,小儿咳嗽痰液粘滞不易咳出者,有时只需轻揉几下就能减轻症状,广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二十六年的从医生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用自己拳拳爱心、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华章。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7

程__,女,32岁,中共党员,2010年参加工作,现任佛山市高明区慢性病防治站家庭病床科组长。2016年被评为“高明区第一届最美公卫卫士”,2018年被命名为“高明好人”。

从参加工作以来,程__一直从事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把对老人的一颗诚挚的爱心和孝心转化为高度的责任心,为公共卫生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热情。作为高明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第一人,程__从组建团队到规范各项制度流程,到处都是她忙碌的身影。从建床初期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发展到现在的四百多张家庭病床,这都有赖于她那颗爱岗敬业、心系患者、甘做绿叶的心。程__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没有专科医生的荣誉与光环,却全心履行“救死扶伤”的沉重职责。只要患者需要,她都会在第一时间上门为他们提供全面、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她用一份医者的.“仁爱之心”,用她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8

余__,1999年担任金寨县麻埠镇海岛卫生站村医。20年来,他坚持为岛上200多位乡亲治病,并且随叫随到,总是驾船出诊的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水上120”。

麻埠镇位于响洪甸水库的核心区,齐山村海岛居民住在该镇唯一四面环水的孤岛上,交通极为不便。一次,村里有个年轻人被蛇咬了,因抢救不及时丢了命,这件事情让他感触很深。初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卫校,立志当一名医生。

1999年毕业后,余__毅然放弃外出行医的机会,留在岛上当了一名村医。为了方便村民就医,余__买了两条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岛卫生站”,简陋的小船不仅是诊所、病房,也是余__一家住了十几年的“家”。

余__平时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叶收入,一年不过两三万元,而他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在镇上租房照顾孩子,生活困难可想而知。2008年,在扬州做激光印花的舅兄说厂里缺人手,希望他去帮忙,每年工资不低于6万元。

就在他准备去扬州时,50多岁的患者老查从镇上买了两块猪肉,回来时硬要塞一块给他,还送了一些自己种的蔬菜。“也许老查并不知道,这块猪肉在关键时刻绊住了我外出的脚步。”余__说,多年来,乡亲们没少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一家,早些年拿药没钱,有给菜的,有给粮食的`,从不计较多少,乡亲们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说走就走呢?再说,岛上除了自己再也没有第二个医生,余__咬咬牙还是决定不走了,并且重新做了一块“海岛卫生站”的牌子挂起来。

仁术仁心,水上行医20载;无怨无悔,救死扶伤一叶舟。20年小船上的坚守,余__诠释了一名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风范。

2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