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

| 徐球

2024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大家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新时代“中国好人”事迹经常令人感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1】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庆辉在培育水稻良种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重重困难。他精心培育的杂交稻种,在试验田中一度长势喜人,然而就在即将收获之际,却突然遭受病害侵袭,导致两亩试验田中的稻苗全军覆没。这次失败让刘庆辉深刻反思,他意识到过于急躁和冒进是行不通的。 于是,刘庆辉开始调整心态,稳扎稳打地推进研究。他的研究方法颇具“愚公移山”的意味,即通过反复观察、记录和分析来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每天,他都会到田里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数量、茎秆高度、气温和土壤湿度等,并将这些观察结果详细记录下来。晚上,他还会回顾一天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的工作,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和试验,刘庆辉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成功地将白壳油占和粤香占杂交,育成了优质的稻种——柳沙油占202。这一成果在2002年6月获得了权威部门颁发的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而刘庆辉作为付出最多的育种人,自然位列首位。

谈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刘庆辉表示:“我想要的水稻品种首先要产量高,其次要病虫害少,最后还要口感好。”这不仅是农民兄弟最看重的选种理由,也是刘庆辉矢志不渝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坚定承诺。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2】

2023年9月11日凌晨1点多,李明被父亲急促的敲门声唤醒。原来是邻居滕小荣一家发生了火灾,情况紧急,急需救援。李明立即穿上衣物,毫不犹豫地冲向火灾现场。

当他到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惊胆战。滕小荣的家已被熊熊烈火所吞噬,窗户中火舌肆虐,整个建筑似乎摇摇欲坠,随时有崩塌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李明迅速绕到房子的侧面,发现滕小荣的女儿和两个年幼的外孙被困在火海之中,他们的呼救声被火焰的咆哮声所淹没。

砸开防盗窗后,李明毫不犹豫冲入浓烟滚滚、火焰肆虐的屋内。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勇气,在火海中艰难地搜寻着滕娟娟母子三人的身影。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他们,并将他们一一救出。母子三人被救出时已经奄奄一息,但幸运的是,他们的生命得以保住。

然而此时李明没有时间喘息,滕小荣还在屋里!李明顾不得被烫伤的双手,他再次勇敢地爬上二楼阳台,试图去营救滕小荣。但火势实在太过凶猛,他几次尝试都被迫退回。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一直在阳台上焦急地寻找着机会。

最终,经过县消防救援大队和当地群众长达5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滕娟娟母子三人被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而其他邻居的生命和财产也得以保全。李明虽然未能救出滕小荣,但他的英勇行为为整个社区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力量。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3】

马淑芳在照顾好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还特别关心老人的情绪。她自学心理学,尤其侧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聘请专业心理学老师给员工讲课、做培训。

“在这里,舒心还省心,就像在家一样!”入住养老院的王大妈说。养老院通过唱歌、舞蹈、康复运动、手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愉悦老人们的身心;每月给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充实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小马可细心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她都知道。”很多老人把马淑芳当亲人,不少老人的子女也和她成了朋友。

截至目前,家怡养老院入住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先后为3000多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生活护理服务。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4】

1984年5月,在西宫马路边,李鲜芳开设了属于自己的“修表摊”。再后来,李鲜芳又扩大了经营范围,修表加卖表,这样李鲜芳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

从西宫一带,到兴华街一隅,李鲜芳的“修表摊”搬了两次,不管到哪,暖心的老客户,一直照顾着她,支持着她。  “说实在的,干我们这行的,做的就是良心生意。比如表坏了,我们不说,顾客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坏了,该花多少钱,所以越是这样,我们越要诚实,要对得起顾客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也正是这份信任让李鲜芳努力坚持着。

每天天刚微亮,李鲜芳就出门做生意,即便刮风下雨,她也从不间断。“坚持做到我等顾客,不是让顾客来等我。”李鲜芳用4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对顾客的这一诺言。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修表这个事业。虽然辛苦,但是李鲜芳乐在其中。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5】

起初,流浪人因为长时间的流浪生活而显得非常不适应家庭环境。她常常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还会因为智力残疾而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但旦知吉从未嫌弃过她,而是耐心地教导她如何保持卫生、如何与人相处。她亲自为流浪人洗澡、修剪头发、换上干净的衣服,还为她起了一个好听的藏族名字——扎西吉。

为了让扎西吉能够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旦知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专门找来工人,在自家隔壁为扎西吉修建了一座小屋,并配备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平日里,旦知吉一家吃什么,就会为扎西吉送去什么。旦知吉还经常带着扎西吉去广场、街道、小区散步,让她与周围的人接触和交流。渐渐地,扎西吉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她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有规律。

然而,照顾一个智力残疾的流浪人并不容易。扎西吉经常会把大小便拉到裤子里,旦知吉从不嫌弃,总是默默地为她换上干净的衣物,并将脏衣物清洗干净。有时,扎西吉还会因为精神异常而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但旦知吉总是耐心地安抚她,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旦知吉都会为扎西吉买上一套新衣服,并在除夕一大早帮她换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欢度着佳节。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扎西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6】

李新文在丘北县城边的一户农民家庭长大,1998年,从昆明纺织工业学校毕业的李新文回到家乡工作,在基层一线一干就是17年。

李新文担任过扶贫专干、宣传干事、安全员、综治专干等职务,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15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被调到原县安监局工作,2017年后任股长。单位虽然换了,职务也变了,但李新文为家乡群众造福的初心从未改变。

2019年,刚做完肾结石手术的李新文就立即投入工作,丘北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让他多休息几天,他却说:“年初我们局新挂牌,应急管理工作职能多、任务重、要求高,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做好每个细节。我前几个月又去驻村,好几个案子还压着呢。”为了核清案件事实,找准法律依据,李新文一头扎在卷宗里,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7】

2021年7月25日下午,四川省军区成都第一干休所四级军士长张昆与家人在湔江河谷游玩,突然听到上游传来呼救声。张昆迅速朝着呼救的方向赶去,只见3个大人和1个孩子被卷入湍急的河流。

张昆发现小孩已经被冲到漩涡边,就要被卷进去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来不及多想,立马扑过去一把抱住孩子,用尽全力才游上岸。”上岸后,张昆初步判定孩子有呛水的症状,立即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对孩子施救。一下、两下、三下……孩子终于发出哭声,并伴随着咳嗽吐出许多污水,张昆见孩子恢复生命体征,迅速把孩子交给其奶奶后,又跳入水中去救最后一人。

在岸边群众协助下,最后一名落水男子终于被救上岸,但意识已不清醒。张昆迅速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有两名到此地游玩的医生也赶来帮忙,现场群众拨打的120救护车也到达现场。医务人员接手对落水者施救后,张昆便悄然离开。

一段时间后,被救群众和家人,带着锦旗和感谢信来到了张昆所在单位。得知最后一名落水者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后,张昆十分难过。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8】

2014年,上活龙村警务室被吉林省公安厅授予“王铁映社区警务室”。村里有一名叫单意超的女孩,5个月时父母离异,独自与患病的爷爷相依为命。面对祖孙困境,王铁映担起“警察儿子”“警察爸爸”的责任,买文具、送图书、照看老人、辅导功课、交纳校车费,数年如一日。

2019年,王铁映责任区调整到更为偏远的下活龙村,他连续驻村198天,双向熟悉率100%。也在这时,他结识了古稀之年的李淑兰,并建立帮扶对子。几年前,李淑兰老伴和女儿同年去世,靠低保生活。他不仅带她看病、帮干农活,还常陪她鼓励她,逐步让李淑兰走出那段至暗时光。“我不觉得日子难熬,不是有铁映嘛。”李淑兰拍了拍身下新修的炕,又抬手指向窗前凳子上的两袋面、一袋米。

12年间,王铁映累计走访1.5万余户,4.2万余人,填写走访本10余本,采集村民信息3.5万余条,成立个人乡村爱心基金,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协调相关机构为孤寡老人义务体检,累计捐款3万余元,扶持8个贫困户,被群众亲切称为百姓“贴心人”。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9】

陈燕燕长期在武宁县民政局担任婚姻调解志愿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努力,解开夫妻双方的“心疙瘩”。“你快帮帮我吧。”2020年10月,在武宁县婚姻家庭调解室,一名来办离婚手续的女人激动地对陈燕燕说。经过了解,陈燕燕得知女人的丈夫身体有恙,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三的女儿,生活拮据。因为柴米油盐的琐事,夫妻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还动起手来,女人萌生了离婚的念头,但丈夫不同意。经过陈燕燕的悉心调解,双方的情绪才得以缓和,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终心平气和地回家了。有人问陈燕燕,你怎么那么有耐心,那么会劝解?陈燕燕说:“让他们感受到真诚,调解就成功了一半。”陈燕燕已成功劝和200多对夫妻。

陈燕燕不仅义务做婚姻调解,身为军嫂的她还利用自己心理咨询的特长,成立了“军嫂互助团”,为军嫂舒缓情绪、排忧解难。几年下来,陈燕燕写下了近50多万字的散文、小说和情感专栏文章,字里行间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也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军嫂的心。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事迹精选【篇10】

“2023年8月8日,立秋。接到清平镇前辛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说村里有农户种植的玉米出现了问题,我们赶往那里,发现枯叶是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现场录了一个视频,提醒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科学使用除草剂……”记录这段文字的人是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

杜立芝38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始终,把“三农”事业作为“国之大者”,全力提升农技服务效能,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1985年,杜立芝农校毕业后,在高唐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一线,一干就是38年,以“三多”与“三少”而闻名:技术经验多,下乡入户多,农民朋友多;架子套话少,休息时间少,报销补贴少。她下村都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着急就自己租个摩的。骑坏的2辆摩托车、3辆自行车,见证了她2万多公里的辛勤付出。她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装满多少对农民的真情。”

杜立芝每天探地头、钻大棚、送技术,与百姓打得火热,手机24小时开机,每年接听群众电话6000多个。群众遇到种植难题,只要一个电话打过来,她随时解答,随叫随到。她一年下乡200多次,常常是一身土、一身泥、一身虫。杜立芝是党的、、连续三届的党代表。2018年,高唐县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按照“党旗红、产业兴”的定位,带动乡村农业人才培育,在送“技”入户的同时,为团队成员“手把手”传技术、讲经验,累计培育了6200多名特色专业新型农民技术员,带出了一支1000余名“乡土秀才”组成的农技志愿服务团队。

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