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

| 梦荧

至7月15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进行事迹展示评议。那么关于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仅供参考。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篇1

田志伟老师为中国绿发会唐山水鸟保护地主任,也为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大清河救助站站长,自2004年起便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救鸟、护鸟,他自建鸟类救助站、自学鸟类保护知识、自行开展鸟类观测……深耕公益护鸟工作20载,如今,在他的努力下,救助站已发展成为集鸟类救助、监测、保育,教育研学等一体的鸟类保护区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认识并了解鸟类与鸟类保护。

如今,大清河监测点观测的鸟类有近400种,而这个成果离不开田志伟老师近20年的辛勤守护。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篇2

一份情结 开启他护鸟人的征程

唐山海港开发区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湿地,这里成为了“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每年吸引着数百万只迁徙候鸟在此停留觅食。在2004年一个初冬的早晨,大清河盐场附近的滩涂上,14只中毒的东方白鹳正痛苦地挣扎。幸运的是,田志伟及时赶到并伸出援手,成功将其中11只东方白鹳从死神手中拯救回来。自此,他便与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踏上了救助之路。

2011年,田志伟毅然决定投入7万余元,在大清河湿地承包了一块35亩的荒地,建起了一个鸟类救助站,专门用于救助过境鸟类。在最初的五年里,救助站完全依赖于田志伟个人的投入和努力,周围的人们无法理解他这种公益性的做法,甚至有人称他为“败家子”。然而,田志伟却坚定地说:“我是一个爱鸟人,救鸟护鸟乐此不疲。”凭着这一信念,他坚守在救助站的工作岗位上,一做就是13年。

多年坚守 他从门外汉变成“鸟专家”

自救助站成立以来,田志伟积极自学鸟类学和生态学知识,对常见鸟类达到了“听声辨鸟”的熟练程度。10多年来,救助站已成功解救、收养和放飞野鸟百余种,数量上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鸟类如东方白鹳、丹顶鹤、遗鸥、大鸨、天鹅等。此外,田志伟还为这些鸟类佩戴了卫星跟踪器,以便随时监测鸟类的动态及相关数据,为相关科研部门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数据。

同时,田志伟还致力于濒危物种的挽救性保护工作。他成功人工孵化了遗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绿孔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鸟类。截至目前,海港开发区大清河监测点已观测到过境迁徙鸟类398种,越冬鸟类57种,繁育鸟类29种,这些成就离不开田志伟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篇3

张玉立,男,1955年11月生,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钢铁路街道胜利社区居民。自2013年起,张玉立开始到邢台市信都区西部山区教山娃娃们拉小提琴,一心想让这里的孩子们凭借音乐艺术走出大山。他用自己11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先后在路罗、将军墓、冀家村等西部山区学校教400多名学生学习小提琴,多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大奖。

给山里孩子多一种希望

张玉立,曾是开滦文工团的小提琴演奏师,在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2013年,他与一群琴友来到邢台市西部山区游玩时,意外地发现这里的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孩子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小提琴演奏。这一发现深深触动了张玉立,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教这些山里的孩子们拉小提琴,帮助他们通过音乐艺术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同年,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张玉立在路罗完小开办了第一个小提琴班。这个班级最初有24名学生,涵盖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年龄段。由于孩子们之前从未接触过小提琴,张玉立决定从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开始教起,从“do re mi”的音符教起,再到简谱和五线谱的解读。每当孩子们持琴姿势不正确时,他都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演示,亲自扶着他们的胳膊和手腕进行纠正。

“你们不懂、不会没关系,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教授你们小提琴演奏技能。”张玉立对孩子们说。当他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时,他更加坚定了义务支教的决心。他希望能通过这些努力,让孩子们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展示才艺,让音乐艺术成为他们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篇4

胡金林年轻时当过石料厂的厂长,那个时候村儿里穷,都是靠山吃山。随着生态修复的开展,胡金林也从“开山人”变身为 “守山人”。村子里的山位于响堂山东侧,山高坡陡,机械设备上不去,只能靠人力把树苗背上去。

胡金林与村民硬是靠着肩挑背驮,凿石开穴填土的原始方法,绿化了2000余亩荒山。

胡金林深知这片山林来之不易,下定决心守住这片绿色。他30多年如一日的巡山守山,每巡一次山要走20多里路,防火关键期每天至少要巡查三遍。

为了工作方便,他和妻子将家安在了山上。他说:“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会一直把山巡下去。”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篇5

峰峰矿区首批林业技术员

1947年6月出生的胡金林,是土生土长的寺后坡村人。

寺后坡村耕地少、荒山多,上世纪60年代,村里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的号召,专门成立了林业队。初中毕业后,胡金林成了林业队员,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

那时候,造林用的幼苗全靠林业队自己培育。冬天和初春,他们背上镢头、铁锹到山上刨坑。到了雨季,等雨一停,队员们便肩挑背扛将用容积袋培育好的树苗运上山,种在提前刨好的鱼鳞坑内。由于肯吃苦、脑子活,林业队派胡金林到邯郸学习树苗栽培和嫁接技术,去山西学习造林经验,靠着勤奋好学爱钻研,他成了峰峰矿区第一批林业技术员。

“当时村里主要种植枣树、苹果、油松、柏树以及连翘、柴胡等中药材,总共3000亩。这道沟的酸枣树全部嫁接成了口感更好的马玲枣,都是在老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寺后坡村党支部书记胡艳芳说,山上大面积种植的果树在生产队时期就产生了经济效益,壮大了集体经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着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荒山一点点变绿,胡金林对林业的热爱,也深深扎根在心里。

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篇6

陈奎,男,1952年5月生,河北唐山迁安市建昌营镇初级中学退休教师。2010年,退休后的陈奎自发组建民间文艺团队,自费购置服装、道具,创作移风易俗小品,累计下乡义演140余场,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

陈奎今年72岁,年轻时当过文艺兵、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与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8月,他从学校退休后,发现身边有许多热爱唱歌、跳舞的群众,这让他逐渐萌生了组建一支民间文艺团队的想法。于是,陈奎便与四位志同道合的老人成立了这支文艺团队。

团队成立之初,由于缺乏演出设备,陈奎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2万余元,购置了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队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他就邀请专业的老师,为队员们辅导声乐、舞蹈;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他就组织大家在村民活动广场排练演出……他还常常深夜进行剧本创作,力求为观众呈现最精彩的演出。

每逢节假日,陈奎便带领团队穿梭于各个村庄的文化广场,为群众带来免费的文艺表演。他们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精进作品质量,为周边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和艺术的享受。

23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