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

| 郑航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事迹材料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国工匠个人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1)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2)

1969年,19岁的艾爱国扛着行李来到湘江边的湘潭钢铁厂成为一名焊工,此后50多年时间,他孜孜不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1982年,32岁的他以8项全优的成绩成为当时湘潭市唯一有两证的焊工。1983年,原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多家钢铁企业联合研制新型贯流式高炉风口攻关,艾爱国主动要求承接其中最棘手的焊接任务,他翻阅了一些国内外有关焊铜的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焊铜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普及的“手工氩弧焊接法”的设想。1984年3月23日,艾爱国采用“手工氩弧焊接”方法成功地焊好了“高炉贯流式”新型风口的紫铜容器。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

产业工人是产业支撑的主体力量,是财富创造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的`骨干力量,是制造高地的有生力量。湖南发展蓝图要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要靠产业工人队伍。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坚持高位推动、以上率下,形成了全省上下齐抓共推的大格局。

2020年7月,湖南省第一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各单位以点带面,发挥了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湖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成员中,工会作为牵头单位,在构建部门协同,打造改革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中可圈可点。省总工会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育湖湘工匠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以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3)

郑__,今年45岁,年纪并不老,但因为技能水平高,是集车、钳、刨、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郑老师傅”。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4)

我国现代化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复兴大国的傲然雄姿。这自然是个人之骄傲、社会之幸事、国家之富强。

如果说屠呦呦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是勉励我们笃学创新的最强音;如果说余光中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是扣住我们怀念乡愁的最亮星。那么,我们内心最底处最不会被升华飘走的血脉,就是黄大发的“大国工匠”之路。他,是新时代造就的勇恒者。

大国工匠,是勇敢恒定的弄潮儿不渝的宏志。因为精益求精,“中国天眼”在探寻着人类遨游太空的更长航道。未来得及FAST盈出成功之喜泪,勇敢恒定的大国工匠南仁东的恪尽职守的精忠报国汗便已流干。“中国天眼之父”虽已长眠于祖国气势非凡的崔巍群山的怀抱之中,但FAST却以它经鬼斧神工智造出的强悍身躯顶起中国太空进步事业的一片天。

大国工匠的目光是国人展望未来复兴的希望之眸。

艰苦奋斗,是不忘初心的受苦者紧抓成功衣袂的强手,最终奏响的凯歌将歌颂他们苦尽甘来的'历史。若不是锲而不舍的赵以炯对浩如烟海的“圣贤书”孜孜不倦地探究,那么“西南第一状元郎”的耀祖光宗成才报国史,怎会时时刻刻鼓舞着坚持不懈的寒门学子报国为民的英才志气!不忘历史,并勇敢接受命运满注厚望的锻打,苦练绝技,成功的光辉必将能够照耀奋斗的逐梦者像星星那样闪烁!

大国工匠,就在这股不怕困难、不认输的勇敢无畏向前冲的劲头儿上,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才。

大国工匠,是一种的惊天动地的强大带动性力量,能在最关键时刻助风流人物绝处逢生,造就伟业。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中,而这种至关重要的智慧的成功性实践,就在于这种带动性力量的辅助。一位大国工匠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摒弃了闭门造车的陋习。只有当我们打破固步自封的为积习所造成的桎梏后,才有望于成为共和国高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中的一员。而这其中的原动力,正是来源于大国工匠智慧的创新与实践。

我们要做能创造历史并能为历史做贡献的祖国创新型人才——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5)

30多年来,徐立平立足航天固体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岗位,苦钻善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绝技绝活,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精雕细刻”,让一件件“大国重器”华丽绽放,被誉为新时代雕刻火药、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

徐立平刻苦练习成就一流技术。他从最基础的拿刀、握刀学起,先后跟随多位师傅学习技术。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允许的最大误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一张纸的厚度。他用手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是这个领域响当当的“一把刀”。30年多来,徐立平整形的产品始终保持着100%合格率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他还设计、制作和改进30多种刀具,其中一种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徐立平冲锋在前,勇挑责任担当。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专家组决定成立突击队就地挖药。21岁的徐立平凭借精湛技术,和师傅们一起加入挖药突击队。在狭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为确保安全,规定每人在里面最多干上10分钟就必须出来。但为了让队友们能多休息一会,徐立平每次都坚持多挖五六分钟。历经2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2005年,徐立平的班组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给一台已经装满推进剂的发动机挖药。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钻进发动机里,接连干了一个多月,成功找出问题所在,保证试验圆满成功。

徐立平开展培训传承经验技术。他针对大、小整形组各自擅长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的特点,开展手工和机械整形技术双向培训,使班组成员全都掌握手工和机械整形相结合的方法。他还编写整形机整形程序,实现数控整形机在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他把团队的成长进步当作重要职责,依托“徐立平大师技能工作室”,帮助青年职工成长,所在班组被命名为“徐立平班组”,其中多人成长为国家级技师和技能技艺骨干。

徐立平荣获“时代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6)

大国工匠,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他们用卓越的技艺,支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想介绍一位大国工匠的事迹。他叫李x,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工人。他从普通车工岗位开始,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经过多年的磨练和不断学习,逐渐成为了一名顶尖的技术能手。

李x对工作的热爱,源于他对机械的深厚兴趣。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不断探索和追求技术的极致。在生产实践中,他注重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最好。

李x的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多次荣获公司技能比赛的奖项,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他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公司的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技能方面的卓越表现,李x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他始终坚持以团队为中心,积极参与各种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与同事们共同进步。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x的事迹告诉我们,大国工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以执着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卓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精选篇7)

刘__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刘__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2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