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
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既然这样,那么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
徐利民喜欢和老百姓待在一起。过去下乡调研时,徐利民总会在口袋里塞些钱,看到谁家困难,就悄悄掏出来。虞宅乡前明村原党支部书记邱源枢家里条件不好,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曾多次收到他的“红包”。
2022年,已是宣传部长的徐利民到村里参加活动,结束后又特意跑到老邱家,在门口的板凳上拉了一个多小时家常。走都走了,又回来塞给老邱一个1000元的红包。“这年头还有几个人随身带现金?他是特意为我取了送来的。”老邱哽咽了。
岗位再变迁,徐利民永远是那个徐利民,他热情、诚恳、踏实,处处用心。用心了,就会有办法。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
2020年,徐利民向县委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联合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的4市11县共同申遗。
为此,他几易其稿,绘制了一张跨越15年的路线图:2021年,申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5年,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6年,上山文化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2035年力争申遗成功……
上山文化发现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这张路线图,徐利民比谁都记得清楚,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说,“他把推动上山文化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一刻也等不起。”
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负责人陈寿田深有同感。今年5月,为请陈寿田到浦江分享参与良渚申遗的经历,徐利民专程在酒店大堂从傍晚等到深夜。“第二天听别人说起,才知道为了等我,他连晚饭都没有吃。”陈寿田说。
这样的“程门立雪”,很多专家遇到过。甚至很多次,因为专家行程满,徐利民就按着他们的时间表“蹲守”,见缝插针争取一点交谈机会。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3
沿浦阳江上溯,稻田连绵起伏,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镶嵌其间。两幢覆盖着仿真树皮和茅草的人字形建筑内,客流不断,屋外,风吹稻响,似乎能闻到万年前的稻花飘香。
徐利民曾无数次出现在这里,见过星夜中它寂寂无闻的宁静,也看过第一缕晨光洒向它的明媚。守护3年多,他却终究没等到那些更璀璨的时刻——2022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赫然在列;2023年初,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经过半年准备,上山文化遗址群完成申报。
“我们都期待上山文化遗址群能如愿进入预备名单,完成徐部长的夙愿。”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萍眼含热泪,说话间,那个为上山文化倾注全部心血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4
走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几度哽咽:“这里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徐利民的身影。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他突然从某一个地方跑出来,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做。”
一项工作,有的地方领导想着负责三五年便换人了,不用太过认真。他却不,对上山文化,他有一股子痴劲儿,要让“不可能完成”的事业成为“可能”。徐利民常说:“这是祖先留下的珍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他每周都赴上山遗址调研踏勘,100余次请教走访专家学者。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上山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5
徐利民的工作笔记中,留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春天之约”:他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教授约定,2021年的春天,要一起走遍“上山文化”的遗址。这一年,徐利民如约陪陈同滨走完了18处。这以后,上山文化又新发现了2处遗址,原本可以下一个春天再约,但遗憾的是,徐利民再也不能赴约了。
曾经为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良渚古城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做过保护规划的陈同滨,被徐利民对上山文化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他一直在为上山文化发声,让社会各界来关注、认识上山文化的价值。”
“特别是这几年,上山文化在植物考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之后,我们曾共同相约要将上山文化推向世界,且可为之付出余生。可没想到,他居然先走了。”陈同滨对徐利民的逝世深感痛心和遗憾。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6
“徐部长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通过一次次采访,他看到了一个出身农门,又深切爱着家乡和百姓的徐利民:他带领大伙儿克服万难拓荒山修水库;看到谁家有困难,都会悄悄掏出钱给予帮助;他还走进直播间帮村民吆喝滞销农货……只要对群众有利,徐利民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做。
郎玉朝说:“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名字中‘利民’两字的意义。”
无情未必真豪杰。徐利民哥哥徐树明眼含泪水,用带有浦江口音的普通话,讲述家人眼中的徐利民——从小时候帮家里干农活,讲到长大工作再忙也要抽空看望妈妈;从送女儿外出求学讲到父女再相见已是生离死别;从带头遵纪守法不帮疫情期间违纪打牌的表哥说情,讲到躺在病床上虚弱得说不出话,还让家人编辑工作信息发给同事……
一句句深情的倾诉,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行行思念的泪水,震撼着听众们的心,台下此起彼伏响起抽泣声。
对徐利民的突然离去,家人们始终无法平静,“但我想,只要我们还能常常提起他,还记得他做过的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他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徐树明说。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7
徐利民曾说,人总是要为什么而燃烧的。上山就是他为之燃烧的所在。
这两年,被考古界泰斗严文明称为“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的上山,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慕名来考察,还有不少代表团来学习取经。只要有时间,徐利民都亲自陪、亲自讲,各种数据、典故信手拈来,不少第一次见面的人还以为他是个研究员。
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知道这背后的付出:徐利民的微信头像是上山的照片,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上山的宣传,办公室堆满了考古类书籍,手机备忘录里记着有关申遗的思考和下一步打算,他还亲自动笔写了二三十篇关于上山文化的文章。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8
上山文化首先发现于上山遗址,它孕育着稻作文化的起源,也铭刻下先民觉醒、变革的精神标识。
“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作出的批示,印在上山遗址保护展示馆迎门而立的一面浮雕墙上,也始终刻在徐利民的心里。
“徐部长对传统文化的爱,是刻在骨髓里的。”虞宅乡新光村原村委会主任朱玉堂说,2007年,一位外地商人想买下村里修建于清朝的灵岩古庄园,“把这幢老房子拆掉给我,我给你们原地盖洋房。”朱玉堂转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徐利民,却差点挨批评,“这是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千万不能动!”
如今的古庄园内,昔日的水晶加工作坊摇身变成创客基地,聚集手工首饰、乡村咖啡厅、民谣酒吧等数十种新业态,成为网红打卡点。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9
2020年11月,浦江县举办上山文化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前,徐利民与蒋乐平前往北京,请国内考古界泰斗严文明题词。
“88岁高龄的严先生,因为疫情影响,不方便跟我们见面,我给严先生打了七八个电话,没有接。我当时都有点打退堂鼓了。”蒋乐平说。
“严先生为上山出了不少力,我这里有上山当地老奶奶编的两把麦秆扇,让我代为转交呢。”徐利民并不准备放弃,想再等等。有心人,终不负,这一等,就等来了严先生同意在小区见面的回复。感动于徐利民的热情和执着,严文明欣然为上山题词——“远古中华第一村”。
徐利民的爱人说,他眼里有上山,心里有上山,时时刻刻都想着上山。他的口袋里总是备着一张上山遗址地图,往哪里一趴,哪里就是会议室。他的办公室里,有关上山文化的书籍垒得像小山,微信朋友圈里时时可见有关上山遗址的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获悉噩耗,沉重叹息,评价徐利民为“执着推动上山遗址、上山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典范”。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0
1990年的浦江治平乡,村民们总能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他叫徐利民,在乡里做计生工作,可更喜欢“爬格子”。
徐利民经常晚上在办公室“开夜车”,写好了又一字一句誊写清楚,拿到县委报道组“投稿”。报道组组长洪新年惜才,把他调到身边。于是,计生干部半路出家,成了舞文弄墨的人。
徐利民话不多,但有双“新闻眼”,遇事爱琢磨。浙江日报金华分社总监徐晓恩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徐利民很神秘地要带自己爬山,说“山中有大鱼”。到了仙华山半山腰的仙华村,他得意地说,“这里空气好,环境好,来了很多上海人。城里人爱住农家房,肯定是新农村的新趋势!”
现在,民宿经济已经不新鲜了,可在当时,绝对是件新鲜事。有关仙华山农家乐的报道不断刊出,不仅打响了当地民宿知名度,还让更多老百姓接触到了这项新生事物,纷纷试水。直到现在,仙华山依旧是热门民宿打卡地。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1
“徐部长办公室的灯,经常是部里最晚关的那一盏。他钟情上山,以自己能投身上山文化工作为荣,认为这是一辈子最值得做的事。”方黎晨说,在徐利民的感染带动下,宣传部几乎每个人都成了上山的代言人。
2021年,一场名为“稻·源·启明”的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先后在浙江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展出。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利民带着人一件一件精挑细选的,连布展的位置、字号的大小他都逐一核对。
“我们要继续努力,让万年上山‘出圈’,成为‘万年中国’的标识!”特展结束后的总结会上,徐利民这样勉励大家。
他自己,更是为上山燃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2
农家出生、农校毕业、做农村工作起家的徐利民,对传统、对文化总是情有独钟。
也仿佛有着注定的缘分。兜兜转转多个岗位,徐利民2019年5月出任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又开始和上山稻作文化打交道。他曾说,对于“上山”,他有“三怕”:一怕慢慢来,二怕“小搞搞”,三怕失机会。
“让世界看到它的价值”——徐利民几易其稿,绘制了一张跨越15年的“申遗与建设路线图”,提议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的4市11县共同申遗。他主抓“上山”3年多,上山遗址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立项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跟在徐利民身边,浦江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方黎晨深知这背后的付出。 他告诉我们,徐利民的口袋里总是备着一张上山遗址地图,往哪里一趴,哪里就是会议室。他又掏出一张自己收藏的A4纸,是前几年徐利民带着大家主动上门对接的部门名称,正反面都已经快写满了。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3
“名利民心利民实也利民 生上山为上山爱遗上山”,徐利民将“上山文化”申遗视作自己一辈子“最值得做的事情”,并为之奔波不止。哪怕在病榻上,仍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上山文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始终扎根基层,为各项宣传事业鞠躬尽瘁。去年9月20日,因积劳成疾逝世,年仅52岁。
徐利民事迹被报道后,影响广泛。徐利民获评2022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浙江好人”及“金华好人”2022年度人物等荣誉。日前,中共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徐利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礼赞楷模、学习榜样、凝聚力量。徐利民的感人事迹和宝贵精神,还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4
要干成事,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74岁的朱玉堂说自己是个大老粗,可徐书记的这番话,他到现在都记得。
那是2008年春天,徐利民还在虞宅乡担任党委书记,朱玉堂刚当选村委会主任没几个月。徐利民把全乡19个行政村的支书、主任集中到党校参加培训,内容是学习党的精神。
“晚上住在党校里,我们以为没课可以打打牌了。没想到,徐书记赶到党校,跟我们聊学习心得,谈怎么创业富民,谈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朱玉堂说,三天的培训住了两个晚上,都被徐利民用来“加课”了,“他告诉我们,村里的发展是‘然’,这些理论政策,就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然’。”
徐利民总自称新闻人。他说,新闻人是有信念的:真诚的文字有力量。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5
徐利民是土生土长的浦江人。浦江的故事,他讲了一辈子。
1990年,农家出生、农校毕业的徐利民,成了当地乡镇的农口干部。喜欢“爬格子”的他,白天下乡、晚上写作,因为笔头勤、敏感性强,被调到县委报道组,从此与宣传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利民刚来时,县政府还没有汽车。他蹬着一辆自行车,跑遍了整个浦江。”曾经与他搭档的退休干部洪新年,仍记得这个年轻人端坐桌前字斟句酌的样子,“他总是说,文字是有力量的,宣传工作也要解难题、求实效、促发展”。
2020年2月,一起返乡疫情导致浦江多个公共场所、村庄被封控,市民的一系列反馈充斥网络。
“媒体必须发声!”徐利民把相关负责人召集在一起,要求用观点鲜明的文章凝聚人心,共同战胜疫情。这之后,抗疫时评和防疫信息推送成为浦江发布的“常规武器”。
徐利民一直相信,众声喧哗中,宣传思想工作所凝聚的能量,胜过千军万马。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6
对上山,徐利民有一股子痴劲儿,视之为终身事业。“上山万年,文化延续从不间断。让人感到任务神圣。”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
2021年9月,一月之内三次召集和“考古”相关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徐利民更是备受鼓舞。他不止一次和身边人感慨:“赶上了好时候,对上山的理解不断加深了。”
今年5月,我国科研团队公布在上山开展水稻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万年上山这几年这么火,效果这么显著,徐部长的组织、推动功不可没。”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为了拜访专家,徐利民总是绞尽脑汁,有时为了能见一面,从傍晚等到深夜,或者早上6点半就从浦江出发,按照对方的时间表蹲守,“坐车2小时,等半小时,可能见面只有10分钟。”
10分钟,对于万年上山来说,只是一瞬。可为了万年上山,哪怕只有一分钟,徐利民都要积极争取。
这些年,“上山文化”从单纯考古学术研究,拓展到农业领域的意义探寻。徐利民屡次前往长沙上门拜访“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对于上山考古的重大成果十分感兴趣,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7
2021年开春,徐利民给金华日报原党委书记、社长陈东打电话:“浦江发展走到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能不能一起策划一组述评,解放干部思想,推动浦江奋起?”
由几名金华日报骨干记者和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融媒体中心一批同志组成的微信群,成了那段时间陈东手机里最热闹的所在。
徐利民不断“喂料”、启发讨论,大家对每一个数据反复核对,每一个观点仔细推敲,对文字则一段、一句、一词、一字地抠,往往讨论到深夜。后来,这组旨在找出问题、对准方向、唤起斗志、凝聚人心、启发创新的《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不仅在浦江形成了巨量传播,许多在外乡贤也都参与其中,为浦江经济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8
近年来,浦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曾占据全国市场六成份额的水晶产业不断萎缩。“浦江经济不行了。”社会上不时出现唱衰之声,一些基层干部有了“躺平”心态。
2021年初,一组“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在当地媒体连续推出,直面困难问题,直指症结所在。
“这次‘发声’不一般啊!”浦江政企干部、企业家、在外乡贤纷纷转发留言,有的还打来电话,为浦江发展出谋划策,收集到的优质意见建议超过400条,“发展没有旁观者”成为人们的共识。
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爆款”背后的故事,可那些彻夜改稿的日子,县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洪建坚历历在目:“这个系列是徐部长力主推出的,每篇稿件他都亲自修改,所有的观点、标题反复斟酌。”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19
2005年10月,浦江20省道(现称210省道)正式通车。这条路,是在此两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浦江下访时当场拍板的民生项目。
两个月后,徐利民履新虞宅乡乡长,这条路,成了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路留下的精神财富,也从脚下直抵心中: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有再大困难,都要去做。
上任伊始,徐利民就在乡里推行“一卡五单”驻村工作法:一张公布干部移动电话号码的联民服务卡,要24小时“找得到、叫得应”,农民民生单、团队分析单、民事调处单、工 作进展单、发展建议单,则涵盖了当时农村工作的基本面。
机制有了,推行下去却并不那么轻松。一些年轻干部身在农村不知农,到农家进不去、坐不下、谈不拢。有一名刚从部队转业的驻村干部,一进门就叫村民拿户口本来看,结果村民一头雾水,他也碰了一鼻子灰。徐利民与他谈心,“村民也许不一定非要你解决问题,只要你与他们多聊聊,他们就感到亲切。有时我坐在农户家,想站都站不起来了!”
在徐利民的带动下,乡里的工作也越来越接地气。驻深渡村干部黄月平记得,有一次与村民赵永南聊家常,告诉老赵可以去乡政府领取1800元的桃形李种植补助款。身患糖尿病的老赵索性摸出银行卡,托她代领后存入信用社,还说出了密码。听到这件事,徐利民大会小会表扬了她好多次。
“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徐利民的口头禅,也是他的行事准则——那是一粒种子,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片深情。树高千尺不忘根,这份深情,带着淳朴的泥土味,也印证着这位农家子弟渴望回报家乡的初心。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0
徐利民对身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总是自己带头干,不知不觉中,大家都被他感染了。
见到石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学强时,他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张已经有些破边的A4纸:“听到徐部长走了的消息,我想着一定要写点什么来纪念他。我知道自己写不好,但是我要把我认识的徐部长记下来……”
2016年的春节,浦江大雪,村子被封。
早上8时不到,正组织村民扫雪的石学强发现队伍里多了几个人,原来是联系石宅村的徐利民带着几个干部赶来了。
那天,大家一起扫了3个多小时的积雪。路通时已近饭点,村里想留他们吃饭,他们却穿着被汗湿的衣服回程了。
自此之后,石宅村就认徐部长,大小事情都会找他商量。
石宅村有近800年的历史,村里老宅多。前些年,为了村容村貌有新变化,村民们集资修整祠堂,里里外外刷上油漆,好好的老建筑少了点古韵味。
徐利民带村干部去周边古村参观。石宅人豁然开朗:原来可以“修旧如旧”!这之后,村里重新铺上了青石板路,村里四个大厅堂得到了保护修缮,村子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虞宅乡农办原主任张海平对徐利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个字:饮水思源。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1
仙华山是浦江有名的景区。同事们记着徐利民的一番话:干部要登上仙华山,俯瞰整个浦江发展,但根要紧紧扎在这片土地上。
去年起,浦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徐利民作为县委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为了一块牌子,更要以此为契机提升城市文明,增进大家的幸福感。
西站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面积大、老小区多,卫生差、停车混乱,是当地文明创建的老大难区域。今年4月,社区因整改工作不力,被颁发象征落后的“蜗牛奖”。为此,徐利民主动提出与社区结对。
“结对后,徐部长不仅带着大家商量整改思路,还身体力行带头干。”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宗欢说,徐利民每周六都来,这个领导“眼里有活”,总能发现卫生死角。半年时间,西站社区面貌一新,10月还拿到了最快进步奖。
“徐部长身上有一股子劲,做一样,爱一样,成一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傅杰桢说,领导干部下访的“浦江经验”是县里的金名片,可前几年,有些网络投诉渠道的响应处置效率不高。发现问题后,徐利民雷厉风行地整合了全县8个平台的网络问政板块,新推“民情暖哨”网络平台。
如今运行的平台,不少修改意见是他亲自测试后提出的。为方便老年人,还专门开发了方言投诉模块。平台上线两年多来,共收到民情诉求2万余条,总体处理完成率达99.8%,解决了一批民生难题。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2
浦江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朱婉华说,徐利民从虞宅到县委组织部工作后,分管的是组织工作,他总会不定期抽查下属对乡镇的了解情况,“全县411个行政村,不仅要报得出村两委干部的名字,村里的主要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都要如数家珍。他这么要求我们,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面对难题时,徐利民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扑心扑肝地去想办法。
“海平,我们上山。”虞宅乡农办原主任张海平至今记得,2006年,山区水源紧张,当地村民缺水,三五户人家凑一笔钱,用一根水管通到山坳去接水。为了修建水库,徐利民带着张海平往山里跑了100多趟,有时一天就要进山三回。人手一副手套、一把柴刀,没有路就劈出一条路,饿了吃饼干,渴了喝山泉水。盛夏,徐利民戴一顶草帽,仍被晒得黝黑,有村民说:“这哪像个干部!”
两年后,深清源水库建成,当地十几个自然村都通上了自来水。至今,多数虞宅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水库是在哪位领导手上建起来的。可他们说,雨少那些年,要是没有这个水库,怕是熬不过。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3
十多年前建水库,不比现在,很多事得自己动手,跑工地是家常便饭。“海平啊,我们上山。”这是当时徐利民的口头禅。“他不像领导,更像是我的战友、搭档。”山坞人迹罕至,人手一副手套、一把柴刀,没有路就劈出一条路,饿了吃饼干,渴了喝山泉水。夏天,徐利民戴一顶草帽,仍被晒得黝黑,有村民说:“这哪是干部,分明就是农民。”
两年后,深清源水库建成,当地十几个自然村都通上了自来水。
浦江县委财经办副主任黄青青刚到县委办不久就在徐利民手下写信息。
稿子写得不好或者不到位的时候,徐利民会批评她,但是批评归批评,改稿改到再晚,徐利民都是耐心地等,细心地改。一开始黄青青也会不耐烦、发牢骚。“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个岗位。”在徐利民的指导下,黄青青的稿子质量越来越好。
一转头,若是报送的信息得到了批示、受到了肯定,他又从来不吝惜自己的表扬。“徐主任就是这样,他总是不断培养提携我们年轻人,在他眼里,我们的进步甚至比他自己的进步更开心。”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4
“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送别徐利民的日子里,多年在外求学工作的徐子涵,努力回想着父亲的样子。
老部下楼玉璋带着妻子来吊唁。他们说,当年工作忙,是在徐利民的一再张罗下,他们才相知相爱,“徐部长是个体恤下属的好领导”。
虞宅乡前明村的邱源枢老人特意从乡下赶来。他是村里的困难户。徐利民在虞宅乡任党委书记时,常去他家走访。尽管工作数次变动,可每回路过,他都会去坐坐,最后一次聊了一个多小时,还特意留下1000元现金,“徐书记就像自家人,说得上话”。
县文化馆青年干部张江涛,因创作宣传上山文化的歌曲和徐利民相识,最后成了跑友。在不少跑团的照片中,徐利民满脸汗水、笑容灿烂,“他为我们规划跑步线路,劝导年轻人劳逸结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对徐子涵来说,这个老爸,还有绝不妥协的“狠心”一面。几年前,有亲戚因为违法建筑找他通融,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你爸爸啊,对自己狠,从来不舍得穿新衣服,对亲戚朋友也‘狠’,我们没人敢找他‘开后门’。”伯伯徐树民告诉她。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的这句话,徐利民常常挂在嘴边,而这一段段往事,让那个在徐子涵心里“似乎永远只装着工作”的爸爸生动起来,“他一直在努力做一粒好种子,也希望每个人都是一粒好种子。”
时代楷模徐利民个人事迹篇25
“整个楼层都是红色的春联纸,每位同事都排队领祝福,开心得不得了。” 县委办工作人员金丹丹至今记得那天的徐部长,他一直在现场“维持秩序”,向每个人拜早年,感谢大家这一年的付出,还一再叮嘱,“要开开心心工作,更要开开心心生活”。
那一天,徐利民是带着限量版的“幸福”和“团圆”回家的,他把这两张红纸贴在了大门两边,还拍照发到了群里。
甚至在2021年春天,浦江县委四套班子的成员集体起了个大早——凌晨3点,他们一道出发看日出。
看日出的地点,就是徐利民选的。在这之前,他已经自己去过一次,拍了很多照片回来。
到了目的地,大家才明白,徐利民张罗着这一次出行,不仅是为了“团建”增加凝聚力,更是想用这样一次特殊的现场办公,发动他们头脑风暴——浦江的这一片美景,怎样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你看,他不仅有发现美的能力,还总想着让美变成生产力。