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

| 思恩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那么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供大家参考!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1)

阿本枝,男,彝族,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编导、国家二级演员。40多年来,阿本枝全身心投入挖掘、保护、传承“南涧跳菜”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了南涧跳菜的魅力。在他的努力下,南涧跳菜成功申遗,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阿本枝家庭曾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因为热爱 走上“跳菜”艺术之路

阿本枝出生于一个彝族民间艺人的家庭,从小就深受彝族打歌跳菜的熏陶。还不会走路的他,就被父亲背着去参加打歌活动,从那时起,跳菜文化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南涧跳菜只是农村宴席间助兴逗乐、调节气氛的一种上菜仪式,收入微薄,且一些舞蹈动作要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展现,想要学跳菜的阿本枝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是因为热爱,他背着家人出村跳、出县跳。

1991年,阿本枝不顾反对,为了艺术,带头剃光头在大理三月街表演跳菜。那时候,当地习俗只有父母去世儿子才剃光头。但正是因为阿本枝的这份坚持,南涧跳菜在大理三月街一炮而红;因为他的热爱,身为代课老师的他放弃了可以转正的机会,婉拒了高薪聘请,跟随老一辈艺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跳菜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追求技艺的精湛,从普通的农村彝族青年成为了南涧跳菜文化的传播者,他说:“跳菜已在我心里长成大树,‘挖’不走了!”

初心不改 致力非遗“跳菜”创新发展

40多年来,阿本枝致力于挖掘、传承和保护南涧跳菜这一民间艺术,他将南涧经典民族民间舞蹈“打歌”和“跳菜”艺术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了跳菜艺术的内涵,将南涧跳菜最早的“宴席跳菜”发展为“乡村跳菜”和“宾馆跳菜”,“舞台跳菜”发展为“广场跳菜”。

然而跳菜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职业跳菜演员收入低、“跳菜”缺乏技艺创新等原因,许多专业的演员纷纷自谋出路,阿本枝却没有退缩,每年选2个乡镇的艺人拉练,培养大批乡土人才,甚至放弃到国企、省州更高艺术平台就职的机会,一直致力于发展“南涧跳菜”。

有一年,南涧跳菜受邀参加云南民族村的活动,阿本枝自己出钱出场地,精选了30名演员在家里排练,妻女承担了所有后勤工作,比赛夺得了“太阳神鸟”银奖。他总说自己不会经营家庭,如今还没在县城买上房,但他爱才惜才。他通过经济帮、技艺传,带出专业人才400多人,义务培训艺人5000多人。专业跳菜队从最初的几支发展到200余支,共计2000余人。

退休不“褪色” 发挥余热传承“跳菜”文化

2022年8月,阿本枝退休后,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基层”活动,为同学们、基层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教授跳菜技艺,让更多人零距离感受南涧跳菜的独特魅力,让传统非遗文化薪火相传,人家问他费用,他总说:“文化传承不谈钱,只要给时间。”阿本枝还积极投身志愿宣讲行列,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讲,好多单位要派公车接,他都拒绝。受阿本枝的影响,全家都非常支持南涧跳菜艺术传承传播,小女婿更是和阿本枝一起,将传承跳菜作为事业来干,10岁的孙子也学会一些基本跳菜舞步,可以和爷爷同台表演。

62岁的阿本枝,依然致力于跳菜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阿本枝一样的文化工作者的坚持,“南涧跳菜”从山间田野跳向繁华都市,跳进艺术殿堂。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2)

高允旺,男,196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他用20年的坚守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扎根农村推广竹荪种植等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他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国科技志愿者典型、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3年3月1日,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他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科技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活动。3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高允旺科技助农的学雷锋事迹。

技术创新 产业提质又增效

早在2001年,高允旺就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半路出家”的他凭着一身闯劲和韧劲,一心扑在竹荪栽培技术研究上。扎根山区的高允旺经过多年摸索,研发出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创下亩均产干品100公斤的高产纪录,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此,他与竹荪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了远近闻名的竹荪“土专家”。2020年8月《一种食用菌种植遮阳棚搭建》获实用新型专利,他这位半路出道的“土专家”也成了拥有国内竹荪栽培核心技术的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顺昌竹荪种植产业逐步壮大,高峰时种植面积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竹荪生产基地和示范县。竹荪技术的创新突破,创响了顺昌竹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不仅大历镇成为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的发源地,福建省竹荪生产基地和示范镇,被市食用菌协会授予“竹荪之乡”称号,顺昌县也被授予“中国竹荪之乡”

技术服务 农户增收还致富

20余年专心一事,高允旺自嘲“没有牌友、没有酒友”。谈及收获,他无不自豪地说,“我的菇友多得数不过来。”面对来自各地上门咨询的农户,高允旺都热心接待、耐心指导。他开办“产销超市”会客室,提供技术、营销信息等服务;举办“竹荪论坛”、科特派“圆桌会议”,加强技术交流;利用圩日设立接待日,为农户答疑解惑……无论是村里的小卖铺,还是农户的家里,凡是能坐下来的地方,都成了他推广服务的主阵地。对菇农的服务,高允旺不单单只是放在“屋内”,一旦时间允许,他都亲自送技到田间地头,把菇棚作为试验室,与菇农成为朋友,通过技术指导不断总结提升自身技能,又将实用经验发表在菇棚里。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边远的老区苏区,他不仅带动顺昌本地农户致富,还辐射周边的邵武、浦城、将乐等县市。20多年来,他走遍5省23个县市的180多个村,累计推广近60万亩,辐射带动老区苏区7万多户种植,助农户增收5亿多元,带动贫困农户45户163人稳定脱贫,户均增收1.2万元,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成为农民交口称赞的“竹荪大王”。

技术嫁接 志愿服务不停歇

2011年,作为省级优秀志愿者,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7名营销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组成的全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且,他每年还不定期邀请市、县专家到田间地头坐诊,为合作社成员、协会会员及贫困户、残疾人等举办经营理念、品牌、食品安全、实用技术等科普知识培训,传播产销信息,指导各地农户种植、营销,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展销会、年货会及农村淘宝等各种销售渠道。现在,一顶草帽、一把喷枪、一身农用服是高允旺开展技术指导的标配。只要哪里需要他,他便往哪里去。他还与时俱进,借助慧农信、科特派生态竹荪科普群、抖音、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第一时间指导菇农种植技术,并不定期发布市场交易信息,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线上。高允旺表示,退休了也会继续扎根基层一线,发挥余热,当个“编外科特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助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争当服务“三农”的优秀生,助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3)

韦仲谋,男,1994年1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市人民医院医生。2023年9月,一名歹徒在荔浦市人民医院持刀行凶,“90后”医生韦仲谋临危不惧,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为保护同事,挺身而出,勇敢和歹徒展开搏斗,用血肉之躯挡住刀锋,避免了更多人遭受伤害,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身体挡刀 保护同事

2023年9月18日上午9点15分,荔浦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的护士站内一片忙碌。韦仲谋和同事黎建良正专注地讨论着病历,而身怀六甲的黄春梅护士则忙着为患者办理入出院手续。突然,一名二十多岁的黑衣男子闯入护士站,韦仲谋察觉到来者不善,迅速拨打了医院保卫室电话。就在他准备挂断电话的瞬间,这名男子突然从外衣下抽出一把菜刀,疯狂地向三人冲去。

黎建良医生被歹徒砍中颈部,伤势严重,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物。歹徒在砍伤黎建良后,又向韦仲谋的后脑砍了一刀,眼看就要向黄春梅砍去,韦仲谋眼疾手快,一边大喊“小心!快走!”,一边忍着剧痛向歹徒扑去,用身子挡住歹徒,黄春梅得以安全离开。

智取菜刀 快速逃生

歹徒手持菜刀,依旧疯狂挥舞,紧追着已经浑身是血的黎建良医生,径直冲进了护士值班室。韦仲谋不忍看到同事再次受伤,更不愿让更多的人陷入危险之中。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势,一边大声呼喊求援,一边追进护士值班室。在值班室内,歹徒的菜刀一次次挥向黎建良,黎建良的手臂上留下了多处触目惊心的伤口,几乎无法支撑。为了转移歹徒的注意力,韦仲谋迅速打开房门,示意黎建良趁机逃离。

值班室内只剩下韦仲谋和手持菜刀的歹徒。韦仲谋趁歹徒不备,猛地扑上去,紧紧抓住其持刀的手,两人陷入激烈搏斗。韦仲谋的伤口在不断流血,身为医生的他知道,如果继续僵持下去,失血过多的自己随时可能陷入昏迷。事不宜迟,韦仲谋强忍着因失血带来的眩晕剧痛,左手死死抓住歹徒持刀的手,右手用力砸向歹徒的脸,顺势夺过菜刀,随即快步转身跑出值班室,把门牢牢关上,歹徒迫于无奈跳楼逃离行凶现场。

良好家风 彰显本色

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后,韦仲谋被紧急送往手术室进行抢救。经医生诊断,他左侧面部和头部遭受了严重的刀伤,颅骨开放性骨折,两只手臂挫伤,背部右边出现裂伤,失血情况严重。得知消息后,韦仲谋的父母匆匆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被绷带层层包裹的儿子,父亲不禁哽咽着说:“我儿子是好样的,我为他的勇敢和坚强感到骄傲!”

韦仲谋的父亲透露,作为军人的后代,韦仲谋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经常向他讲述自己在部队的故事,教他擒拿格斗技巧,并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在这次的危急关头,韦仲谋能够挺身而出,保护同事的生命安全,这让父亲倍感自豪。

医者仁心,韦仲谋在生死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以英勇之举保护了同事的生命安全。他不仅具备医生的仁者之心,更有一颗侠义之心。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4)

霍庆有,男,汉族,1952年12月生,艺名古一张,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委员。其父霍玉堂是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的创始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霍庆有继承父志,利用近四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传承复苏杨柳青木版年画,斥资收集珍贵木版,并在传统年画艺术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设计创作新时代主题的年画以及文创产品。他的作品荣获省级、国家级各项大奖,被各地博物馆收藏。2022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年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

曾经的杨柳青地区“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本地有300多家年画作坊,3000多名手工艺人从事年画制作。然而,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曾一度濒临消亡。“一些珍贵雕版毁于战火或流失,年画版子当柴劈。”霍庆有作为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暗暗立下誓言:年画不能在我这里断了根!从20世纪80年代起,霍庆有利用工余时间,在他家仅七平方米的小西厢房的一排“画门子”前,一站就是十七年。三年练勾线,五年练刻版,其余时间全部花在印、绘、裱上。长期的苦心钻研下,霍庆有终于掌握了杨柳青年画的全套制作工序和技术。2007年,成功入选了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为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霍庆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义务到本地中小学校讲授年画文化知识,还远到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全国各地去讲学,成为多所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身体力行传播年画艺术,让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后继有人。

“为寻一块木版,差点丢了性命”

木版是杨柳青年画的基石,也是一本民间“百科全书”,中国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道德理念,都有所体现。“抢救”木版,成为霍庆有几十年来的重要工作。为搜集散落各地的古版、画稿,他耗费十几万资金,奔波全国各地甚至远赴国外。每到一处,都会去文物市场逛逛,遇到有价值的年画古版就买下来。经过多年的走村串巷、异地求访,霍庆有手中的年画古版和旧时年画也渐渐多了起来。面对珍贵的古版,霍庆有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在霍庆有的家庭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刻画赵州桥的清代木版,这块古版双面雕刻,纹样精美,很有研究价值。曾经在四处奔波寻找这块版的过程中,着急之下突发心梗,经历了2次手术才转危为安。霍庆有出院后,发现儿子霍树林已经从陕西辗转购得这块版。还没等身体痊愈,他就一头扎进木版的复绘工作中。由于版糟烂过于严重,霍庆有遍查资料用了半年时间才将其恢复。如今,霍庆有已收藏有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年画木版上百块。

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

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为了让传统年画文化适应时代发展,40余年间坚持守正创新,创作了上百幅新年画版样,在延续了经典风格的基础上,设计纪念奥运会、世博会等反映和谐盛世的新版面,如《盛世中国梦》《繁荣昌盛》等,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同时,他鼓励儿子霍树林尝试将年画元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如设计年画礼盒、年画主题宫灯、红包、扑克等,让年画从墙上‘走下来’,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

霍庆有与一众年画艺人的坚守,让经历600年风雨洗礼的杨柳青年画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5)

李振江,男,汉族,193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陡沟庄村村民,陡沟庄烈士陵园义务守陵员。21年来,这位九旬老人每天早晨5点前到陵园清理杂草和道路,用坏的工具就有几百套;注重传承红色基因,耐心为人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讲解红色故事1000余次;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陪伴革命烈士的初心和诺言,7000多个日日夜夜,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长眠于此的18位抗日英烈忠魂。先后被评为“山东好人”“临沂好人”。

红色血液染初心

1944年,李振江刚刚10岁,这年的腊月初八异常地寒冷,村民心里惶恐不安,因敌伪军荣子恒率领1000余人进驻了陡沟庄,搅得村内不得安生。

八路军鲁南军区5团利用敌人在陡沟庄落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发动进攻,经过一天的激战,陡沟庄战役大获全胜,毙伤敌伪军300余人,但我军亦有18位战士壮烈牺牲,村民含泪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陡沟庄村。

陡沟庄这场战斗,对于李振江来说,是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他目睹了战斗的惨烈,第一次看见先烈们如何用鲜血染红了村庄。当时虽然年纪尚小,但李振江被战士们的精神深深鼓舞,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他们的熏陶下,李振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人民军队……望着硝烟依然尚未散尽的战场和烈士们的坟茔,年幼的李振江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能为烈士们做点什么就成了他的心事。

2003年,已经69岁高龄的李振江依然记挂着烈士们,他向村里申请,想践行陪伴革命烈士、传承红色基因的初心和诺言。就这样,他成了陡沟庄烈士陵园的一名义务守陵员。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历史见证者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守护着18名牺牲的烈士。

为了维护陵园环境,李振江老人日复一日地在陵园里忙碌着,或是拿起扫帚一遍遍仔细地清扫掉落的松针和浮土,或是拿着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墓碑。逢年过节时,老人会到每个墓碑前祭奠烈士,给他们讲述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讲述现在的幸福生活,告诉烈士们在他们当年的守护下,这片土地欣欣向荣、越来越好。

风霜雨雪,日月轮回,整整21年的时间,李振江老人陪着烈士们度过了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怀着对烈士的敬仰,在这孤寂肃穆的陵园里,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长眠于此的18位英烈忠魂。

薪火相传永相随

“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他们,这些烈士是为了我们而牺牲的。”这是李振江对学生们经常嘱咐的一句话。在守护陵园的21年间,李振江讲述红色故事1000余次,告诉学生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英雄,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学生们说:“每次来陵园,看到李爷爷迈着蹒跚的步伐讲解英烈事迹,我们内心总会泛起酸楚和敬仰之情,也更加激发了我们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的信心和决心。”

李振江不仅对青少年革命教育上一丝不苟,在对自己的子女教育上更是严苛。为将革命精神永续传承,他先后把两个儿子送入了部队,他们谨遵父亲的教诲,秉承革命先烈的战斗精神,认真训练、积极工作,先后获得多项表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每说起此事,李振江眼里就闪烁着亮眼的光芒,在他看来,成为那个自己崇拜的人,是自己传承烈士精神的最好方式。

如今,烈士陵园内草木郁郁葱葱,红旗迎风飘扬,烈士纪念碑默然伫立,不知名的小花在墓碑脚下开得正紧,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陵园内缓慢而又坚定地走着、看着、追忆着。他知道,这段红色岁月里孕育出的精神和烈士们所为之献身的信仰得到了传承,而这正是对烈士们最好的宽慰。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6)

施建忠,1968年8月出生,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小日村人,南日罗盘小学教师。郭丽蓉,1975年6月出生,南日罗盘小学教师。东罗盘岛位于福建莆田南日主岛北部12公里,形状像一圆盘,因此得名。岛上有一所南日镇罗盘小学,施建忠和郭丽蓉是如今仅有的两名老师,他们是同事,也是夫妻。他们始终以“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30多年以来,面对如今仅剩的6名学生,他们依然尽心尽力,成为海岛娃的一盏明灯,为学生的未来“摆渡”,改变了一批又一批海岛娃的人生。

施建忠、郭丽蓉曾获评“福建好人”,入选2023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孤岛条件很艰苦 夫妇俩从没离开

在莆田市南日岛的东北方向,散落着18个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礁,唤作“十八列岛”。隶属秀屿区南日镇的罗盘村,由其中的西罗盘岛和东罗盘岛组成。罗盘岛,是莆田最为偏远的小岛。罗盘岛居住有900多人,是个少数民族建制村。许多人都外出捕鱼或者养殖,在镇上或者城里购房置业,但是一些孩子仍留在岛上就学。罗盘小学建于1966年,是岛上唯一的学校。

“35年前的罗盘小学条件很艰苦,煤炉烧饭,烛光照明,干粮充饥,海风做伴。”1988年,施建忠师范毕业后,就来到罗盘小学。当时岛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艘小舢板,生活上的柴米油盐,要划小舢板一个多小时到大岛上购买。后来通了水电,但只要海风稍大些,岛上就会断电。夜幕中,全靠蜡烛、煤油灯撑起昏黄如豆的一点光,备课、批改作业。

由于罗盘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这里的学校留不住老师。在二十五年时间里,学校先后来了30多名老师,但都相继调走或辞职不干了,呆得最短的仅15天。可施建忠说:“我也是海岛长大的,更懂得知识对海岛孩子的重要性,因此我坚守下来,让孩子们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为将来走出这个海岛,插上知识的翅膀。”

后来,施建忠在岛上遇到了开朗伶俐、同样热爱教书的郭丽蓉,二人结为夫妇,以校为家。“说好相守一生,如今这前半生,已经悉数献给了海岛教育。”施建忠说道。

生活孤单就“自我充电” 他们不想耽误孩子的成长

“即使是现在,生活用品和物产丰富了,但是罗盘岛上依然很难买到新鲜的猪肉。”施建忠说,最难熬的还是工作之余的单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又没有任何娱乐场所和设施。但是他说:“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不会孤单。”

施建忠夫妇的精神力量来自原来的老校长魏亚建,他是全国师德楷模,也曾在罗盘小学度过最艰难的20多年,但他始终乐观,爱校如爱家,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

施建忠夫妇接过担子,一晃就是十来年。他认为,生活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精神孤单,知识匮乏,跟不上时代,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和成长。

于是夫妇俩晚饭散步后,就开始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补课方案,有的放矢地精心指导,从而有力促使教学质量直线上升。

罗盘小学因为长期师资紧缺,教学条件落后,致使学生基础薄弱,一时难以跟上进度。“要教书育人,自己要品行端正,知识丰富,才能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施建忠说。

这些年,施建忠从不放弃“进修”的机会,他根据学生查缺补漏的方案,带着问题出岛,通过探讨交流,再带回理解与心得。每到假期,都是他“自我充电”的时间,除了在网上参加继续教育,他还常常自己查找名师精品课程聆听学习,掌握新理念,钻研新教法。

妻子郭丽蓉为了让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观摩名师教学,硬把自己从数学老师变成了语文老师。最近几年,罗盘村小学通了网,郭丽蓉开始凭着自己的高中英语基础,结合网络电视来教学生英语。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郭丽蓉还经常带孩子们转呼啦圈、跳踢脚舞,在网上学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教孩子们一起做。

“我要做一株岩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树,用一抹绿为海岛教育添一点彩。”郭丽蓉老师说道。

“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们都会一直教下去”

最近几年,在省、市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持及外来单位的帮扶下,罗盘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瓦片平房早已换上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破败的课桌黑板也变成了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还有功能齐全的图书室、乒乓球室、电脑室、美术室等。

夫妇俩教过的400多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的有40多人,其中5人考上了重点本科大学,学生们经常回岛看望他们,让他们过得更加充实而自在,师生情谊也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增添了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大大改善。施建忠夫妇更希望留下来,希望让渔家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个美好的起点。

2023年秋季开学,学校仅剩2名三年级学生、2名四年级学生和2名五年级学生。“只要这所学校还在,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们都会一直教下去。”在坚守海岛这一点上,夫妇二人的想法从未改变。

最新2024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事迹(精选篇7)

事迹:肖仕芬,女,1951年9月生,小学文化,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古塘村3组村民。

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后,她照料因大脑先天性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叔子,22年形影不离,无微不至。在很多人眼里,肖仕芬是小叔子的嫂子,但更像母亲,用善良和责任诠释“长嫂如母”的大爱亲情。

2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