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

| 思恩

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么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供大家参考!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

张慧芳,女,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统计系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她始终秉持敬业奉献是职责、孝老爱亲是本分的信条,32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姑子、得了癔症和轻度脑梗的婆婆以及生病的公公,以实际行动诠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曾获“陕西好人”“西安好人”等荣誉。

义无反顾为家人撑起晴天

张慧芳婆婆家有一儿三女,她爱人王晔是大儿子,小姑子患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1989年婆婆生病打链霉素过敏,险些危及生命,张慧芳挺着大肚子照顾婆婆和家里大小事。1990年儿子出生后,她一边养育年幼的儿子,一边照顾患有重疾且精神上有癔症的公婆,还把上初中的小姑子接到身边读书。

1992年,小姑子突发脑脓肿做了开颅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因为伤了神经,右手、左腿失去知觉,伴有癫痫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医生诊断小姑子只能活到二十三、四岁。对于时刻和病魔赛跑的小姑子,张慧芳夫妻精心呵护,买制氧机、营养品、常规药……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虽然多病,但幸福生活至今。如今年近50岁的小姑子常对人说:“感谢哥哥嫂子的照顾,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善意谎言”让家人安享生活

张慧芳婆婆患有帕金森、轻度脑梗且精神上有抑郁,负面情绪较多:房子小了说像鸟窝,房子大了说打扫卫生太累;接来西安住,说房子不能出租等于两头花钱。为了给公婆减压,张慧芳时常哄骗他们,一是“骗”说房子很多住不完,二是“哄”说家里钱多得花不完,让他们安心生活。

2016年,张慧芳爱人的二妹及其18岁的儿子发生严重车祸,性命垂危。张慧芳夫妻二人一边筹钱抓紧治疗,一边精心看护。经过40多天的抢救,二妹左眼失明,外甥留下后遗症,在后续漫长而煎熬的治疗过程中,他们对上隐瞒父母,对下不告诉上学的儿子,不仅默默承受,还在老人面前强颜欢笑。2020年底二妹因癌症病故,张慧芳夫妻二人承受的精神压力、隐瞒老人的痛苦无以言表。

接济“威胁”让家人衣食无忧

公婆生病以后,家庭日常开销就由张慧芳夫妻全部承担了,从最初的一年半载几百,到现在的每月上千。老人习惯节俭,日常肉蛋奶和水果都不常买,张慧芳就买好给他们送过去,以保证他们基本的营养;公婆每年至少打两次(每次10天)缓解脑梗的针,他们总是怕花钱推迟不打,并以各种理由节省,张慧芳就直接“先斩后奏”,交了打针的钱让老人去打,同时“威胁”说:每个月给的生活费如果不花完,下个月就会减少。这样的“威胁”还很奏效。

张慧芳34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中国好师娘”。她温良恭俭、孝悌为本,用爱心温暖亲人,以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孝老爱亲的含义,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又伟大的赞歌。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

胡华杰,男,1978年8月出生,籍贯浙江永康,浙江省永康市华杰电器服务中心负责人。2004年,胡华杰开了一家电器维修服务部,开业后,常有老人拿着小家电来维修。胡华杰发现老人们拿来维修的小家电很多都只是小故障,自己花点时间就能修好。

于是胡华杰给自己的维修部定了一条店规:“凡是老年人来维修小家电,只要不换配件一律免收维修服务费”。20年来,胡华杰默默坚守“店规”,免费为附近居民和老人们维修小家电上万件。自2010年开始,胡华杰每年开展免费维修小家电活动和重阳节暖心服务活动,还常去偏远山区开展志愿服务。获评浙江好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

杨桢桂,男,1963年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衡阳市南岳区分公司邮递员。

他是分公司里唯一跑山区的邮递员,服务南岳镇周边5个村的上万名群众,从事邮件投递17年,从步班邮路到单车邮路,再到摩托邮路,他每天投递行程近100公里,累计送件数十万份,从未发生过遗失物品和用户投诉,人们称他为山里人的“云端信使”。杨桢桂荣获“湖南好人”、湖南省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4

李雪松,男,1982年7月生,重庆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作为一名双师型高技能人才,李雪松掌握着高精度箱体类零件、高精度螺旋宽槽的数控加工和数控编程、多项特种主产品关键零部件的核心加工技术,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更是高达99%以上。2015年“李雪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他带领成员累计实施工艺攻关500余项,节创价值近800万元,培养“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15名。其先后荣获“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好人”等称号。

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9%

李雪松人如其名,进入长安望江集团成为“兵器人”22年来,他像挺拔的雪松一样深深扎根在基层工作一线。勤奋好学的他,逐渐从学徒走上技术岗位“C位”,一人操作某卧式加工中心和立式加工中心两台数控设备,先后攻克人字形曲线槽、高精度螺旋宽槽、高精度同轴孔等数控加工技术难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某军工产品的传动箱体加工要求极其严苛,要在相当于头发丝1/20的刻度上“精雕细刻”。

面对如此艰难的任务,很多人打起退堂鼓来,但李雪松选择了迎难而上,凭借多年磨练的技艺,以及善于思考的特性,摸索出该类零件的加工技巧,即根据加工精度变化,建立动态数据库,以设备与批量加工的零件为关联对象,使零件材料、刀具、切削参数之间实现完美匹配,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高达99%以上。

正是凭借工作中创造的一项又一项技术成果,李雪松获得了重庆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和公司技术革新奖,填补了行业的技术空白。

带队奋战百天按期交付

在李雪松身上,有着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不服输”的个性尽显无遗。在整个长安望江集团,他是人尽皆知的“工作狂”,每周工作6天,每天超过12小时是常态,每当有人善意提醒李雪松要劳逸结合,这位憨厚的80后总是笑着回应道:“相比驻守边疆的人民子弟兵来说,我加的这点班算不上什么。”

为了确保阅兵产品顺利交付,李雪松作为“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班组带头人,带领工友连续奋战100天,他每天早上8点工作,直到深夜11点,吃饭都在机床旁解决,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产品最终按期高标准交付。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长安望江集团生产的特种装备威武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那一刻,自豪感在李雪松心中油然而生,这是继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以来,长安望江人制造的又一款明星产品亮相天安门广场。

“传帮带”培育新时代技术能手

长久以来的以身作则,让李雪松成为望江集团新时代工人的标杆。为了做好“传帮带”,2015年,身为重庆市劳模的他,在公司党组织帮助下,成立“李雪松劳模创新工作室”,一边培养新时代技术能手,一边带队攻坚技术。

9年来,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领域,李雪松开设UG软件编程高级班、CIMCO Edit仿真软件建模培训等,着力培养双师型技能领军人才,共为公司培养“三师”人才及技能带头人10人,公司级劳动模范5人,技能等级提升86人,多名员工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兵器装备“青年标兵”、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在技术攻关方面,李雪松带领团队围绕核心技术问题以及国外的技术封锁难题,展开“揭榜攻关”,9年来累计实施工艺改进、工艺攻关、质量攻关等500余项,节创价值近800万元,在数控机床五轴联动加工、快进给刀杆应用、高速运动件柔性化智能制造单元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其中,两项质量攻关被评为2021年度兵器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等奖,8项获得专利授权。

2022年7月,“李雪松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2022年重庆市国防邮电工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达标工作室,次年又被重庆市总工会评为重庆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

“走进军工门就是军工人,我深爱着这份平凡而神圣的工作。”李雪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22年的砥砺前行练就看家本领的同时,也用不断地身体力行感染着身边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5

王晓燕,女,中共党员,1973年3月生,上海市杨浦区延吉幼儿园校长、教师。

她奉献幼教事业30年,将母亲般的爱与教育者的爱融汇在一起,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学生们也纷纷走上幼教岗位,传承桃李芬芳。她的爱没有地域、岗位之别,带领优质师资奔赴遵义、道真等贫困地区和农村帮困带教,输送四批师资到云南丽江带教帮扶;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指导,先后主持完成了全国、市级等多个重要课题项目。王晓燕曾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6

冉存英,女,1969年6月生,民革党员,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校长。2003年,为了帮助和自己儿子一样的孤独症儿童重获新生,她创办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后将学校转为公益性、非营利性民营机构。

21年办学路博爱无疆,她把全国20多个省市3000多名孤独症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无私付出,帮助几百名孩子成功康复重回校园。她刻苦学习,成为全国孤独症、智力障碍学科带头人,其事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新华网、中新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曾获“荆楚楷模”“湖北好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7

沈晓辉,男,汉族,1968年9月生,中共党员,伊犁州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

沈晓辉不满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落下二级肢体残疾。但面对困难,他没有自暴自弃,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又顺利步入热爱的工作岗位。他不仅是伊犁气象事业的科研带头人,同时也是位助人为乐的公益达人。他通过自学,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建立了伊犁州残疾人心理咨询室、“伊犁残障人之家”微信群,免费提供心理疏导、政策宣讲等服务,为残障人士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他担任伊宁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20年来,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文化交流、康复训练、心理健康讲座等多项活动,用心用情服务1.2万名残疾人。

沈晓辉被新疆气象局评为首届道德模范,荣获伊犁州直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第四届最美伊宁人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8

赵来发,男,1949年2月生,中共党员,千阳县南寨镇三合村村民。他双腿残疾,坐着轮椅风雨无阻照料果园,只为还清当年儿子治病时大家慷慨解囊欠下的“人情账”。他是担当作为的村支书、诚信经营的种植户、有债必还的好邻居。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回报乡里,他是产业致富的“先行者”

上个世纪80、90年代,赵来发带着建设乡村的拳拳初心和乡亲们的殷殷重托,被推举担任村支书。上任后,他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带头学知识、筹资金、引技术,参照洛川苹果种植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苹果发展的“千阳模式”。自家种植初见收益,他本着先富必须带动后富的自觉性,毫不吝啬传授种植“秘笈”,自掏腰包分享买来的苗种给有意搞苹果种植的人,三合村的苹果产业在他的带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群众的口袋也慢慢鼓起来。好日子也要体现在乡村风貌上,他带领村委班子主动作为,修路扩渠、通水架灯,让三合村成为当年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省市媒体纷纷报道这位党员先锋、劳动模范、致富行家。

艰苦经营,他是还清欠款的“守信者”

2003年,赵来发的儿子赵利科不幸患淋巴癌,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重击了他的小康家庭,一月光化疗费用就要近1万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花光积蓄、变卖家产也只是抔土巨壑,左邻右舍听闻他家的事情急在心里,自发凑钱帮助赵利科,一些常年与赵来发有生意往来的人也主动联系并借钱给他,一方有难八方援,大家信任他的人品,同情他的遭遇,来自各家各户共计五十多万元的积蓄慷慨借给了赵来发。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赵来发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残疾。他顽强拼搏,自嘲是当代“过雪山”的共产党员,坐在轮椅上依然悉心照料着儿子,在轮椅上完成果品修剪、套袋...有人劝他量力而行放弃果园,但他说:“三合村的苹果是我先种起来的,这个果园曾给乡亲们加油打气立标杆,因为苹果务得好大家才信任我,那五十多万的‘人情债’重千斤,我得做一个有始有终,欠钱还债的守信人。”尽管如此努力,2008年,而知赵利科因病治无效仍遗憾离世,赵来法继续为还清债务辛勤劳作。

2010年,厄运再次降临,赵来发在去往果园的路上又发生车祸,这个家庭接二连三的意外遭遇让听者落泪、闻者伤心。当初靠种苹果发家、分别曾给赵来发借款几千几百元的亲朋好友都动了恻隐之心,纷纷表示让他照顾好自己,借款可以一笔勾销。赵来发自己却不愿意“抵赖”,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健全的身躯,却不能没有守信崇正的气魄。冬去春来,他的轮椅又在果园里压出了车轴,在艰苦卓绝的辛勤劳作下,他省吃俭用,风里来雨里去,用十多年时间,几千几百地还清了所有债务。赵来发自强自励、诚信还债的感人事迹被口口相传。

风雨路无阻,此生多艰辛。尽管上天让他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为人之本,守信之心。他身虽残,但志仍坚,上天割舍了他的小爱,却不断彰显着他心中的大义,直到现在,他还说:“虽然别人看我日子苦,但能还清债务,能吃到家门口的红苹果,我觉得日子就是甜的。如果仗着自己的苦难不还钱,就是给别人的日子添苦头,就对不起别人的帮助和信任,更对不起胸前的那枚党徽。”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9

姜红升,男,1967年4月出生,籍贯浙江衢州,浙江省宁波市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社长。姜红升怀揣“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爱,创办书画国际交流社。

他创新教学方法,让172个国家2万余名外籍人士爱上中国画;他的“红牡丹国际云课堂”已在10余国开设,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他将国际课堂搬到乡村,组织220余场次外籍人士参与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1万余名外籍人士转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志愿者。曾获评浙江好人、宁波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0

张超,男,1989年10月生,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负责人;张芯语,女,1991年10月生,重庆市江津区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站工作人员。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开展蛾类昆虫调查,采集蛾类标本1000余件,为260余种蛾类昆虫找到“身份证”,发现“四面山狄苔蛾”等5个新物种,并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刊发,他们的发现为蛾属物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等提供重要资料。夫妻俩曾获评“重庆好人”称号。

热爱,夫妻为虫入林“来对地方”

初夏,四面山里的蛾类也多了起来。天色暗下来,山林深处,一盏灯亮起,四周展开白布,不时有飞蛾到来,停留在幕布上。这是张超在夜幕下进行飞蛾的灯诱采集。蛾类具有趋光性,灯诱须在夜深时空旷的林间开展。

张超蹲在幕布旁,仔细观察着各种飞蛾翅面的斑纹,和微微颤动的触角,不时有飞蛾落在他的脸上,还有昆虫爬上裤腿。张超说,进山寻虫,夏季除了全副武装拴紧袖口、裤腿,还要抽纸捏团塞好耳朵,防止昆虫进入;冬季,在山里待上一会儿就冻得慌,即使穿着厚衣服裹上棉被,身体也捂不暖和。但是那些越冬的小虫不常见,“这么冷,虫虫们都要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进山呢”。

作为一名东北人,张超出生在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但却从小对“昆虫世界”无比热爱。2017年张芯语、张超二人因虫结缘,受张超喜爱昆虫的影响,张芯语读研时也选择了昆虫分类学方向。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们放弃了大公司高薪聘请和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来到四面山工作。初到单位,二人就被安排到山里的森林管护点驻点锻炼。

张芯语是过敏体质,才进山时,水土不服,沾到飞蛾鳞粉,皮肤常起疹子、红肿,张超很是心疼。张芯语宽慰他,这是与昆虫难得的“亲密接触”,能看到林间、草丛中各种见过或没见过的昆虫,“我觉得来对地方了”。

执着,探寻发现天蛾科新物种

四面山距离重庆中心城区近140公里,海拔1700多米,山高路险,人烟稀少。为了进行蛾类调查,张超夫妻俩曾80多次深夜进入高山密林。夏季采集,丛林深处更多的是蛇蚊鼠蚁,一个晚上两人身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包”。对于这种“危险重重”的事,张超夫妻表示,这是常态,习惯了。2019年3月3日,山里飘着小雨,气温不到5℃。他们夫妻又一次进山。“这只天蛾感觉有点不一样。”在灯诱幕布前蹲守两个多小时后,一只翅面赭黄色的飞蛾引起了张芯语的注意,张超也赶紧凑上前观察。

“看体型、翅面等特征,肯定是天蛾科,但跟以前发现的有些不同。”长期研究,练就了张超识别昆虫的“火眼金睛”。大多数昆虫,他扫一眼就能大概确定其科属。会不会是新物种?回到办公室,张超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云南大学蛾类学者许振邦,交流讨论后,他们一致认为,这很可能是此前未曾描述过的种类。

由于当天采集的3只天蛾翅面有磨损,难以鉴定,要想获得更多特征、数据,还得再进山。蹲守了两个寒冬后,2021年2月,他们终于再次发现了这种天蛾。经过对形态对比和分析DNA,最终确定为天蛾科新物种。2023年3月,新物种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上刊发,张超为感谢妻子陪伴和支持,以妻子名字命名并描述的这个飞蛾新种“芯语红鹰天蛾”。

发现,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

张超夫妻曾看见一个小孩子满心欢喜把捡到的飞蛾拿给婆婆看,婆婆一把丢开小蛾子,训斥道,“这个翅膀上的粉有毒,莫乱摸”。对此,张超夫妻感触颇深,很多人对蛾虫并不了解,“其实,能够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及其生活习性,能帮我们更好地和环境相处”。

张超说,他们从事野外调查、标本采集等工作,能进一步厘清各个物种的分布范围、生境状况,归根结底是为更科学保护。从山里采集到的标本,从拳头大小到以毫米计,张超都带回办公室。单位专门为他购置了干燥柜存放标本,每件标本的标签中,都详细记录着日期、采集地、采集人。这些也为后期开展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截至2024年4月,张超夫妻共采集蛾类标本1000余件,为260余种蛾类昆虫找到了“身份证”,相继发现了“四面山狄苔蛾”“四面山条刺蛾”“芯语红鹰天蛾”“平直带夜蛾”“芯语咖苔蛾”5个蛾类新物种。目前,江津区正在以夫妻俩为主力,打造青少年校外行走的思政科普路线。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1

张灿红,女,1956年10月生,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居民。

张灿红为了全身心陪伴、教育患有孤独症的儿子,放弃心爱的工作,30多年不离不弃,从穿衣、洗澡、关门、接电话等细节做起,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教会儿子生活自理,还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孤独症患儿的功能性生活化教育方式。她还自费创办“彩虹妈妈工作室”,20多年累计抚慰3000颗心灵,让孤独症孩子和家庭重拾信心和勇气。张灿红家庭曾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等,她个人曾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2

吴贵平,男,1974年4月生,中共党员,松滋公益助学社党支部书记;吴丽丽,女,1975年9月生,松滋公益助学社社长。他们是扶弱济困的伉俪天使,坚持公益助学11年。

开设荆州首家助学网站“荆州阳光助学网”,创办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松滋公益助学社”,搭建起“圆上学梦、暖孤独心、助困境人”的公益生态圈。夫妻小善大爱,个人捐赠助学善款共计73万余元,定向支助12名贫困学子十余年,走访慰问贫困学生家庭2800余户,足迹遍布松滋大地。曾获全国五好家庭、荆楚楷模、荆楚最美家庭、湖北省最美妇联人、第三届荆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3

阿肯拜克·马哈,男,哈萨克族,1980年3月生,中共党员,哈密市巴里坤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联户长。

作为村里的联户长,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阿肯拜克·马哈都会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遇到居民之间发生矛盾的,也会第一时间协调解决。2024年2月16日至18日,哈密市出现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寒潮天气,致使500辆车、1000多名司乘人员滞留在下涝坝乡高速公路服务区。阿肯拜克·马哈了解情况后,主动参与救援工作。他第一时间开车来到乡政府,把滞留旅客张健一家人在内的7名乘客接到自己家,他像接待亲戚一样准备了各种美食招待客人。得知张健的孩子没有了奶粉,阿肯拜克·马哈和儿子四处寻找,终于找来了3袋奶粉,让张健十分感动。张健出发前和阿肯拜克·马哈互相添加微信,留下手机号码,结为了亲戚。

阿肯拜克·马哈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就像兄弟姐妹,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是必须的,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会第一个去帮忙。”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4

舒兰香,女,汉族,1967年生,柞水县瓦房口镇磨沟村一组村民。1992年,舒兰香与丈夫操时安结婚。婚后,丈夫出门务工,舒兰香不仅要孝顺公婆,还要照顾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的小叔子操时武。32年来,舒兰香每天为操时武喂饭喂药,按摩翻身。2020年她被确诊为尿毒症,至今一直在透析治疗,但她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家人,从无半点怨言。曾获“商洛好人”“陕西好人”等荣誉。

长嫂如母,照顾瘫痪小叔子32载

舒兰香今年57岁,1992年嫁到瓦房口镇磨沟村村民操时安家,成为一名山沟沟里的媳妇。当时的操家一贫如洗,缺吃少穿,家里还有一个因意外受伤造成了高位截瘫,未成家的小叔子操时武。此外,丈夫的父母也体弱多病,经常患病住院。面对老弱病残、穷困潦倒的家境,她没有怨天尤人,始终不离不弃,毅然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照顾老人和小叔子的重任。

“时武,今天天气好,我们出去晒会太阳。”“我推你出去看看咱家种的庄稼,看看咱的西红柿、豆角、玉米”这是舒兰香照顾小叔子贴心的话语,时常推着操时武在大门口晒晒太阳已经成为舒兰香的必修课。躺在病榻上的操时武每每因为大嫂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感动得泪流满面。最初几年,因为缺乏经验,操时武身上长了褥疮,腿部肌肉也出现了萎缩,这种情况让嫂子舒兰香很是自责,于是她开始自学护理知识,因为识字甚少,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她就四处请教、找村医、寻邻居、问老人。随着反复的尝试和经验的积累,她也越来越熟练,每天除了按时给操时武喂饭、喂药、擦洗、翻身外,一有时间就给他按摩和做辅助锻炼,怕他孤单,舒兰香还时常给他讲讲村里村外的一些趣事。三十年如一日,她从未间断过,村里村外都知道磨沟有个“兰香嫂子”。

孝顺儿媳,让患病公公安享晚年

为人母、为人妻的她从不因家中各种琐事而退缩,总是迎难而上,扛起家中的半边天。舒兰香的公公操和祥也已90岁有余,身体大不如从前,照顾公公生活起居的责任也落到了舒兰香的身上,无论是为公公理发、剪指甲,还是吃饭、喂药、洗漱、端茶送水,她都亲力亲为。加之琐碎的家务事,舒兰香每天要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12点多。“自从兰香嫁到我们家,照顾我,照顾时武,照顾孩子,对我们家里帮助很大,我打心底里高兴,打心底里感谢她。”老人眼含泪花地说道。

岁岁年年,精心侍奉,她曾乌黑的青丝间已出现了白发,对于任何人而言,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但舒兰香没有,也从未有过半点怨言,毅然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用一片孝心为这个特殊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一个山里媳妇,把困顿的日子过出一种稳稳的幸福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情怀。

贤惠妻子,面对困境无怨无悔

坚强好胜的舒兰香,面对困难从未退缩,面对病魔也没有恐惧。早在前几年,舒兰香就时常感觉身体不适,但她为了照顾一家老小,节省开支而一拖再拖不愿医院,直到2020年,身体已经难以支撑的她终于同意去医院检查,经西安交大一附院检查确诊为尿毒症,自此开始了透析治疗,即使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舒兰香依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着老人和小叔子,从无半点怨言。

每当有人问她苦不苦时,她总是说:“我也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什么苦都能吃,我丈夫心里头肯定也很苦,所以我要帮他,把家里照顾好,让我们这个家其乐融融。”当有人替她感到不值的时候,她也是笑着说:“到了这个家,这么多年的付出使得我们这个家变化很大,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只要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我的付出就值得。”

就是这样一个积极乐观,没有被生活打败的普通家庭妇女,用悉心、孝心、慈心无怨无悔地为这个家庭默默地付出着和努力着,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充满了温馨、笑容、满足和幸福,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着“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尽管她并没有把“孝老爱亲”挂在嘴边,但她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5

蒋裕燕,女,2004年11月出生,共青团员,浙江绍兴人,居住在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银桥路239号银海豪庭,是一名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队员及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在儿时不幸失去右臂和右腿,但她身残志坚,与游泳结缘后,她把游泳作为想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去为国争光。

在进入国家队后,蒋裕燕通过大量不间断的练习,获得了一块又一块沉甸甸的奖牌,这是她努力拼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的诠释。在2023年10月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游泳项目上,这位被誉为“折翼飞鱼”中国姑娘独揽7金,并担任亚残运会闭幕式中国队旗手。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6

龙运跃,男,197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养护职工。

龙运跃扎根大山深处,甘做“铺路石”,从事一线养护工作34年,以实际行动诠释“甘为路石,敢担大任”的湘路精神。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养路工”、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好人”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7

,男,1990年2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潼南区卧佛镇卧佛社区党委副书记。工作6年来,为社区居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与沈文青等5位高龄、困难老人结对,为他们提供照顾起居、排查安全隐患、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坚持对社区其他独居老人开展“半月一探访”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进行困难帮扶。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洪水肆虐逆行保障群众安全

2023年7月27日至28日,潼南遭受暴雨侵袭,19个镇街35个雨量站普降暴雨到大暴雨,瞬时强度突破历史极值。所在的卧佛社区颜方市场由于地势低洼,被确定为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地带。洪水即将来临,群众转移迫在眉睫。27日深夜11时许,在独居老人家中,脱下自己的雨衣,往老人身上一裹,背起老人就往外面跑。跟他一起的干部也提着老人舍不得的“家当”紧随其后。

由于他们的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半个多小时,他们所负责的区域一共200余户居民被成功转移。随后,和镇村干部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其他区域的勘察工作,确保没有遗漏家中的人员。

次日上午11时,回家给家人报平安,没想到,家中的物品也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所剩无几。非常内疚,想多安慰一下家人,这时社区电话打来了,告知他场镇清淤需要人手。来不及多想,又与村干部一起投入到了清淤工作中。

在此次洪灾中,卧佛镇16个村社13000余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受洪水漫延、倒灌和山洪改道的影响,3/4以上场镇面积被淹,最深处约5米。正是有了像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镇村干部,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等工作才能够有序进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矛盾纠纷调解护好一方和谐

“王书记,你快过去看看,楼上楼下吵得不可开交。”某天下午,一位居民跑到卧佛社区对说。随后,一边向居民了解情况一边往事发点跑去。原来,居民黄某家中主卧厕所傍晚因为堵塞导致下水道反水,睡了一夜的黄某醒来才发现,主卧已经被水泡了一整夜。

由于浸泡时间过长,地板上的水已经渗到了楼下,导致楼下住户王某的主卧楼顶被浸湿,滴下的水还将床铺打湿。气愤的王某找到黄某,指责黄某的同时要求其赔偿,因为赔偿问题两人没有商量出结果便开始吵了起来。

“都是一个社区的人,还是邻里,什么事都有解决办法,有什么好吵的。”和社区干部将两人分开,严肃地对两人说,造成漏水肯定是主责,赔偿问题我们坐下来再慢慢谈,该赔多少就赔多少。于是几人坐在一起商量,最终,由黄某为王某修护楼顶,并洗干净打湿的被子,事情得到妥善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化解。

所在社区有1400多户共3400余名居民,居民数量大,矛盾纠纷自然也不少。工作6年来,已累计为社区居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包括因夜间扰民、物业管理、赡养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的各类矛盾纠纷。

志愿服务温暖困难群众心坎

94岁的沈文青是卧佛社区的一位独居老人,虽然老人还能勉强照顾自己,但因为腿脚不便不能下楼,又长期一个人生活,让很不放心。于是,他经常去沈奶奶家与她谈心,帮她买菜、干家务事,尽可能让她不感到孤单。在一次谈心过程中,了解到沈奶奶年轻时领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李某,现住在潼南太安镇。立即联系到李某告知沈奶奶情况,李某得知后表示愿意接沈奶奶去太安与他一起居住。

看到希望的高兴地将此事告知了沈奶奶,没想到沈奶奶由于各种原因拒绝了。在了解到沈奶奶每月有1400多元的低保后,找到李某商量,让李某和沈奶奶分担费用请来保姆对沈奶奶进行看护,同时嘱咐沈奶奶同楼栋的两名志愿者经常关注她的生活情况。

照顾沈奶奶这件事让举一反三,他通过摸排整理社区孤寡留守老人分布楼栋清单,每栋楼安排相应志愿者进行看护,如果谁家有个风吹草动,分布在各个楼栋的“眼睛”就会及时发现,并在第一时间给遇到意外的老人提供救助。随后,又与辖区沈文青等5位高龄、困难老人结对,为他们提供照顾起居、排查安全隐患、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并坚持对社区其他独居老人开展“半月一探访”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进行困难帮扶。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8

魏刚,男,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五村居民。

他对社区矛盾纠纷化解非常关心,他以一名学生的态度从头学起,2014年,成立“魏刚人民调解工作室”,他向小区188个楼道的居民印制发放调解“联系卡”,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魏刚还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活,很多单位的党员群众点名要他去上课。

如今,80岁的魏刚身兼十几个志愿服务岗位,但他在2016年确诊为癌症。魏刚曾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19

肖燕,女,1974年1月生,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作人员。他坚守环卫一线27年,人在路上,心也在路上。她巧制“五彩扫帚”,让城市“梳妆打扮”的效率更高,心系“大家”,兢兢业业,用五尺扫把在大街上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者之歌。

曾获“湖北省劳动模范”“荆门建市40年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称号,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0

周社成,男,1956年6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他奋战农业系统30余年,期间8年,他不断尝试选育,最终确定了果树耐低温、果品耐储存的椪柑作为汉中地区主推品种;在他的推动下,城固县柑桔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7.43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22.4万亩,生猪饲养量由2002年的55.62万头发展到2012年的91.1万头。他出版的《陕南柑橘》一书,为柑桔产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技术支撑。曾获“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工作者”“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初心锚定 坚守一生

1984年,城固县柑桔产业因产量低、果树不耐寒、果品不耐储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全县果农为此苦不堪言。那时的他,在村民中的印象深刻,常常手中提个黑包包,里面装着三大宝:剪刀、放大镜、笔记本,每月他都准时出现在村里,被团团围住的他,被问如何防虫,那个人问施什么肥,更有人直接拿一截桔树枝来请他诊治。后来,他锚定目标,誓要解决果农种植柑桔的根本问题,他主动申请出国研修果树培育,回国后,他用时8年,从十多个引进品种中选育出果树耐低温、果品耐常温储存的椪柑在汉中地区大力推广,后在城固县蔚然成风,产出的柑桔南运广东、江浙沪,北送新疆、内蒙古,甚至出口到俄罗斯。在他的引导下,城固县柑桔面积由2002年的7.43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22.4万亩,增长三倍多,年产量逾36万吨,综合效益达15亿元,当地许多老百姓借助柑桔发家致富。也是当初那个初心,让他这一坚守就是一生。

心系群众 尽职尽责

周社成常年带着年轻的农技人员逐村入户问收益,下地看长势,在掌握情况的同时还不忘给年轻人传帮带。2009年,汉中地区生猪疫病爆发,他带队入户查看生猪病情,看着老百姓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猪奄奄一息,他深深感到农户的无助。他是真心着急,一面积极帮忙诊治,向群众传授疫情防控知识,一面想尽办法争取政策帮助农户减少损失。当时,国务院派出专家组来汉中检查生猪疫病管控工作,他代表汉中市做汇报,现场面对专家的提问,由于长期工作在一线,情况熟、业务精的他对答如流,赢得专家赞赏,为城固额外争取到70万元养殖补贴款,把全县生猪养殖户的损失降至最低。在职期间,他将生猪饲养量由2002年的55.62万头发展到2012年的91.1万头,城固县也因此被省上认定为“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

老骥伏枥 无私奉献

退休后,周社成依然坚持发挥“余热”,联合几个农业方面的“土专家”,先后到商洛、安康等地考察,耗时三年编辑出版了《陕南柑橘》一书,在新华书店正式发行的同时,他还不忘乡亲,在一次又一次的培训会上、一个又一个的田间地头,他累计送书3000余本,就是希望果农可以从书中获益,当地农户都很喜欢,夸他是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该书文字简单易懂,结合陕南特定气候、环境条件入手,对柑桔生长习性、品种演变、培植育苗、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控、现代化种植等方面作出系统阐述。有农户称赞:“照着这本书种植柑桔,就能成为柑桔种植方面的专家。”

如今他已经年逾六旬,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最近在研究水果与人体健康课题,周社成说他要再编一个小册子,为广大桔农的甜蜜事业再做贡献。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1

蓝仁亲,男,畲族,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浙江景宁,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敕木山转播台值机员(2024年3月退休)。

处在海拔1519米的敕木山广播电视转播站,这里除了一幢房子,周围没有村落和人烟,上山需徒步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转播站。寒来暑往,蓝仁亲独自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走就是整整44年。44年来,他磨废了登山杖6根,走坏了无数双鞋子。

44年来,蓝仁亲每天十几个小时里雷打不动地检查设备、监控信号,恪尽职守、默默无闻。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高山之巅,令人敬佩。曾获评浙江好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2

马昌杰,男,回族,1981年9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益阳市赫山区供电公司朝阳服务站外勤班副班长。

从部队退役后,马昌杰一直从事营销服务工作,干的是最普通的抄表催费工作。14年来,他风雨兼程,默默坚守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用百分百的真心为客户服好务、供好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最美国网人”的赞誉。十四年的辛苦耕耘,他创造了多个“行业奇迹,收到300多个表扬电话、100多面锦旗。

先后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湖南省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好人”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3

冉俊,男,1981年10月生,中国残疾人硬地滚球队教练、重庆残疾人硬地滚球队主教练。2004年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至今,他带领重度残疾人运动员日复一日刻苦训练,培养出百余名残疾人硬地滚球运动员。2010年,他率队在葡萄牙世界锦标赛获中国硬地滚球第一块国际赛事金牌,之后累计获得国内外大赛金牌21枚。目前,他正在带队积极备战2024年巴黎残奥会。冉俊曾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好人”等荣誉。

他是折翼飞鸿们的一束光

硬地滚球是一项适合严重痉挛、脑瘫或严重肢体残疾人士参加的运动。一颗球275克,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重量。对于脑瘫运动员来说,一次轻巧的击球,可能会耗尽他们全身的力气。严治强三根手指抓住球,瞄准远方地板上的白色目标球,将滚球抛出一道弧线,最后贴到了目标白球上,他对自己的这一掷很满意。作为脑瘫患者,严治强说话一般人难以听懂,他很想表达自己,朝夕相处20年的教练冉俊却能替他翻译过来。

冉俊曾是重庆市体工队的足球运动员。2004年,他无意间参加了一次全国硬地滚球培训班,从此和硬地滚球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残疾人硬地滚球教练。3月28日,在2024年葡萄牙硬地滚球残奥资格赛上,冉俊带领严治强等国家队队员成功取得2024年巴黎残奥会硬地滚球项目BC1/2团体组参赛资格。这将是严志强参加的第五届残奥会,他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分别获得个人银牌及团体银牌、2016年里约残奥会获个人铜牌、2020年东京残奥会获团体银牌。

易永宁,因家境有限加上患有严重的脊椎病,生活非常困难。2019年,冉俊了解到情况后,便邀请易永宁到硬地滚球队训练。在冉俊的帮助鼓励下,易永宁通过硬地滚球这项运动改变了命运,2021年、2023年分别获得全运会银牌和全国锦标赛金牌。像严治强和易永宁这样的逆袭故事,发生在100余名残疾人硬地滚球运动员身上,帮助他们照亮生命之光的正是教练冉俊。

他是运动员的万能“奶爸”

“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在北碚体育馆重庆市残疾人硬地滚球训练基地,红色大字非常醒目。冉俊带领的重庆残疾人硬地滚球队里,15岁的宣宣是年纪最小的运动员,2022年才加入重庆队,冉俊常常恨铁不成钢,为宣宣动作不标准而生闷气。

“你这个动作完全变形了,重来。”冉俊声音很大。虽然气恼,但他摇摇头又去调整宣宣的轮椅,纠正她的技术动作。“好球。”冉俊像个老父亲一样给小宣宣竖了大拇指。宣宣说话很吃力,就用脑袋蹭了蹭冉俊,表示她自己也很开心。

为了感受球感,形成肌肉记忆,运动员们每天要投掷数千次。冉俊会时刻陪伴在运动员身边,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制定训练方案,以达到最佳水平。“硬地滚球训练,最重要的是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磨合,教练不仅要教授战术,还要当‘奶爸’。”冉俊说,小到运动员喝一口水,大到运动员洗一次澡、上一趟厕所,教练们都得陪着,甚至连睡觉都要一起。

这么多年训练下来,冉俊见证了很多队员的改变,彼此都成了“老友”。队员们的大事小事都和冉俊商量。有些人的肌肉控制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一定的恢复,同时也走出封闭的居家环境,变得更加自信、自强。

他执教20年结下累累硕果

“硬地滚球技巧几乎每天都有训练任务,而且各类硬地滚球项目比赛基本覆盖全年。”冉俊说,20年来,硬地滚球队最短的一次集训3个月,最长的是备战残奥会,集训了整整1年,但他从没想过放弃,“每次看着我的队员们站上最高领奖台,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2006年、2007年,冉俊带领重庆市残疾人硬地滚球队先后在全国硬地滚球锦标赛和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两次独揽硬地滚球项目个人赛和团体赛两枚金牌;2008年,在北京残奥会上获得硬地滚球混合团体第4名;2010年,在葡萄牙硬地滚球世界锦标赛上取得BC2级个人赛金牌,这是中国硬地滚球第一块国际赛事金牌;2022年,在杭州亚残运会获BC1个人赛金牌,团体赛第4名;2023年,在“韵味杭州”全国残疾人硬地滚球锦标赛上摘得4金3银……

对严治强而言,最大的遗憾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自己没有拿到金牌。“今后,我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硬地滚球运动中,让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找到生命的价值。”冉俊希望,硬地滚球这种简单、轻松的游戏能够在残疾人朋友中得到普及,多感染一个人就能多一分快乐、多一分走向康复的希望。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4

彭亚芳,女,1946年3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居民。

她始终以至诚至信之心待人,为了兑现与亲人的约定、对陌生人的一句句承诺,50余年来,她省吃俭用,用结余下来的钱帮助了多名困难儿童和失足青年,她还无偿献血156次共计35000多毫升,把所有的爱心和善良奉献给了社会。

彭亚芳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5

周根良,男,1974年6月生,中共党员,鄂州市市政设施管理处维修队队长。

20多年来,他总是抢前争先,第一个跳进臭气熏天的下水道和臭水沟,在狭窄的管道里清掏淤泥杂物;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熟悉市政设施维修业务的“首席专家”;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总是战高温、斗酷暑、抗雨雪,率队完成城市道路排渍、更换井盖等应急抢修任务。曾获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抗击心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6

王玉草,女,1962年2月生,西安大明宫建材家居北二环店商场保洁员。从事保洁工作以来,王玉草多次在商场捡拾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合同、公章、证件等重要物品和数额不等的现金,面对从天而降的“意外之财”,王玉草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将捡到财物归还失主,从不求回报。曾荣获“西安好人”“陕西好人”等荣誉。

拾到“意外之财”不为所动

2022年9月16日下午两点多,王玉草如往常一样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家居北二环店商场一层自己负责的区域做清洁工作,当她打扫到西南角女卫生间时,发现女卫生间第三个隔挡内遗落了一部苹果手机,“这丢了手机的人该有多着急!”,她第一时间大声询问在场人员是否有谁遗失手机,但多方未寻得失主后,便赶紧上报值班经理,将捡拾到的手机交到了负责人手中,商场广播室通过广播寻找失主,直至当天下午3点多钟,失主郑尚珠焦急地电话联系了商场工作人员,并领回自己手机。丢失的东西失而复得,郑尚珠特别的高兴,接过手机后连声感谢,大力称赞保洁员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王玉草却说“捡到东西归还失主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我们每个大明宫人都会这么做的。”虽然这只一句普通的话,是件小事,但是她身上的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精神影响着周边人。

第二天一早,郑女士前来商场送上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大明宫保洁员阿姨拾金不昧令我非常感动,也感谢大明宫北二环店的领导培养出这么好的工作人员。”

不计个人得失完璧归赵

平日里,王玉草则曾多次捡拾到手机、包裹、玩具等物品,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将捡到的财物归还给失主,从不求回报。2021年8月,王玉草在区域南广场上发现一个被人遗落的黑色手提包,通过包里的证件和联系方式她找到了失主,将价值1万多元的手包及包内重要证件交给王女士的手中,王女士连连称谢。2022年6月21日,在卫生间清洁卫生时,发现一台顾客遗留的笔记本电脑及合同、公章及相关重要文件,通过合同上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找到了失主,张先生万分感谢,对保洁阿姨的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精神竖起大拇指。2023年3月18日,王玉草下班途经大明宫万达时,捡到一部华为手机和部分现金,她第一时间找到商场工作人员在其协助下找到了失主原物归还。

“捡到东西归还失主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其他人都会这么做的。”在王玉草看来,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

心中有爱,就会将爱传递。淳朴坦荡、诚实守信,我们从王玉草的身上,不仅感受到了诚信和温度,更看到了城市里的文明之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7

吴彩红,女,1974年5月出生,籍贯浙江嘉善,现住嘉善县惠民街道曙光村,现任嘉善县惠民街道曙光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母亲罹患精神疾病,父亲身有残疾,公公是聋哑人,婆婆一只眼睛不能视物。多年来,她用单薄的肩膀扛起照顾一家人的担子。

她每天准备一日三餐,接着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端水喂饭、精心护理,到了晚上帮父亲按摩捏腿,日复一日重复这些枯燥的“工作”。因深知残疾人家庭的苦楚,2019年她主动担任曙光村残疾人专职委员,成为75位残疾老人的“大家长”。她不仅在精神上加倍关怀残疾老人,还在生活上为他们申请各类补助、组织爱心捐款甚至自费购买生活用品。受她的影响,她的两个女儿都选择了医护专业,接续助老助残路。曾获评“浙江好人”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8

万木峰,男,土家族,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古阳镇人,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望界管理站站长。

1997年12月,万木峰从部队复员后被安排在高望界保护区担任护林员,他扎根护林一线27年,先后执法林木偷盗案件近200起,参与处理林木盗伐事件50余次,协助森林公安抓获犯罪嫌疑人20多人,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他用热情和汗水守护一方绿水青山。万木峰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好人”等荣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29

代洪凤,女,1977年6月生,重庆市綦江区通惠街道浸水社区居民。2009年,邹伟遭遇车祸高位瘫痪落下终身残疾,之后婆婆王吉仪突发脑溢血导致半瘫。面对坎坷的命运,代洪凤毅然扛起家庭重担。15年来,他用无私的大爱演绎着人间温情,谱写了一曲平凡的动人赞歌。代洪凤曾获评“重庆好人”。

大难临头 她扛下所有重担

在綦江区通惠街道浸水社区,代洪凤的名字传遍大街小巷。谈起她,街坊邻里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邻居眼中的“铁人”,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代洪凤身材娇小,但干起事来却格外麻利。无论是天晴下雨、寒冬酷暑,她总会在6点左右起床、做早饭,为丈夫收拾洗漱,然后出门工作。“十几年都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谈起这些事,代洪凤显得很从容。

曾经,代洪凤的小家庭日子也过得红火。丈夫邹伟性格开朗、勤劳能干,儿女年幼,却乖巧懂事,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其乐融融。变故发生在2009年,丈夫邹伟遭遇车祸,高位瘫痪落下终身残疾。因为难以接受瘫痪的事实,邹伟变得沉默寡言。一夕之间,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未来的日子,应该怎么活下去,有人劝代洪凤离开。“我走了,邹伟谁照顾?孩子怎么办?”代洪凤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独自一人揽下所有的生活重担。

不离不弃 她是丈夫的依靠

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是件很辛苦的事,代洪凤却一直很有耐心。知晓邹伟心情苦闷,代洪凤把电视放在了丈夫房间,让他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空隙时,代洪凤就坐在床前为邹伟读报,借此机会与丈夫交流感情。代洪凤还在卧室放了几盆仙人掌,就想告诉丈夫: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要像仙人掌一样顽强地活下去。

对于瘫痪在床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身体不干净、床上不卫生。工作间隙,代洪凤不管多忙多累都会抽时间回家,帮邹伟“翻身”,早中晚各擦一次身体。“帮我翻身还不算困难,最困难的是洗澡。”邹伟说,夏天,妻子每天都要给他洗一次澡,因为力气不够,将他从床上背到卫生间总是很吃力。到了冬天,为了给他洗澡,因为溅到身上的水来不及擦干,妻子常常感冒。得益于代洪凤的细致照顾,15年来,邹伟没有生过一次褥疮,身上时刻保持干净,甚至连痱子都没有出过。

坚韧顽强 她是家人的脊梁

丈夫瘫痪,代洪凤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全家的生计。得知代洪凤的家庭情况后,社区安排她在居民住宅区打扫清洁卫生,每月830元,加上邹伟每月985元的低保,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拮据。但儿女读书需要钱,一家人吃穿需要钱,为了补贴家用,代洪凤又在附近幼儿园找了份食堂打杂的工作。

每天,代洪凤都过着连轴转的生活。当别人还在睡梦中,她就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准备家人的早餐、照料年幼的儿女,有时甚至来不及自己吃一口早餐,就匆匆出门上班。中午时分,她也顾不上休息,要赶回家照顾一家老小。为节约菜钱,代洪凤利用空闲时间,开拓撂荒地种菜自给自足。

代洪凤每天都要忙活到深夜,任劳任怨,毫无怨言。邻居们都说,她这样每天从天明忙到天黑,实在是太累了。可她却从未在丈夫、儿女面前叫“苦”。代洪凤十多年如一日,对丈夫的照顾从不懈怠,尽自己所能让儿女吃好、穿好。

孝老爱亲 她是儿女的榜样

屋漏偏逢连夜雨,噩耗再一次传来。不久后,婆婆王吉仪突发脑溢血,造成半偏瘫。“虽然邹伟不能给母亲尽孝,但我是他的妻子,应该带他尽孝。”经过和邹伟的姐弟商量,每年接婆婆王吉仪在代洪凤家生活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代洪凤每天要为婆婆擦洗身体、按摩、洗衣。考虑到婆婆年纪大了肠胃欠佳,她还时常做易消化的营养餐给婆婆滋补身体。

虽然日子艰难,但代洪凤始终心存感激,并时常教育儿女要心怀感恩之心。“小时候,我们也羡慕其他小朋友有漂亮的新衣服,上学放学能有父母接送,也会感到失落。”女儿邹颖说,但看着母亲辛苦的工作、照顾家庭,也渐渐地理解了母亲。如今,姐弟俩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为了不让母亲操心,女儿自己找了实习的地方,儿子也主动申请住校。“我的妈妈坚强、朴实、善良,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以她为荣。”邹颖姐弟说。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0

叶进,男,1974年8月生,上海松腾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员。

2023年7月末,叶进在一周内陆续三次遇到路人涉险,3次热心出手相救。7月20日凌晨5时许,在普照路附近晨跑时及时救援一名晕倒在路旁的女性“跑友”。7月23日清晨,在晨跑途经松汇中路时,他跳入河中营救一轻生女子。7月24日清晨,在天汇佳园东门口桥下跑道晨跑途中,与消防人员一起救援一落水老人。叶进曾获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1

武庆涛,男,1990年11月出生,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花园镇中心村村民。2024年2月26日,恰逢低温雨雪冰冻期间,一对母女不慎落入水库,幼儿的头部几乎没入水中。

危在旦夕时刻,武庆涛毫不犹豫地脱掉棉衣,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成功救起落水母女。上榜中央政法委2024年第一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曾获孝感好人、孝昌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2

贾博涛,男,1999年4月生,中共党员,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华阴市戏法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博涛是一个在公益道路上坚守了十年的农村小伙,他将非遗传承与公益事业紧密结合,因材施教,为1200多名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送去艺术的滋养,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戏法哥哥”;他深耕公益,捐书捐物,自14岁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来,累计志愿服务530余场次,志愿服务时长5670小时。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陕西好人”“陕西好青年”等荣誉。

童心筑梦到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身着传统服饰,口彩相连,妙趣横生,贾博涛站在舞台中央,他不仅是一位古彩戏法演员,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的第五代传承人。2014年,当他第一次走进留守儿童家园时,孩子们真挚的眼神以及他们唱起歌谣,深深触动了他。于是,“戏法公益课堂”成了他坚持的道路,他将华山戏法带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戏法背后的文化,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他成了孩子们眼中那个无所不能的“戏法哥哥”。

贾博涛默默为华山戏法非遗传承培养人才,十年里,他深入留守儿童家园、特殊教育学校,为1200名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传授魔术和戏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1年陕西少儿新年联欢晚会上,贾博涛教授的四名特殊儿童表演的戏法技惊四座,赢得了观众阵阵的喝彩声与惊呼声。

“戏法哥哥”传播爱心,肩负非遗使命

在贾博涛看来,艺术的力量远不止于此。2019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戏法课堂表演,一个小女孩的愿望让他意识到,戏法不仅能带来欢乐,还能满足孩子们对爱和团聚的渴望。

当时,一个孩子举手说道,“哥哥,你能不能变出雪?”当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夏天怎么可能变出“雪”,贾博涛问到小女孩“为什么喜欢雪?”,小女孩回答到“因为每当下雪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回来了。”

2020年春节前夕,贾博涛用自己的奖学金为留守儿童家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送上特别的春节礼物,他将60多名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笑脸拍摄下来,连同孩子们写给在外务工父母的“家书”,一起寄给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当父母们收到信件,看到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以及略显稚嫩但情真意切的文字时,他们绽放的笑容里饱含着对贾博涛的感激与信任。那是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戏法能成为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2021年,他用自己工作后的第一笔收入为家乡母校的留守儿童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更发起了“关爱服务暖冬行动”,确保孩子们能够度过温馨的假期。2024年,他多方筹集资金,为家乡的老人送去10万元春节慰问物资,让老有所依,爱有所归。贾博涛每一次善举,都在默默改变着周围人的生活,他的行动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贾博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饮水思源,回馈社会”的情怀。他常说:“戏法不仅是变戏法,更是传递爱与希望的桥梁。”在公益与非遗传承的双向道路上,贾博涛用戏法和爱心,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公益,传递正能量。他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这世间最美好的戏法,莫过于用心去爱,用爱去创造奇迹。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3

李华,女,1977年6月出生,籍贯浙江常山,浙江省衢州市衢州三中老师。她和丈夫是重组家庭,彼此倍加珍惜,用心经营小家庭。

百善孝为先。婆婆身患食道癌,她每天给婆婆制作各种营养丰富的流食,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起居。继子患有多动症,她重拾心理学,到处学习,帮助继子成为品学兼优好学生。和丈夫两地分居,她承担照顾老小的重任,从没怨言。她想用自身经历去帮助更多的家庭,成立了“李华妈妈”工作室,开展公益讲座、读书会、家庭教育直播等。李华荣获全国最美家庭、浙江好人等荣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4

肖仕芬,女,1951年9月生,小学文化,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古塘村3组村民。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后,她照料因大脑先天性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叔子,22年形影不离,无微不至。在很多人眼里,肖仕芬是小叔子的嫂子,但更像老母亲,用善良和责任诠释“长嫂如母”的大爱亲情。肖仕芬曾获评“重庆好人”称号。

即便是“包袱”也认

“肖二,不要乱跑。”厨房内,正在做饭的肖仕芬每隔一会,就要向门外叫一声,直到听见坐在外边的小叔子张如雄应一声“嗯”后才放心。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肖仕芬21岁那年,嫁给了张如雄的哥哥张如品。当两人处对象的时候,肖仕芬就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同住古塘村3组,大家知根知底:张家两个儿子,老大张如品老实本分,老二张如雄(小名“肖二”)因大脑先天性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如两三岁小孩,婆婆性子急、脾气暴,吵架三天两晚不歇气。

父母苦口婆心劝阻肖仕芬,这门亲事,既要受婆婆的气,也要照顾公婆两位老人,将来还要喂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兄弟,父亲用“进了张家的门,你相当于赡养3位老人”提醒她。

当时,父母哪里知道,女儿选择张如品却也饱含着对他们的一片孝心。肖仕芬一共有3姐妹,大姐、二姐都嫁到了镇外,她觉得嫁给同组的张如品,既方便随时帮助二老干活,也好为他们养老送终。在肖仕芬看来,张如品踏实、勤劳、人品好,张家两代人即便是“包袱”她也认。就这样,1972年,肖仕芬与张如品如愿结婚。

“就怕他到处乱跑”

嫁到张家后,正如人们料想的那样,婆婆时常吵肖仕芬,三天两头闹分家,隔三岔五让新婚夫妻从这间屋搬到那间屋。肖仕芬只要一顶嘴,小叔子以为母亲被欺负,就会出手打她。尽管如此,肖仕芬努力维持着一家和谐,最后搬到200米外的地方安了新家。

婆婆虽然强势,但小儿子却是她的一块“心病”,时常念叨“我死后你怎么办”。2000年,婆婆因病去世后,肖仕芬把公公和小叔子接到家里居住,方便照顾。两年后,公公去世。临走前,老人拉住张如品的手叮嘱:“你要把老二服侍好哦。”遗愿留给了丈夫,兑现的却是肖仕芬。

那时,肖仕芬夫妻二人已有3个孩子,正是上学、就业、谈婚论嫁的时候,家庭负担重。丈夫既要外出挣钱,又要下地干活,照顾小叔子的责任自然落在了肖仕芬肩上。小叔子不知道吃饭穿衣,常常随地大小便,肖仕芬就像对小孩子一样,不厌其烦教他,甚至还帮他擦屁股、剪指甲,身上汗了还帮忙洗头洗澡换衣服。

“吃饭穿衣都还好,就怕他到处乱跑。”肖仕芬回忆,小叔子虽智力低下,但当时腿脚灵便,稍不留神就不见人影,又认不得回家的路,在外面转一两天,经常是浑身沾满泥土,脸、手都是划痕。张如雄两三次“玩失踪”后,肖仕芬再不敢大意,晚上睡觉锁门,白天下地、赶场、走亲戚等,就把他带在身边。

“亲人哪能嫌弃不管”

2022年,张如雄不慎跌倒引发脑出血,后又出现脑血栓,先后两次入住忠县中医院,肖仕芬24小时守在病床旁照顾,一口一口喂水喂饭、一遍一遍擦脸擦身体。小叔子大小便失禁,随时都会流到床上、裤子里。肖仕芬烧来热水帮忙擦洗下身,及时清洗床铺、衣裤,然后撒上花露水除味。

“你们老两口感情才好哦。”临床病人家属的称赞,刚好被前来探视的大儿子张恒丘听见,便介绍肖仕芬是自己的妈妈,照顾的是他叔叔。张恒丘是忠县中医院的医生,叔叔生病后,他原本安排父亲来照顾,实在忙不过来就请护工,自己在医院也照应方便。但肖仕芬不答应,称丈夫是组长,又在帮忙照看村里的蔬菜大棚,不能耽搁,请护工没得亲人贴心。知道母亲对叔叔这份亲情,张恒丘遂了老人的心愿。他说,母亲的这份大爱亲情,不但温暖了叔叔,也身体力行地影响、改变着他们做儿女的品行。

出院后,小叔子生活更加艰难,肖仕芬更是寸步不离地照顾他。“说实在的,我这个当哥哥的都做不到这样照顾兄弟。”张如品坦言,父母的意愿,妻子帮忙兑现了,这一辈子都感激不尽。肖仕芬爽朗一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是亲人,哪能嫌弃不管”。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5

张含,男,2000年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公安分局东山派出所刑侦辅警。

2023年9月19日22时许,一辆网约车被追尾后瞬间失控,撞断桥上的护栏后坠河,下班路过的张含奋不顾身跳入河中,用拳头砸破车窗,勇救司机和女乘客。张含获评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湖南好人”等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6

管仕忠,男,1958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崇明区竖新镇仙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他扎根在乡村40余年,以农村发展、移风易俗为抓手,以服务农民为宗旨,大胆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先后解决了厕所改革、土地集中流转、整治“五棚”等一道又一道农村风俗难题。在管仕忠的带领下昔日的海岛贫困村,通过思维“破圈”、内容“扩圈”、项目“出圈”,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管仕忠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7

吴莺,女,1972年5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会长。

2006年创立湖北爱心社以来,吴莺投身公益18年,带领志愿者走访调查家庭8万余户(次),共募集发放款物5300余万元,援助困难学子8000余名,被广大受助学子誉为“大爱妈妈”。曾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好人等荣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8

张雷威,男,1955年6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榆林供电公司退休干部。2000年起,他先后在神木、吴堡、米脂等6个县市区19个乡镇56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24年里,他潜心耕耘,用辛勤的汗水、坚实的脚步、显著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他扎根乡村的事迹被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多次报道。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三秦楷模”“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躬耕扶贫的“孺子牛”

24年俯身扶贫一线,张雷威恪守“认真”二字,不仅带领村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累计帮助50多万乡亲脱贫致富。在吴堡县扶贫期间,他检查饮水工程建设时,由于山高坡陡,一不小心绊倒在地,险些滚下悬崖,造成脚部3处骨折,在家休息了20多天后,他始终放不下村里的饮水工程,趁爱人出门买菜,拄上双拐坐车又回到村里指挥施工。见到张雷威拄着双拐还在操心村里的事,村民流下了眼泪。最终在他不懈努力下,最终彻底解决5000多名人的饮水难题。

夙夜在公的“老黄牛”

8000个日夜奔波,张雷威夙夜在公,用忘我践行对村民的承诺。他是村民眼里公认的“拼命三郎”“工作狂”,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舍小家为大家,时刻牵挂贫困户。为了确保合作社母牛的顺利生产,他抛下病中等待手术的妻子,带上兽医半夜进村抢救母牛。第二天术后的妻子对儿女们抱怨:“你爸这人心真硬,我跟着他五十来年,连他牛场的一头牛都不如。”

1976年,张雷威下乡偶遇一名烧伤严重的男孩,第一时间将男孩送医救治,因其烧伤造成严重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此后他持续进行帮扶,直至其儿孙上学。近半个世纪,对子孙三代人的接续帮扶,成就了他扶贫路上一诺千金的佳话。24年间,他将自己所获各项奖金全部投入到产业发展和村民帮扶,记不清为村民垫付了多少医药费、交通费等。

授人以渔的“拓荒牛”

56个乡村发生巨变,张雷威殚精竭虑,用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尤其重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他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政策、谋划落实,推动56个村庄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点子王”。2021年,他牵头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金点子”劳模乡村振兴服务队,汇聚一批热心社会扶贫事业的劳动模范、第一书记、农牧业专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金点子”服务队组建以来,帮助乡亲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建起肉牛养殖场、白绒山羊养殖场、养鸡专业社、蔬菜香菇大棚、万亩山地有机苹果园等,同时指导开发乡村旅游、开展农产品电商销售、土地托管等项目,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受益人群达50000余人。

在米脂扶贫期间,为了让传统农业发展走出新路子,张雷威通过五年的反复考察和试验,成功培育出符合中国农业技术开发中心标准的“富硒好杂粮”“富硒好水果”。通过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提高新质生产力,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富硒小米”“富硒苹果”等产业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强力助推乡村振兴。

初心不改的“耕耘牛”

69岁高龄,张雷威坚守初心、奋斗不止,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继续为村民奔波服务。2017年组织准备调整已经超龄服役的张雷威时,米脂县李站村70多户村民自发联名向米脂县政府写信请愿,希望张雷威留下来。乡亲们说,“每天吃一碗清水挂面的老张是我们的主心骨,没有他合作社办不下去”。县政府征求张雷威的意见,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乡亲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就这样,69岁的张雷威依然奔波在帮扶村民的道路上、忙碌于产业发展的风尘中,以一名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初心,全心全意践行着终身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39

万跃平,男,1971年9月出生,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

2024年1月25日,万跃平外出途中协助成功抓捕暴力嫌疑人,自身却受伤,万跃平为他人安全挺身而出,以平凡之躯力行英雄之事,以凡人之光激荡了浩然正气。万跃平获评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湖南好人”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40

张映,女,汉族,1979年11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乡武陵山村村民。面对前任丈夫的意外离世,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女儿,她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现任丈夫的热烈追求,她提出唯一的要求,那就是要带着公婆和女儿一道“出嫁”。26年来,张映如亲生父母般侍奉着公婆,用孝义书写作为一名儿媳的责任和担当。张映家庭曾获评“重庆市十大最美家庭”,张映本人相继荣膺“重庆好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细致入微,一日三餐四季冷暖

武陵山村位于武陵山腹地,海拔1000多米。4月20日上午,淅淅沥沥的雨水下个不停,张映快步去到卧室,拿出衣物为公婆穿上,叮嘱二老注意身体。虽然是周日,但张映并未停下忙碌的脚步,为即将步入小学校门的儿子辅导功课,接着又去到厨房张罗一家人的午饭。

今年3月上旬,患有支气管炎的公公王长治突然病情加重,在武陵山乡卫生院连续住院治疗,不管吃药、打针甚至是输液,都依然不见好转。

张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把公公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然而,公公说什么都不同意,反复强调自己晕车。公公晕车是事实,但张映清楚,这只是托词,公公是害怕花了钱,给他们带来负担和拖累。“哪怕是抬,我们也要将您送到城区医院。”话说到这个份上,公公自然没得再拒绝的道理,仅3天时间便病愈出院。

好似一个陀螺,张映成天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于细致入微中照顾着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四季冷暖。

家庭重组,再婚夫妻齐力尽孝

2014年6月9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可是,对于张映来说,却似噩梦般击碎了她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那天,丈夫王小平发生意外,从在建工地楼顶上摔了下来,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含泪料理完丈夫的后事,面对年迈的公婆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她毅然决然地挑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

面对儿子的离世,公婆整日以泪洗面。张映强忍悲痛 ,反而宽慰起二老来:“你们的儿子虽然离开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以后一定会撑起这个家,一定会继续把你们像亲生父母一样照顾。”张映19岁便嫁入王家,二老视她为亲生女儿一样,“只要你们二老不嫌弃我,我会永远陪在你们身边”。

张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7年,她通过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安华波。刚开始时张映内心始终犹豫不决,害怕因再婚耽误自己照顾公婆、养育女儿的重任。于是,她提出了唯一条件,即对方必须倒插门,自己要带着公婆和女儿一道“出嫁”。

未婚妻的善良和孝顺感动了安华波,得到他的欣然应允。而在往后的生活中,安华波和张映的齐力尽孝,让两位老人倍感温暖,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失去儿子给我们老两口打击很大,是张映陪着我们走出阴影,现在她又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好儿子,这样的好儿媳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69岁的婆婆李正琴欣慰地说。

言传身教,弘扬美德传承孝道

张映无怨无悔地悉心付出,让知情者赞不绝口,纷纷用“难能可贵”称赞她。公公王长治坦陈,映儿不是女儿却甚似女儿,如果没有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老两口可能早就没在这个世上了。对此,张映一次次轻描淡写地用“分内之事”予以回应。

作为经历过旧社会的一代人,王长治内心深处一直感念。能到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是他一生的夙愿。张映是武陵山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党的代表。看着《新闻联播》中的儿媳,公婆眼中都在放光,满脸自豪。当听说儿媳是乘坐飞机到的首都,看着电视画面中飞机的起落,王长治更是目不转睛。

老人的细微变化被家人看在眼里,当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张映得知后,立刻许诺要带二老搭乘飞机前往北京。今年,张映早已作好了安排,买好了前往首都的机票,订好了酒店,趁着“五一”小长假,一家人飞赴北京,完成公公心心念念的愿望。虽然公婆心疼儿媳此次行程要花费不少钱,但想着能见到的遗容,见证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两老便喜上眉梢。

26年如一日,张映用无私和大爱演绎出一曲孝老爱亲的动人赞歌。作为一名好儿媳,她用经年累月的倾心付出撑起大家庭的“一片天”,诠释着“孝顺”二字的真正内涵,成为儿女和邻里心中的榜样,也成为公婆心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41

徐桂梅,女,1930年6月出生,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村民。为解决大山里赶路人口干舌燥、无水解渴的实际困难,徐桂梅老人从60岁开始,便坚持每天在家煮好茶水再送到村口路边,给过往行人送上一口甘爽。

三十多年的坚守感动了无数人,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凉茶奶奶”。虽然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但这份承诺和奉献却没有停歇,她交代晚辈,一直要将这种善行传承下去。当地也专门建起凉茶亭,传递温暖与善意。曾获湖北好人荣誉称号。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42

陈启安,男,苗族,1945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石羊哨村一组村民。退休前,陈启安担任石羊哨乡中心小学校长,退休后担任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关工委主任。多年来,为了一句承诺,他不畏艰辛,不求名利,坚持40年在库区摆渡接送学生。

陈启安曾荣获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及先进个人、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湖南省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等荣誉。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先进事迹篇43

李忠香,女,1971年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长梁镇龙潭村妇联主席。

34年来,她踏实工作、无私奉献,是群众眼里的“好干部”;她热心帮助困难群体,是孤寡老人的“好闺女”、留守妇女的“知心大姐”、留守孩子的“李妈妈”。曾获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湖北省妇联系统劳动模范、荆楚楷模、感动恩施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